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体育道德的历史发展与本质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体育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体育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调控体育活动参与者实践的过程中,它既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它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而有规律地发展,对推动和促进人类社会体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节 体育道德的产生
体育的产生是体育道德形成的客观基础。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体育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体育道德的形成经历着人类社会道德起源的一般过程,遵循着人类社会道德发展大体一致的规律,但体育道德形成的过程中也结合了体育自身发展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在人的所有活动中,最伟大、最有价值的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劳动。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前提,同样,劳动也是体育道德产生的前提。劳动创造了体育,也创造了体育道德。
一、劳动创造了体育道德的主体——人
体育道德的主体是人,而且只能是社会化的人。人类学的历史证明,作为体育道德主体并完成其社会化的人,并不是一下子就生成的,而是经历了由猿人到社会化人的演变。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猿人为了生存通过劳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劳动使猿人的形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变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脑和感官,从而为人成为体育道德主体创造了自然生物条件;其次,劳动改善和加强了猿人群居生活的本能,成为纽带,把本来孤立的个人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从而为人作为体育道德主体创造了社会条件;第三,劳动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使猿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意识、语言和交往,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生活和活动,这些意识、语言和交往为人作为体育道德主体奠定了主观和客观基础。所以,正是因为劳动而使自然界人化,并使人自身实现社会化,从而成为现实的社会的人,由此创造了体育道德的主体——社会化的人。
二、劳动创造了体育道德的客体——体育
体育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育的原型和起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从猿到人的过程,而从猿到人的过程正是劳动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在促使动物动作转化为人的动作、自然动作转化为身体练习动作的过程中,生产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体育的产生与人类的劳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生活及其简陋,他们只能靠集体采集、狩猎、捕鱼等劳动方式来获得食物以维持生存,过着及其简单而严酷的集体生活,还要饱受野兽的侵袭和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跑、跳、投、掷、攀爬等劳动技能得到发展,在大量生产劳动和生活的自然动作中,逐渐分化、提炼出了一些有助于发展身体技能和能力的动作或练习。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日益复杂化的劳动需要和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劳动技能逐渐由生产活动演化为非生产性的身体活动,并融入到人类由动物性的嬉戏进化成的人类游戏之中,这种游戏就构成了体育产生的基础。与此同时,人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宗教祭祀而形成的仪式化的身体活动、因战争需要而形成的格斗技能等等,也构成了体育产生的元素,对身体练习和竞技的规范化、系统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游戏、宗教仪式的身体活动和战争的格斗技能渐渐脱离了直接的劳动过程和军事过程而演变成为人类单纯的身体活动——体育。虽然它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还与其母体如劳动、战争、宗教等活动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但已经具有了基本的体育元素和潜在的体育价值,特别是以标志着人体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初步产生的、为准备成年礼而出现的系统身体训练,以及产生的带有组织化的运动形式的祭礼竞技,都构成了后来体育的雏形。这种建立在原始社会天然经济生活基础和血缘性社会组织方式上的身体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逐渐从生产劳动、教育、军事和宗教中脱离出来,而演变成一门独立的身体运动体系——体育。
三、劳动创造了体育道德的客观条件——社会分工
原始劳动的“完满性”决定了人与人、个人与整体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个人没有自我观念,没有对利益的追求,一切都从属于整体、从属于劳动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劳动产品出现的过剩,使得原始人产生了利益的观念和追求;利益的追求又把自然的差别与分工变成了社会的差别与分工。于是人与人、个人与整体的统一被打破了。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才使得体育在内容和形式都能够脱离其母体成为可能并发展成为人类的体育;同时也是因为社会分工的发展,才使得社会的体育实践能够不断地发展。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体育实践的发展,孕育了社会体育关系的形成,催生了体育道德形成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的体育关系和人的体育意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关系,就不会形成人,也就不可能产生人的道德。同样,体育道德的产生不可能离开社会的体育关系。社会体育关系的发展,是社会体育道德产生的直接基础。因为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类的体育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随着人们相互之间体育交往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得个人的地位日益突出。个人不仅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和利益,而且意识到他人的、集体的存在和利益,于是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分歧和矛盾。为调解这些分歧和矛盾,便逐渐产生了与社会经济关系和体育关系相适应的、用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并规范个人体育行为的意识与要求,由此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体育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在体育实践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体育实践过程中应共同遵循的体育行为准则,取代了以前仅靠风俗与习惯来维持秩序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体育道德现象。
