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关于训练负荷新认识
5.1 传统训练负荷概念及其理解偏差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生理和心理承受的总刺激,是外部刺激与机体内部应答性反应的综合体。从运动负荷的外部属性看可分为负荷量、负荷手段和负荷强度。负荷量是指运动训练中完练习的总重量、总距离、次数组数、总时间等。负荷强度是指运动训练中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作速度、练习密度、间歇时间的长短、负重、投掷距离、跳高的高度等因素。负荷手段主要是指采用的训练方法、手段、措施及训练方法安排方式等。从运动负荷的内部属性看又可分为外部负荷引起的运动员有机体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的变化,常称为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亦即训练的生理与心理效应。
从训练实践过程中教练员、运动员对于负荷的认知、理解和在计划制定与执行操作层面看,教练员、运动员对于训练负荷的理解和表述仅仅停留在负荷的外部属性层面,即负荷量、负荷手段和负荷强度。而对于训练负荷的内部属性,即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关注不足,特别是心理负荷关注严重不足,对训练的生物学效应关注更是处于“盲区”。殊不知,外部负荷只是训练负荷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是达到训练生物学效应的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外部负荷的执行,达到预期内部负荷有效刺激及训练学的生物应激与适应,实现合理负荷良性效应及能力增长才是训练过程的本质特征。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练员、运动员缺乏基本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其对于负荷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对于负荷的外部特征把握上,而对于核心的内部负荷难以认识到位和把握到位;另外,我们的学者对于训练负荷的解释、表述、研究视角也以外部负荷为主,也没能有效引导教练员、运动员关注负荷的内部属性。
5.2 关于训练负荷的新思考
5.2.1 不同性质项目负荷属性差异
(1)体能项目:以体能输出为主,技能负荷为辅;生理负荷为主,心理负荷为辅。(2)技能项目:以中枢和技能负荷为主,体能输出为辅;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并重。(3)智能项目:以中枢负荷为主,体能输出为辅;心理负荷为主,生理负荷为辅。
运动负荷作用的对象:肌肉、内脏、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
5.2.2 负荷的分类
从负荷的生理心理性质(本质)可分为生理负荷、心理负荷;从负荷作用的位置分为中枢负荷(心理过程负荷、脑负荷、认知加工、情绪负荷、中枢神经生理负荷)、外周负荷(运动系统负荷、内脏系统负荷、外周神经系统负荷);从负荷的复杂性分为复杂负荷(综合)、单纯负荷、关联负荷;从负荷的主被动性分为主动负荷、被动负荷(胁迫);主动刺激适应、被动刺激适应。
5.2.3 负荷效应(作用)机制模型
运动负荷模型结构包括行为负荷、生理负荷、心理负荷。运动负荷效应流程:刺激—反应—痕迹—适应—重建—整合—提高。
5.2.4 负荷的表现方式
负荷方式、负荷数量、负荷强度、负荷质量、负荷节奏、主动负荷、被动负荷。
5.2.5 负荷的强度特征
有效刺激强度(动员或资源动用)包括行为强度(肌肉工作能量输出强度、技术要求强度)、结果强度(行为结果指标与要求)、中枢强度(工作强度、心理负荷)。
5.2.6 负荷效应的实现方式
有效刺激的积累包括效应痕迹(记忆)——痕迹积累——结构变化——机能变化;有效刺激节奏与周期包括产生痕迹效应的最低单次刺激负荷强度、负荷量(次数、时间、能量、频度)、痕迹消退的时程(影响因素)、重复刺激的间歇、密度、总量;技术训练刺激效应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重整(墒值变化、定向化引导与适应性变化、有序化程度)、中枢技术图像的建立与完善、外周适应性变化(神经、肌肉的适应性变化);体能训练刺激效应包括体能负荷刺激——能量消耗、结构破坏——恢复过程(能量补充、结构修复与重建)——超量恢复(肌糖原超量恢复、肌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超量恢复、外周神经系统功能提升、神经肌肉节点结构与功能的提升、微循环与心肺功能的改善、其他内脏器官功能的改善、中枢结构与功能的改善等)——能力提高——刺激效应适应性变化的保持、稳定、提高。
5.2.7 运动负荷效应的影响因素
运动负荷效应的影响因素有负荷性质、施加方式、施加过程、个体认知、努力程度、信任程度、负荷量与强度、持续时间与节奏、有效无效性、个体准备、个体状态(心理生理)、辅助器材、教学方式、课堂气氛、动机水平等。
5.3 关于心理负荷的新思考
5.3.1 运动心理负荷概念
在运动训练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施加于运动员身上的各种与运动训练过程有关联的心理刺激,这种心理刺激来自训练过程本身、训练管理环境因素、个体人格、动机与认知因素(个体适应能力)、社会支持因素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心理负荷与训练负荷是不同质的概念,两者可能有一定彼此影响关系,但这种影响不是平行关系。
5.3.2 心理负荷强度
心理负荷强度按中枢机能动员程度(集中信息加工的量、密度、强度、时间、复杂性)分为认知加工负荷、情绪加工负荷、神经生理负荷;按刺激源性质分为外周生理负荷、认知加工负荷、神经生理负荷。在面对心理负荷因素时必须考虑某种心理刺激的施加方式、强度、持续时间、节奏与恢复措施。
5.3.3 心理负荷分类
5.3.3.1训练性心理负荷
(1)身体负荷对心理状态、过程的影响;(2)高训练目标与目标实现焦虑;(3)高动机与高唤醒状态;(4)训练过程心理资源动员;(5)训练过程与结果焦虑、比赛过程与结果焦虑;(6)胁迫训练焦虑、伤病焦虑;(7)能力与自我评价焦虑;(8)综合性高应激压力;(9)训练适应焦虑(训练方式、计划、环境);(10)训练方式、计划、组织的合理性(负荷特点、组织方式、单调训练等)。
5.3.3.2非训练性心理负荷
(1)管理环境适应焦虑;(2)人际关系焦虑;(3)社会支持不足焦虑;(4)团队认同与归属焦虑;(5)保障与后路焦虑;(6)社会评价焦虑;(7)角色、地位、成就焦虑;(8)个体目标实现焦虑;(9)其他焦虑(躯体、自尊、价值、生活满意感下降等)。
5.4 训练负荷概念的新解释
训练负荷指有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特定运动方式施加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刺激总和及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总和。训练负荷的外部属性包括负荷量、强度、节奏、方式;训练负荷的内部属性包括生理负荷、心理负荷;训练负荷的主动被动性包括主动负荷、被动负荷;训练负荷的作用靶向包括外周负荷(骨骼肌肉系统、呼吸循环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等内脏系统)、中枢负荷(神经生理、神经心理);训练负荷的生物学效应包括生理效应、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