
- 会员
世界宗教论
“宗教学新论”之七。“宗教学新论”系列图书为卓新平教授对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宗教学科之学术积累进行整理、补充和提炼而形成的丛书。其中,他搜集自己已发表或尚未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已收入相关论文集的论文和相关专著中的文论,加以较为周全的整合,形成相关研究著作出版,包括《经典与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唯真与求实》《宗教学史论》、《宗教社会论》、《宗教文明论》、《宗教思想论》、《世界宗教论》、《中国宗理论25.9万字4.4万人气 - 会员
日本佛教史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日本佛教通史专著,结合日本社会历史背景对佛教在日本的初传、民族化过程及其对日本历次文化的深远影响作了系统的考察,对在日本佛教和传统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真宗、临济宗、曹洞宗、日莲宗等宗派和日本近现代的佛教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重视阐释中日两国佛教亲缘关系和介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历代重要佛教制度,并且论述日本原有的神道教与佛教互相影响、吸收理论43.2万字4.3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5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宋代佛教。两宋社会与佛教、临济宗的理论与实践、云门宗的理论与实践、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华严和天台的“中兴”、律宗与净土信仰、佛教艺术新风貌。二、辽金佛教。辽代社会与佛教、辽代寺塔建筑艺术、金代社会与佛教、金代佛教艺术概况。三、西夏佛教。西夏社会与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众管理与寺庙、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佛理论45.3万字4.2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6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鸦片战争至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清末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清末佛教制度与佛教的衰落,基督宗教的传播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与僧教育,杨文会与近代佛教的复兴。二、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发展。民初南京临时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国初期的佛教组织,北洋政府时期的佛教政策及宗教法规,北洋政府时期的僧教育,太虚大师的僧理论53.7万字4.1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3卷)中国汉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6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汉代佛教。汉代社会与佛教、从西域到内地的初传、汉末佛教快速发展、安世高的传教与译经、支娄迦谶的译经。二、三国时期佛教。魏国佛教、吴国佛教。三、西晋佛教。西晋社会与佛教、西晋译经概述、竺法护的译经事业。四、东晋北方佛教。东晋北方社会与佛教、佛图澄传教及其成效、道安生平与多方面贡献、鸠摩罗什及其经典翻译。五、理论49.2万字4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12卷)斯里兰卡与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第十二卷是对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分国别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分设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历史考古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社会学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七个系列,选收范围包括专著、研究报告集、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工具书等。理论36.1万字4万人气 - 会员
宗教学是什么(第二版)
宗教是古老的,宗教学却是年轻的。如果说,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对"无限者"的感知和追寻,那么,宗教学旨在探讨宗教这种精神现象的本质,为什人人会产生宗教情感、宗教体验,并且有组织、有目的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人类历史为何会产生各种不同形态的宗教?它们背后的共同点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宗教学并非"神学",而是"人学"。本书以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宗教学这门新兴的、交叉性或综合性的人文学理论17.5万字4万人气 - 会员
商代宗教祭祀(商代史.卷八)(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本卷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理论35.5万字3.9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7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理论33.9万字3.8万人气 - 会员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理论12万字3.8万人气 - 会员
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
《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研究员孟慧英多年来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论文汇集。本文集深入探讨了萨满教的起源,萨满教在不同民族中的特点,萨满巫师是如何沟通人神的,萨满在原始宗教、民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萨满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论原始信仰与萨满文化》主要收录了原始宗教习俗的变迁、关于萨满教的认识、埃里亚德萨满教研究的基本特点及理论28.1万字3.8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13卷)亚洲之外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亚洲之外佛教》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十二卷,主要讲述了欧美非等非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佛教在欧洲、美洲的初传。佛教在欧洲的初传,佛教传入美洲的传说。二、英国佛教。早期的佛教学术研究,佛教信仰的开端,南传佛教的新气象,日本佛教的传播,藏传佛教的迅速发展,汉传佛教的传播。三、法国佛教。学者的学术研究,探险家与藏传佛教、佛教组织出现的背景,佛教宗派的传入,佛教发展的新动态。理论34.2万字3.8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7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下)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理论40.6万字3.8万人气 - 会员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理论3.1万字3.7万人气 - 会员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理论3.4万字3.7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4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0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隋唐五代期间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隋唐五代社会与佛教。社会状况与思想文化、佛教政策的演变、三教关系及其影响。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概况。社会普及与民间佛教、寺院经济与僧团组织、佛教典籍与文化艺术。三、天台宗。智顗与天台宗的创立,天台宗的判教体系,一念三千的实相论,作为修行实践论的止观学说等等。四、三论宗。六家七宗的般若学,三论宗的传承与系谱等。五理论65.9万字3.7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民间宗教简史
本书系统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中先后出现的民间教派弥勒大乘教、摩尼教、白莲教等十多种教派。这些教派在中国底层社会有深刻、广泛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传统中国的思想与文化,中国民间宗教是不可或缺的必修之课。本书作者曾著《中国民间宗教史》,篇幅巨大,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作者又撰写了这部简史,内容精要,且有很多新的内容,补充了《史》的不足。民间宗教也不只是历理论29.2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中国宗教文学史
宗教与艺术(包括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两种独立的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精神创造累积下来的成果。但宗教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又很难分开,宗教与文学的历史关系很值得研究。马焯荣先生的《中国宗教文学史》全面梳理了中国宗教文学作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是一部独特的文学史。理论58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世界佛教通史(第10卷)韩国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韩国越南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上编韩国佛教一、三国时期的佛教。三国史略,佛教初传次第,三国佛教势力的消长,新罗佛教的振兴。二、统一新罗佛教概况。三国一统与统一精神之强化,佛教与儒家“孝”道之融合,统一新罗中期以后的传统佛教,入华求法请益僧人的活动情况。三、元晓、义湘与华严宗教学。元晓的生平,元晓的著述及其主要思想,义湘的生平,《华严一乘法界图》与义湘理论45.3万字3.6万人气 - 会员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理论4.1万字3.6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