四、劳动创造了体育实践并催生了体育意识
在体育道德形成的过程中,人们的体育意识也是个重要的因素。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虽然是多种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但人类的劳动实践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如前所述,劳动创造了体育道德的主体——人和体育道德的客体——体育以及体育道德的客观条件——社会分工,同样也创造了人类的体育实践。而体育实践是人类体育意识的直接来源,体育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体育实践,体育意识是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意识是体育道德形成的前提,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体育道德起源和产生的过程。因为体育道德自身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的,只有人们体育意识的产生和存在,才可能为人们的体育行为注入自觉自为的成分;只有人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对自己的体育行为产生“应当”与“不应当”的自觉意识,体育道德才能成为调节人们体育关系的特殊规范体系,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第二节 体育道德的历史发展概述
体育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与社会道德一样,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类型。因此,体育道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相一致,也经历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原始社会的体育道德
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艰苦的历程。原始社会,人类劳动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原始体育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军事、祭祀、保健等活动相伴孕育,还处在原始文化的母体之中,具有教育、族群文化的认同、习俗规范培养等多种意义,各种意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尚不具备清晰的体育形态和独立的体育价值。人们对身体活动的认识还笼罩在浓厚的神话色彩之中,因为原始人类还不能从身体活动与身心变化的联系当中去认识体育,所以,那时的体育还只是处于自在间断的体育形式,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而只是自然状态下的体育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由血缘家庭步入氏族公社阶段,人类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复杂的组织形式,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类的意识与思维能力也有所进步。伴随着人类组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类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带有体育意义的身体活动在原始教育和原始宗教活动中也逐步规范化,出现了有规则的运动竞技的萌芽。同时,氏族间的战争与复仇,以及对势力范围和财产掠夺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意识。每个氏族成员不但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更有进行体育活动的义务。胜者很谦虚,失败者亦无怨言,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胜负。在此时期,人类的体育意识和道德意识开始逐渐形成,但体育道德活动还是完全融入在劳动、教育、祭祀、军事活动之中,与当时刚刚萌芽的体育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混为一体,并主要通过风俗习惯表现出来,还不是人们思想意识上自觉的体育道德意识。在客观上,原始体育道德具有朴素性和平等性而没有阶级性,因此原始社会的体育道德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
二、奴隶社会的体育道德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人类的道德也是从奴隶社会走上阶级道德发展历程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奴隶社会的两大对抗阶级。在社会生产关系上,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的生活资料,而且还占有奴隶以及奴隶的劳动成果。奴隶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人身自由完全依附于奴隶主,是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构成了奴隶社会道德的基础,决定了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这种社会道德的基础和基本特征,同时也决定着奴隶社会体育道德的特征。
在奴隶社会,体育仍然主要融合于祭祀和军事之中,但体育失去了那种为全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原始平等性质,产生了与阶级对立相适应的社会分化。因此,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服务于奴隶主阶级对战争的需要和对神权的迷信,另一方面系统地接受体育训练和从事高度发达的娱乐活动,成为奴隶主阶级的特权。
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国之大事,唯祀与戎。”【6】祭祀和武力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夏商时期崇信“天命”,敬事鬼神,假借天意和鬼神对奴隶进行统治。商周时期占卜之风极盛,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统治者在利用宗教迷信和严刑酷法实行统治的同时,还通过一整套强调等级名分的“礼制”来实行德政。神权和礼法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自然也渗透到体育活动中。在夏商周直至春秋时期,军人的体能受到高度重视。据史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7】秦武王与大将孟说比赛举鼎,结果弄断了自己的膑骨,【8】这也影响到当时的文人,如孔子不但善于射、御,而且力气大到“能拓国门之关”。【9】周代以前,习武为贵族特权,没有一定地位和财富的人无力自备甲兵车马参战。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余暇时间和活动有所增加,练武成为农民的重要选择之一,因而民间习武活动逐渐增多。
在西方,古希腊战车赛时,获胜者并不是驾驭马车的人,而是马的主人。奴隶主经常通过凶狠来培养斗士们勇敢和不怕死的搏斗精神。在竞技场上的摔跤、角力等运动中,允许扼颈、折手指、剥趾甲等凶狠行为;拳击时,手套可嵌金属物,可以拳打脚踢,只要能获胜,什么手段都可使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人道的,但却是符合当时道德观念的。当时不仅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能获得观赏者的称赞,这就是为适应当时掠夺奴隶战争的需要而形成的勇敢的体育道德。罗马征服者在公元前2世纪结束了希腊的战乱后,竞技的内容发生变化,热衷于开展斗兽和角斗士的比赛,竞技场上的表演变得越来越残酷。运动员不再像古希腊那样是公民的一分子,而是被抓来的奴隶、战俘。奴隶主喜欢看流血的场面,追求野蛮的刺激,他们给所谓的运动员武器,为戴着铜箍和铁钉的手套拳击的选手喝彩,让他们自相残杀,狂喊着敦促角斗士用短剑刺入对手的身体,甚至拿他们去喂狮子,微笑着注视猛兽把人咬得肢体破碎,自己则坐在看台上,通过看“运动员”如何被摧残而取乐。因此,在奴隶社会,由于战争和享乐的需要,奴隶主把体育作为了武士教育的主要内容,勇猛、顽强、冷酷和凶残构成了奴隶社会体育道德的规范和主要特点,并服务于奴隶主阶级的军事需要和享乐需要,体育道德呈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和不平等性。
