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关于为人的学问 (2)
第一流的人做事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能分辨出重要的事情并能集中精力将这件事情完美解决。歌德就提醒过我们:“做最重要的事情,可千万别被那些最不重要的事情随意摆布,永远不要。”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虽然很容易,但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完成的价值不是很大。如果你经常很轻易地就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那么你就应该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好好评估一下大概要花多少力气能完成这件事情,而完成这件事情之后你又能获得多少价值,这样想想,你应该就能冷静下来了。因此,为了你每天都在减少的时间着想,也为了能让你的时间得到最大限度、最有效的利用,抛开那些不能带给你很大成果或收益的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想要完全抛开这些事情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只要你自己愿意或多或少你总能放下一些事情,哪怕你只放下这些事情中的一半,你都能发现你的时间充裕了许多。所以,如果你的面前正放着一堆问题的时候,你就应该先考虑一下或者是先问问自己,到底哪些事情最重要,然后优先处理这些重要的事情。如果放任那些所谓的“紧急”的事情左右你的行动,你的生活就有可能充满危机。与“第一流”这个标准就更是无缘了。
总之,想要成为第一流的人就要先在时间以及工作问题上努力鞭策自己,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以大为重
“有一种人,他们很注意‘细行’,在小的行为上,小心翼翼,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好好先生、好丈夫、好老师、好兄弟、好公务员,甚至是爱国者,但以大的行为、大的规迹来看他,他就不及格。以日本的广田弘毅为例,他符合好好先生等每一样条件,但他却是侵略中国的元凶,他在大的行为、大的规迹上是错误的、狭小的,叫人不敢领教的。最后,在东京大审时被绞死。死前他的太太先自杀殉情,他真是好丈夫。但好丈夫等‘小德’并不能使他的‘大德’正确、伟大、令人佩服,所以这种人,要上断头台。”
——李敖
这句话中李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光注意细行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自己的大德,甚至可以说大德比细行要重要。中国人一直以来在道德问题的看法上似乎都有些矛盾。看法之一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注意小问题,那么在道德上也是不足取。另一种看法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只要把道德上的大的方面把握住,小的方面也就可以不必苛求了。
李敖在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日本战犯广田弘毅作为例子,先阐明在他上绞架以前,他的太太先行为他自杀殉情,这说明在“细行”上广田弘毅完全符合作为一个好先生或是好丈夫的条件。但他是侵略中国的元凶之一这一点也是不可否定的,他对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他在“大德”上是不及格的,也是不足取的。这里再举另一个例子,明朝有一个破山和尚,有感生灵涂炭,于是为民请命,请求张献忠不要再滥杀无辜。而张献忠命令他的手下拿出牛羊猪肉,然后对破山和尚说:“你只要吃了这些肉我就封刀。”破山和尚大义凛然道:“老僧是为百万生灵,何惜如来一戒。”毫不犹豫地就把那些肉吃了。从和尚戒肉这样的“细行”来看,破山毫无疑问是有瑕疵,但是从为了百万生灵这方面来看,破山可以被称为“大德”方面的楷模。
李敖想要表达的这种大德重于小德的想法颇有一番道理。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生而为人是不可能完全尽善尽美的,因此有了“人无完人”这一说法。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区别看似很明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两者之间似乎也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就是说两者的界限并不分明。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影响很坏的坏事,而因为这件坏事引出了许多世人所不能容忍的恶果,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这个好人当做坏人来对待,这就是所谓的“失大德”。由此可见,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差别只有一步,要跨过这一步,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上文中提到的“小德出入可也”是想说明那些时不时有所出入的小节是不影响一些君子或是有德之人的为人。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颠沛流离却至死不屈的文天祥等,这些人在少年时代都做过一些被道学家划分为“离经叛道”的事,但这些事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不失大德的君子。相比之下,有许多古代的君王,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唐玄宗李隆基、明朝崇祯帝等,这些都是极有才华之人,李煜的词,唐玄宗对音律所作的贡献,崇祯帝在画工以及陶瓷方面的才华,都由于他们的亡国或统治不力而完全被抹杀。
许多的帝王将相都是如此,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限制了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不但如此还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枷锁,身份虽然富贵但是福是祸谁也说不清。再看看另一种类型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汉高祖刘邦都可以被称为一代名君,说其名垂千史也不为过,然而他们也有兄弟相杀的“玄武门之变”以及“背信弃义,杀戮功臣”这样的名声,这些可以用“坏”来形容的名声并没有遮掩了他们的“日月之明”,反而更能显得他们光明磊落,有帝王风范。
这样想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如果当上皇帝的是太子李元吉而不是当时的秦王李世民,那么还会有贞观之治的出现吗?说不定大好的江山会完全毁在李元吉的手里。汉高祖和明太祖都有诛杀功臣之名,清朝的傅以渐就说过这样的话:“汉有韩信,明有蓝玉,读史至此,诚可感叹。然以国家全体而论,当开创伊始,若无约束元勋宿将之力,人人挟其马上功劳,骄纵横暴,民生凋蔽,也不能立国长久。明太祖,汉高祖,诛杀功臣,虽千古叹为寡恩,其实也是明,汉开国之功,所以能够速就的原因。”说到这里就能看出,“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可谓极有道理。而为了能更进一步地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以及重要性,李敖再次显示出了自己善于考据的特点,又再接再厉地举出了更多的例子:
“再以德国的史匹尔为例。他也符合好好先生等每一样条件,但他却是帮助希特勒侵略的元凶。纽伦堡大审时,他看到集中营犹太人惨死的照片,他自认有罪。他在大的行为、大的规迹上是错误的、狭小的、叫人不敢领教的。最后,被判了二十年。他的太太一直等他出狱,他真是好丈夫。但好丈夫等‘小德’并不能使他的‘大德’正确、伟大、令人佩服,所以这种人,要坐二十年。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统治之下,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下,像广田弘毅、史匹尔这样的知识分子,也不知道有多少,他们都只知‘小德’而不知‘大德’,只重小的行为而忽略大的行为、大的规迹。他们自以为在精忠报国,自以为卖命的对象是苦难的国家,因而做孤臣、做循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殊不知他们做的,只是对一党一家一姓的愚忠,对一党一家一姓的扶同为恶而已,他们在‘大德’上,是‘逾闲’的。”
“大德”与“小德”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大局”与“小结”,注重“大德”就是顾全大局,不拘小节。所谓大局,通常指人们所作出的决定是从整体利益出发,为整体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个人谋利。可以说,为政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懂得顾全大局,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要做到能以海量的胸襟去做出一些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过分理性”的决定,或者是抛开自己的自尊忍受他人的侮辱。这样做的理由就是为了顾全大局。也就是说想要顾全大局,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不拘小节,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鸿门宴》中就有类似的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的具体意思就是做大事之人不必顾忌细枝末节,行大礼之人也不必计较一些小的谦让。因此,想要成就大事,必须善于取舍。
古往今来,有多少成大事者都是因为善于取舍且不拘小节而获得了成功。矛盾随时存在,现实存在的事物中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一个人是不可能将所有事情都全面顾及,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只有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上,确定“大事”、“大德”的重要地位,做到不拘泥于小节,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完全投入到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上。一句话,要想更快地获得成功就要减少细枝末节等小事的阻碍。曾国藩就坚持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定准做事的方向,不要把心思都花费在小事上,做事情时一定要抓住根本,搞清主要矛盾,从大局出发去考虑问题。因次,曾国藩的《曾氏家书》中就有许多信条被后人们奉为经典。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与吴国斗争失败后在吴国甘当奴隶这点可以看做是“小节”,之后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十年之力,最终一朝灭吴,成就立国大事。类似这种不拘小节、最终成就大事的例子还有很多。
韩信不拘胯下之辱这样的“小节”,最终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不修边幅、衣衫褴褛这样的“小节”,最终提出相对论……这些成大事者都志不在小,他们看得更远,从大局出发,不拘小节,最终获得巨大成功。而一些过于注重细节之人,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说是事必躬亲,“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他要管理太多的琐事和小事,完全没有做到区别取舍,没有搞清楚国家的“大事”与军中的“小事”之间的关系,最终因为劳累过度而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的下场。
这些事例说明的道理仍旧是要想成大事,就要不拘小节,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分散精力在完全不必要的小事之上,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达到最终目标。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可适用于一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若想取得成功,也要做到不拘小节。德力西集团的总裁在谈到如何管理好企业时就说过一定要从各种烦琐的管理事务中脱离出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来为企业把关,而德力西集团正因为坚持了这个原则,才能多次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的前十强。所以说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想要成大事,就必须要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大局为着眼点,善于取舍且不拘小节。唯有如此,个人才能达到最终目标,企业才能在市场领先,国家也才能飞速发展。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上面提到了顾全大局以及不拘小节的问题,又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是一句充满了科学哲理以及辩证法的话,完全值得借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它讲的是“全局”与“一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大局与小局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域”服从“全局”,“小局”服从大局。如果一个人只能看到眼前这块小小的局部,只能看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利益,也就是“一域”蔽眼,不见全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做不但会影响大局,就是小局也会被搞砸;相反,如果能做到从宏观或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你一定会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以及气势,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扩展自己的胸襟,打开自己的视野,在更宽广的空间范围中寻找并把握更大的机遇,只有谋全局者,才能因势而上,最终赢得发展。而“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则是“万世”与“一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所谓发展其实指的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指的就是“万世”,也就是长远,经得起考验。如果不谋“万世”,竭泽而渔,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想要发展当前,就必须着眼长远。
总之,小德与细行固然重要,但大德亦不可忘。虽然想要达到“大德”的难度比达到“小德”要难得多,但是,谁又不想被人们称为一个“大德之人”呢?
用原则与真理踢开人情与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