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尼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千禧版S3和复刻版SP

尼康S3-2000纯黑抛光版

尼康S3-2000的镜头使用了新的多层镀膜技术

有趣的是,在2000年3月,距离尼康生产的最后一台旁轴取景相机差不多40年的时候,尼康公司宣布将再次生产S3以庆贺千禧年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正是旁轴相机热潮汹涌的时候,柯尼卡发布了不能更换镜头但是使用AF技术的轻便旁轴相机巧思(Hexar),获得了器材界好评如潮,其后又再接再厉推出了使用徕卡M卡口的手动对焦旁轴相机巧思RF(Hexra RF)。确善能Cosina也推出了多款可以适配徕卡镜头的福伦达(Voigtlander)旁轴相机。而康太时生产的可以自动对焦的旁轴相机G2,更是大获成功。市场上重新掀起了一股旁轴相机热。

尼康S3-2000

尼康S3-2000版有铬色和纯黑抛光两种颜色。和S3-2000配套的是黑色抛光的Nikkor 50mm f/1.4镜头,原先S3配套的标头,只有单层镀膜,新镜头使用了新的多层镀膜技术。机身的一侧标有“2000年限量版”,配套的镜头遮光罩也和原来的款式一样。最开始,尼康公司预计推出3000部,没有料想到市场的反响相当热烈,到最后尼康将实际生产数量提升到了5000部。

显然,S3并不是尼康最好的旁轴相机。尼康公司于是在2005年1月14日宣布重新推出SP的复刻限量版本,总共生产2500台。机身号、镜头号、证书号等都是一致的,配套的还有专用相机套。复刻版SP和原有的SP几乎完全相同,更好的地方是使用了高静音焦平快门。除胶卷的规定张数与感光度显示等结合现状而采取了改进之外,其余部分则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老产品的风格。复刻版SP的配套镜头是7片5组的W-Nikkor 3.5cm f/1.8,镀膜方面采用了最新的多层镀膜工艺,因此光学性能得到了提高。但很明显,再次问世的复刻版相机更加吸引收藏者的眼球,而不是职业摄影师。

尼康S-2000顶部

花絮:为什么单反相机会取代旁轴相机

说起测距式旁轴相机,很多人会觉得它是“经典”的代表,拍摄起来也不必狂风骤雨般地按动快门,而是拍一张是一张,充分体会取景、构图、按动快门带来的乐趣。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硕果仅存的徕卡M系列。在历史上,旁轴相机在诞生的初期,是以大画幅相机替代者的形式出现的,而相比笨重、操作复杂的大型座机来说,旁轴相机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无疑于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快拍,一次可以拍数十张,甚至可以“狂风骤雨”式的拍摄;二是它奠定了小底片放大成大照片的思路,而不是仅仅依靠接触印相获得纸质照片。

1913年,徕兹原型机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手工生产了底片幅面为24mm×36mm的原型Leica,配备天塞结构的42mm镜头,底片使用的是经过裁剪的35mm电影底片。这个发明一下颠覆了使用木质座机拍照的传统方式,从此之后,35mm相机逐渐普及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发现,人们对于摄影工具的要求永远是轻便代替笨重、高效代替冗杂。

35mm旁轴相机的高峰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而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之所以单反相机取代旁轴相机成为主流,就如同之前的干板代替湿版,之后的数码代替胶片一样,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趋势。

从技术上讲,单反相机的优势主要在于:

·视差较旁轴相机小得多,基本保证所见即所得。

·方便使用微距、远摄等特殊镜头。

·反光镜箱的空间可以方便地被测光、AF系统所利用,更容易实现高度自动化。

·附件系统的丰富程度远远优于旁轴相机。

·特殊镜头光学设计难度相对小一些。

·方便快拍。

其实,35mm单反相机的出现不比35mm旁轴相机晚很多。但是,在它的早期时代,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50年代初期,单反相机远远不如旁轴相机受欢迎,因为存在一些“基础问题”,例如反光镜无法自动回位、取景影像左右颠倒、收缩光圈时取景器过暗,等等。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些问题相继被攻克,单反相机“快捷”的优势突显出来,旁轴测距相机的市场急遽被单反相机所吞噬,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一历史更替。

其实纵观摄影器材的发展历史,“快捷”一直是最重要的推动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贯穿整个20世纪,新闻摄影始终是最重要的摄影领域,其他摄影领域的影响力都不能和新闻摄影相比。所以,高速、全面的拍摄能力的需求就主导着摄影器材制造厂家的前进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