三、封建社会的体育道德
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和部分生产者——农民。封建制度的建立,使封建地主不能任意宰割农民,农民获得了比奴隶较多的人身自由,但建立在土地等级基础上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更加复杂的等级关系。比如:在中国,人分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庶人;官分九品,皇帝自封为天子,拥有最高权利,所有的人都必须绝对地服从。在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国王,之下依次是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世界其他地区也同样具有一样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构成了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从各方面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的等级主义原则就成为了封建道德最根本的原则。与此相适应,封建社会的体育道德理所当然地也被作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体育道德思想和体育道德活动形式都服务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体育道德继承了奴隶社会以礼、法作为体育道德规范的传统,重视体育活动的教育和规范功能。例如宋代《齐云社轨》(蹴鞠)的“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和元代捶丸专著《丸经》中的“十禁戒”(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都反映了这个特点。在体育竞技活动中,体育道德的规范性要求也开始逐步形成,如:据东汉李尤所著的《鞠城铭》记载,当时的足球比赛就要求按规则进行,裁判要公正,不准有亲疏,不能徇私情;参加比赛的人要作风正派,服从判决,不能责怪他人。这说明在足球比赛娱乐中已有要诚实、公正、遵守规则的道德要求。
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体育更多地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忠君、孝亲和维护以皇权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度构成了封建社会体育道德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使体育进一步沦为封建统治阶级推崇享受、尚武和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工具。例如:为追求享受和寻欢作乐,隋炀帝曾组织三万余人的表演队伍、唐玄宗在长安设立专门的文体活动“教坊”;为巩固封建政权,崇尚武力,自唐朝武则天开始创立武举制度,以武取士,以后历朝历代逐步发展和完善,统治者不但要求武士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有勇敢的精神,他们对武士这种勇敢精神的苛求甚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庄子·说剑篇》记载,战国时期赵文王养剑客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者百余人”,尽管他也认为这“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关,无所用于国事”,但他还是“好之不厌”;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明君臣之义,长幼之序”,作为军事体育的“射”被称之为“射礼”而赋予其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
四、资本主义体育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基础,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继承了封建社会体育道德的传统,依然力图通过体育来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体育运动不单纯被视为锻炼身体和娱乐消遣,更主要地被作为了一种为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手段。在体育继续服务于军事的实践活动中,勇敢、顽强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和意志构成了资本主义早期的体育道德规范。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其道德关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道德原则。为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的要求,并针对封建社会对个人的压抑,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且把它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规范的提出,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革新。它肯定了人生自由,否定了人身依附关系;肯定了人的平等,否定了等级和特权;肯定了博爱,否定了把人不当人的非人道主义。但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历来就具有局限性和虚伪性的一面,它实际上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在人们道德关系上的一种反映。这种道德反映到意识形态上,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其极端表现就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实践中表现为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人主义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不道德现象的思想根源,正如列宁所说的“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金钱万能、唯钱是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道德规范。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已经高度职业化和商品化,体育活动中自始至终渗透着金钱的魔力。“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德原则在体育领域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和追逐,致使体育道德严重败坏,各种卑劣行为仍层出不穷,但如不择手段服用兴奋剂、弄虚作假、打架斗殴、制订幕后“君子协定”和行贿受贿,甚至故意伤人、以至身亡的事件都有发生。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有些体育活动参与者表现出了良好的体育道德,但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体育道德的主流,也代表不了资本主义社会体育道德的方向,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体育道德的本质体现。
第三节 体育道德的本质
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体育道德的本质,就是体育道德基本要素和体育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体育道德现象的内在联系和体育道德内在矛盾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体育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体育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
