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做个经济适用男——男人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原理(3)
随着经济危机的升级,美国政府于2008年启动7 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并已向私营法律机构咨询通过何种方式收购银行股份来激活冻结的信贷市场、恢复经济增长。随后中国又提出4万亿的救市资金。这都无不体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市场经济运营中的调控作用。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会出现绝对的自由,在经济学上我们常提到的“自由经济”也是相对自由,不是放任自流,没有监管的状态。即使像美国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出现多次政府干预经济的例子。
1865年南北战争之后,也就是19世纪的后期,在扫除了发展的障碍以后,美国经济突飞猛进,造了铁路,开发了石油,随之就有很多大财团出现了。在工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财富高度集中,于是贫富悬殊扩大,社会矛盾尖锐化,好多社会问题就出来了。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有识之士感觉到完全放任自流、不受约束的经济造成资本恶性膨胀,是难以为继的,必须要采取一些手段,对此加以遏制。
他们最初感觉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垄断。垄断财团形成以后,就通过垄断市场,抬高物价,欺骗消费者,同时压低工资,增加劳动强度来坑害工人。比如说铁路的垄断,铁路公司可以自己随便定票价,你要出行就非买它的票不可。这样就坑害了一般的市民、农民和小商人。垄断的害处非常大。但垄断也有好处,它实际上可以节约成本,可以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假如它愿意这样做的话。在资本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或者是搞科技开发之类的都会比较容易,所以也不是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但因为人的贪婪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不加以遏制垄断就会无限制地发展,就会恶性膨胀,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一般的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首先要做的就是反垄断。1890年美国制定了《谢尔曼法》,是第一部反垄断法。反垄断法的出台打击了社会垄断集团的势力,也有效地防止了当时社会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使美国的经济社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使美国的社会更趋于稳定。
从经济层面上来讲,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目标,实际上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进行干预,保证国民经济按既定目标,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个目标包括: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目标。不同的国家及政府,在不同的时期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及手段会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来说都是为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良的因素,促使经济的运行方式健康化、合理化发展。
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一般为市场搭建法律和管理框架,而只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完美结合,才会让市场更完善,经济发展更稳健。经济发展中,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希望“两只手”配合运用,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重要转变。
那么,在现实的经济的发展中,又是怎么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去管理经济呢?一般情况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胡萝卜”和“大棒”两种手段干预市场。 而这里说的“胡萝卜”是指政府支出,而“大棒”是指税收和管制,这也是政府改变社会最有力的三大工具。
1.经济管制
经济管制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引导或限制人们的一些经济活动。例如,政府会对重度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性整改,对新药安全性进行强制检查等等。
2.税收
政府的税收主要体现在对私人的商品、收入和服务的征收上。政府每年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都是靠税收来维持的。
3.政府财政支出
政府得到税收后会在某些物品及劳务领域进行消费支出。例如,公众健康、社会秩序、教育、环保、减少失业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政府来解决。因为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不能由私人市场投资,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超过其国民产出的1/3。就保持经济稳定而言,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减缓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增长、保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需要政府支出。几个世纪以来,围绕着政府与市场间的界限问题,很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企业家争议不断,甚至今天,自由派和保守派都还在为政府是否应在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干预而展开讨论。
总之,一个社会的经济若要有条不紊地运行,就少不了政府的“有形手”与市场的“无形手”的相互协调,这两只手应共同担负维护市场公正公平秩序、平衡各方面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经济增长高潮后,则会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这就需要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与控制。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通常来讲,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
市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看不见的手
一提到市场可能很多人会马上想到离自己家不远的菜市场或者小集市。确实,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市场就是人们买东西的地方。从经济学上来讲,狭义上的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上的市场是指为了买和卖某些商品而与其他厂商和个人相联系的一群厂商或者个人。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市场的经济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的市场已经成了人们无可替代的经济活动场所。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去菜市场买点菜;我去建材市场买点建筑材料等等。其实,市场是现代经济交往的平台,市场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人们相互进行交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价格和利益的激励引导着他们各自的选择。
