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主题报告

1 把握“两个规律”,转变思想观念,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

【摘 要】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中央民族大学办学50余年来,始终坚持为国家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发展服务的宗旨,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精英和民族工作优秀人才。学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民族工作规律的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根据民族地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律;民族工作规律;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 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或方法。一所大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取决于这所大学坚持的是什么样的办学方针,秉承的是什么样的办学指导思想,设定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不带有随意性,不是追潮流,不是赶时髦,更不是花样翻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高等学校的“三大任务”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办学方针、办学指导思想相符合,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具体内涵相符合。办学方针、办学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会带来人才培养目标的与时俱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体内涵的发展变化,会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变化,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办学方针、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关联性 人才培养模式要为办学方针服务,要为办学指导思想服务,要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要最大化地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两个规律”

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民族问题研究,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作为以“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社会服务”为核心任务的高等学校,具有和全国其他高等学校相同的共性,即“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作为一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研究民族问题”、“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的民族高等学校,又要有自身鲜明的个性,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在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同时,又必须遵循民族工作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

中央民族大学各个历史时期办学方针、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无不围绕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重大战略决策这两个主旋律。人才培养目标无不体现着对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民族工作特殊规律的深刻认识,而人才培养模式也带有强烈的时代的烙印。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校师生共同承担国家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少数民族成分识别调查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三大调查”任务,当时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学以致用和研究能力。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具体做法

(一)突出“六观”教育,确保育人方向

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任务,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多、民族文化丰富的特点,在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突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弘扬“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大学文化与治学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通过“六观”教育进教材、进教室、进公寓、进网络、进头脑,帮助各族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了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及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能力,引导创新

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为学生发展提供终生受益的素质教育和专业训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与优化专业布局,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宽口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着眼于社会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构建全程化、开放性、交叉性、层次性、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探索、实践和创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学校自2002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为3~5年;标准学制5年,学习年限为4~6年。学校牢牢把握办学宗旨,关注民族地区生源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因需施教,因材施教,探索与优化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式,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办学形式上体现为预科教育、民族类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民族类专业与应用类专业双学位班培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突出“六观”教育,采用汉、民双语教学,民、外、汉三语教学,编写与采用特色教材等;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分类教学和分层指导,如公共英语分类教学、公共计算机分层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西藏班人才培养等。自1999年开始,作为北京市级教改立项,经几年探索,西藏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显著,有的学生已达到学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四)不断优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学校实行培养方案滚动修订制度,每4年全面修订一次培养方案。目前,学校正在实施的是2006年修订的培养方案。本着“加强基础、宽口径设课、注重实践能力、鼓励创新、体现特色、整体优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压缩了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增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空间;设置学科平台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开放专业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设置创新教育奖励学分、讲座学分,鼓励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学生选课、课外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的指导;稳步推进双语教学。

目前,2010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已经启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将体现在4个方面,即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系性、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其核心是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体现教学质量内涵要求,使特色专业更具优势,其它专业打造特色,形成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提升本科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不断深化课程质量建设内涵

目前,学校确定了“稳步推进,全面建设,突破重点,以点带面”的课程建设工作思路,构建了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确保了2006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精神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学校的合格课程鼓励教师积极思考、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优秀与精品课程建设则以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大了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以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与手段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与改革,培育了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和优秀的教学和学术团队。

学校于2006年建立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教学资源库,现有网上课程资源1800多门,总点击率已达到2000余万次。对已建成的课程资源,有效地进行了网上展示、管理与建设,实现了校内的资源共享;而且还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的手段和工具。教师可对自己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实行动态管理、远程管理,可利用网络资源直接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的远程互动。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向开课教师提出申请,进行网上学习与交流;同时,通过向开课教师提出申请,也可借鉴相关的课程资源;开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还可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对课程建设情况实施动态监控与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构建与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秉承“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治学与治校原则,依据本科人才培养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教育观念,成立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指导中心,构建了全程化、开放性、交叉性、层次性、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体现在实践教学贯穿本科4年不断线;开放性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规定性和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的能动性,以及课外创新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拓展性;交叉性体现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相互交叉和支撑;层次性包括实践教学的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等。

学校以教改立项方式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水平和开课比例。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田野调查和学术科研活动,特别是实施本科生学科竞赛计划和研究训练计划,并承担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北京市大学生创新与就业计划”项目,进一步延伸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空间,强化创新意识。

(七)参与式研究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在完善专业基础课程、方法论课程和专题研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利用学术优势,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项目,自觉以科研带动教学,支持、指导、吸收本科生参与研究课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一项研究的整个环节中,接受全面的学业指导,消化书本知识,培养专业意识。目前,以民族学学科为支撑、为代表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历史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分别在2007和2008年获得了国家的立项支持。学校正在进一步创新发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学专业探索形成的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在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学中运用,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中效果明显。在此带动下,一些专业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进入研究实验室参与研究实践,提高了创新能力。民族学专业侯远高老师近年来吸收了5个班级147名本科生参加他所承担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中美商会项目、中英合作项目、世界银行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个国内外项目调查研究,严格按照集体开题、实地调查、撰写调研报告、研讨总结的程序,指导学生到西部地区开展毒品与艾滋病的调查研究,研究并形成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毒品与艾滋病防治的实践模式,在当地取得社会效益,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良好效果。他指导张丽华、黎莹等6名学生共同撰写的《凉山受毒品和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田野调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专业实践》,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北京市一等奖。

(八)教学、学术、创作与艺术实践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把艺术类的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艺术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06年音乐学院集体创作并成功演出的大型民族原创歌剧《木雕的传说》,成为我国高校以学院自身力量独立创作并排演歌剧的首例。它的创作、排练和演出始终将科研与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力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艺术类各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得以提升:2007年,民族音乐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了国家立项支持;2008年,舞蹈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08、2009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和“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藏、朝鲜)”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藏族舞蹈教学剧目与民族舞蹈艺术创新人才培养”获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