一、体育道德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它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另一类是思想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它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但思想关系在根本上受客观物质关系的制约。社会关系的这种内在结构表明,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0】纵观人类道德的发展史,事实上也正如此。道德体系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道德演变的历史类型也根源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道德作为不同利益关系的调节手段,其基本内容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为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故而经济利益直接决定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体育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关系对它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体现了体育道德的一般本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了体育道德体系的性质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经济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与这两种经济结构相适应,产生了两种类型的体育道德,即统一的社会体育道德和对立阶级的体育道德。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主体、以私有经济为补充并共同发展的经济所有制模式,所以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在我国占支配和统治地位。但是由于体育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体育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扩大,资产阶级的体育道德观念和影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体育道德原则和体育道德规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11】道德最深层的本质,即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所谓利益,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从其内容、时间、范围上划分有多种形式。此处所说的利益,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
在体育社会关系中,这种利益作为体育道德的直接根源,决定着体育活动参与者对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理解和调整。在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还部分存在私有经济,但是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已被消灭,这就为形成体育社会关系中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集体主义的体育道德原则和爱国主义为主的体育道德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体育道德的变化
这种变化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形态的新旧更替所带来的变化,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的体育道德。虽然社会主义新的体育道德要从不同的方面或多或少地继承前人的体育道德传统,但新的经济关系的确立必然使社会主义体育道德与资本主义体育道德有着质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在同一个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也常常引起体育社会关系和体育道德的相应变化。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内部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体育道德也就会随着人们对自身利益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加进新的内容,或赋予体育道德要求以新的意义。比如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体育道德强调体育活动参与者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绝对服从,利益关系高度统一;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则是在承认利益多元、肯定合理获得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二、体育道德的特殊本质
(一)体育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体育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相对于其他社会意识,如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等,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特殊本质。
第一,体育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在性质与实质上是制度化的规范,因为它们是国家、政治团体或阶级根据需要而制定并以宪法、章程、司法机构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志,是社会制度的特殊表现形式。而体育道德规范则不同,它并没有制度化,不是被国家权力机关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虽然随着体育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从内容和形式上体育管理机构和体育社会组织也在逐渐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体育道德规范等等,但这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有着质的不同,因为这些规范是对处于同一体育社会环境的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长期的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的总结与归纳,这些规范是表现于他们的视听言行之上,深藏于品格、习性、意向之中的。
第二,体育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政治规范、法律规范是一种阶级意志的体现,必然要以强制手段强迫人们执行,遵守它的要求就获得了在社会中生活和行动的权利,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体育道德规范的实施则不同,它主要是借助于体育社会舆论、体育传统习惯和体育活动参与者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育、宣传、大众传播媒介等等也常常是体育道德规范转化为体育活动参与者自律体育行为的重要手段。
第三,体育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体育道德规范只有在体育活动参与者诚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志和体育道德信念时,才能得到实施。内化的体育道德规范也称为体育道德良心,它是体育活动参与者思想和言行的标准、尺度、检察官,由它所形成的特定动机、意图和目的促使他们去遵守体育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不管人们是否有遵守的动机,只要在行动上没有违反就不去干涉,而体育道德规范必须有内在的善良愿望,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转化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道德需要时,才能加以遵守。那种迫于外界压力而循规蹈矩的体育活动参与者,可以是法律意义上的好公民,但不一定是体育道德意义上的善人。