人们为了生活需要,每天都要和衣食住行打交道。当我们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和其他商品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面对商品而大吃一惊:这个猪肉怎么又涨价了,这个洗发水现在的价格好低……怎么价格又变化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商品的价格变化呢?我们到市场上去买新鲜的水果,夏天的时候买西瓜比较便宜,冬天的时候买就比较贵了。一般来讲,商品价格的便宜与否是和商品的供求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数量较少时,在需求比较旺盛的情况下,该商品供不应求,结果就是该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相反的是,当市场上的某种商品数量较多时,在需求一般的情况下,该商品供过于求,所以价格就下跌了。其实,这一切都受到市场的影响。而值得一提的是,市场规律是不可违抗的铁律,顺其者昌,逆其者亡。面对市场,要理性判断、理性应对,才有所发展。
从经济学上来讲,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分工使人们各自的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市场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扩大。同时,市场在其发育和壮大过程中,也推动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市场通过信息反馈,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上市时间、产品销售状况等;市场联结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供、销各方,为产、供、销各方提供交换时间、交换场所以及其他交换条件,以此实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经济利益。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这样说道:“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商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他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宣扬市场经济的作用,通过分散的、无数的、个人的决策在市场上进行相互交易,这样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利益。市场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压力驱使人人都会更加努力,从而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也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使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优化产业结构。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以及由理性经济人原则支配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连接点,市场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及广大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从宏观经济学上看,市场就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及“调节器”,社会经济的兴衰往往通过市场反映出来。可以这么说,社会经济繁荣,市场便繁荣,反之亦然。处在市场经济之中,千万不要忽视市场的作用。也因此,如果你想从事经济活动,一定得了解市场运行的规律。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虽然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但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它的存在与力量,它以内在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维持着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操作。
是谁偷了你口袋里的钱——通货膨胀
特别是在近期的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大米涨价了,猪肉价涨了,油价涨了……”确实,在生活中“涨”声一大片。以前很多男人,手头上的小笔私房钱,还可以让自己的小生活过得乐呵一些,没事可以约几个朋友喝喝酒,聚聚会等。不过,现在手上的钱总感觉少了很多,基本上买不了什么东西。难道是有人动了自己的钱包?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指的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亦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也就是货币相对贬值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以往那么多东西了。假如一年前,8元钱能买1斤猪肉,可是现在却需要15元才能买1斤猪肉。而且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也就是说,不光是猪肉涨价了,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还有很多商品的价格在发生很大的上涨现象,这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对通货膨胀都非常反感,因为辛辛苦苦赚来的薪水变得不值钱了。
讲到通货膨胀,我们就不得不想起一战后的德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被迫按照《凡尔赛和约》支付战争赔款。可是到了1922年底,德国发现它的财力已经枯竭了。作为报复,战胜国法国和比利时派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富饶、产值最高的工业区。德国的工业巨头们随即命令工人们罢工,这让本已岌岌可危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面临经济危机,德国政府开动印钞机,开始凭空印出没有任何商品作保证的纸币,打算以此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和拖欠的战争债务。
供需失衡的情况马上出现了,不久纸币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1922年,德国马克的最大面值为5万,一年以后它变成了100万亿,年通货膨胀率为325000000%。这意味着在这一年里,物价每两天就要翻一番。结果不仅德国经济开始崩溃,法国和比利时得到的赔款也变成了一堆废纸。
在这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中,德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粮食,几乎走投无路,德国各地斗争、骚乱不断发生,德国社会处于严重的动荡之中。
一般来讲,如果通货膨胀不那么严重,就未必是什么坏事,甚至对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而当通货膨胀的程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料时,那么就会破坏社会的信用基础,造成财富的转移,让人们对未来失去耐心。
从纸币流通规律上看,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