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数字媒体传播技术概论
更新时间:2019-09-29 15:40:10
最新章节:主要缩写词索引表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从文科读者的认知和思维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重点在于概念解释、技术应用和案例分析,力图使读者全面了解和正确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借鉴性。本书不仅适合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学习教材使用,还可供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数字媒体产业从业人员等学习参考。?
品牌:清华大学
上架时间:2015-09-01 00:00:0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清华大学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研究
本书以传播为视角,依据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活动分析了蒙古族诗人的心态动机、行为方式及世人对诗人形象的接受、影响。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文学传播活动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保证了作品价值的实现,帮助诗人在清代文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社科19.8万字 - 会员
杭州学刊(2018年第4期)
《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主要探讨杭州城市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跟踪城市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特别关注在杭州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等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亦关注杭州都市圈发展与合作。社科20.9万字 - 会员
行进中的北京城市形象
北京,既是曾经的古都,又是现代的首都。“千年古韵”与“创新发展”两种属性的碰撞交融最终凝聚成为“四个中心”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则是实现这一定位和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书从媒介研究、传播研究和受众研究三个角度入手,对北京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社科14.3万字 - 会员
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
本书从宽广的传播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如何在社会边缘与人际网络、组织系统、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体互动,从而建构、更新并维系他们的“意义之网”——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就业资本等等,乃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消费形态和闲暇活动。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社会实践,在长三角八个城市做了500个个案的访问和观察,在繁复的故事中抽丝剥茧,提出概括性的理论洞见。社科35.6万字 - 会员
从书籍到报刊:晚清文人的书写转型研究
在漫长的书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立言不朽”“文质彬彬”“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刊媒介的崛起引入新的价值尺度,引致文人书写观念的转型和价值信仰的革命。本书结合媒介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转型中的书写选择、身心阵痛和权力博弈,并尝试对人类历史中“媒介与书写”之关系做出诠释性理解。社科20.5万字 - 会员
财经报道研究
作为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财经报道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的应用新闻学论著,本书开创性地建构了由财经报道本体研究、财经报道艺术研究、财经报道类型研究三部分组成的财经报道研究体系。本书研究视角独特,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理论性与操作性,曾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财经频道及海外中心财经记者的培训教材使用,对财经报道一线的编辑记者以及财经报道领域的研究者、学生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社科25万字 - 会员
新媒体新闻写作、编辑与传播(第2版)
随着现代生活朝着数字化迈进,新媒体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立足新闻的发展趋势,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编辑及其传播特点与方法进行介绍。全书分为7章,从新媒体新闻概述入手,依次讲述了新媒体新闻内容编辑、不同文种新媒体新闻的写作、网络新闻编辑与传播、网络新闻直播、新媒体平台新闻编辑与传播,以及新媒体音视频新闻制作与传播等内容,以帮助新闻从业者更好地顺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社科17万字 - 会员
网络新闻翻译的专业规范:一种基于信息结构分析的跨学科探索(日文版)
本书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大胆引入信息传播的新视点,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变化情况,尝试性地建构了宏观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介观的信息论与微观的翻译技法相结合的跨学科翻译理论框架——网络新闻翻译的专业规范。同时,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由字、词、句到语篇、由语言形式到信息符号、由例句的主观分析到客观的信息测算等的多个突破,从而发现了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的网络媒体自身的翻译规律。社科19.1万字 - 会员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
本书依托于作者收藏的原版《北洋画报》及全套影印版《北洋画报》,以“画”为挈,以画报故纸为本,分“画世象”“画新知”“画斯文”“画体魄”、“画氍毹”“画笙歌”“画光影”“画丹青”八章,细细爬梳了《画报》上的相关信息,从中可见1920年代~1930年代中国北方的声光影色、人间百态。画楼,以画为楼,是当年“北画”同人的自况。1920年代的中国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将设计之美与其蕴含的历史信息社科1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