(二)体育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体育道德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体育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一种体育实践精神,是他们把握体育的特殊方式和完善发展自身的体育实践与精神活动。
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体育道德是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体育作为精神是一种以指导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体育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所以它又是实践的。实践精神也是体育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体育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体育道德主体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机,体育道德需要是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他们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他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他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交往和协作,完善体育道德人格,形成他们特有的体育实践精神。
马克思说过,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12】体育也一样,正是体育目的决定了体育道德行为的方向和价值,表现了体育精神的实践功能。反过来讲,体育实践精神要成为具有道德价值的精神,就必须转化为一定的体育目的和在这一目的支配下的行动,就必须干预、调节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体育目的,并通过调节体育目的而实现调节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作为实践的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而且目的性正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体育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体育行为,将体育理想转化为现实。
第四节 体育道德的发展规律
体育道德自形成以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下有着不同的特点,但都是以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为指引并服务于本阶级的利益。体育道德思想随着社会道德的进步而发展着,但由于体育自身的特点,体育道德发展的过程在遵循社会道德发展大轨迹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我们只有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考察不同社会形态下体育道德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揭示体育道德发展的规律,认识体育道德进步与发展的趋势。
体育道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一、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形成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道德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道德,进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抗社会的阶级道德,再进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这三个阶段也是社会道德发展的辩证历史过程。
体育道德是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所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体育道德的发展,体育道德关系的内容和调节对象与体育道德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呼应。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3】利益是体育道德的基础,所以体育道德是其调节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表现。体育道德关系中所反映的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矛盾关系构成了体育道德的基本内容。因此,作为经济关系体现的利益是体育道德的直接根源,它决定了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体育道德的基本规范,体育道德的进步与发展,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体育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性的过程
体育道德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并且是越来越趋向进步。但体育道德的发展进步历史不是孤立的发展历史,体育道德从原始社会的萌芽到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其中每一个体育道德类型的产生与确立,都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每一个体育道德类型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必然结果。所以这种前进与进步不是平稳呈直线上升的,而是在善与恶的矛盾斗争中,沿着人类社会由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公有制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辩证地发展的,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轨迹,在曲折中发展和前进。
三、体育道德是在批判与继承中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实践充分证明,道德是在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善与恶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体育道德也同样如此。体育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步的。社会形态的每一次更替,都是在前一形态基础上批判、继承和变革的结果。体育道德的新与旧、善与恶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一种新的体育道德要确立,必然要与旧的体育道德展开激烈的斗争,只有通过新旧体育道德的斗争,人们才可以清楚地认识旧体育道德的腐朽,理解新体育道德的进步。因此,新的体育道德只有在与旧的体育道德的斗争中才能为自己的形成和发展开辟道路。但这种斗争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批判地继承。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实际时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4】这段话对正确理解体育道德的发展规律同样是适用的。体育道德从原始社会的萌芽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这其中的每一次道德进步都是批判地继承的结果,有的体育道德观念甚至历经千年而不衰,比如古希腊奥运会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原则,至今都是体育运动竞赛的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