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写作的思路要创新

许多人在拿起笔来的时候,总觉得无从下手,纵使冥思苦想,还是写不出来。于是,他们总是怪自己读书不多,文学的功夫不好。其实,看看那些作家、记者,甚至是有名的作家、记者,起初的文字功夫也不见得好。

再看看自己,天天在讲话、在使用语言,能说语言不行吗?即使是文字的修养不好,那也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写与不写得出来没有多大的关系。

关键在哪里?在思路的贫乏。不仅读书不多的人是这样,文化修养较高的人,甚至是专家教授,都常常有“不知怎么写好”、“没啥好写”、“写不出来”的情况。这些,全都是思路贫乏的问题。如果硬要他们写,不是平铺直叙,乱扣帽子,就是无血少肉,缺乏感情。特别是青年学生,更是公式化了:早上起床吃早餐,时间一到便上路。近处野花芳香,远处流水潺潺,天上的小鸟在歌唱,路边蝴蝶在飞翔。不知不觉间,目的地到了。啊,太漂亮了!我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回去的时间到了,再见吧,下次再来。

不管写哪里,写什么,都往上一套,似乎文章就完成了。因为其中有叙述,有议论,有描写,有抒情,准能行。但这种“文章”谁看都烦,有的作者还真不敢拿出来。没有事,没有物;干干巴巴,缺趣少味,谁人想看?

而许多善写文章的人,待到构思成熟,已是思绪纷涌,要写的东西不仅是中国的、现在的,就是古代的、外国的、天上的、地下的都纷至沓来,争着涌到笔下。写议论性的文章,可以由此及彼,涉及家事、国事、天下事。

说明性的文章可以拟人借物、深入浅出。公务性的文章则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记叙性的文章已经是各色各样的人物跃然纸上,他们在悲伤,在歌唱,在怒骂,都照样使人动情。至于散文家们,则更是四周放射,无所不及了。这就是他们思路创新的结果。

思路创新指的是思维的丰富和活跃,依据意图的需要,把思绪尽量撒开,产生文思如潮的效果。作者可以从中得到灵感,受到启发,有所领悟。读书多、见识广在这里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四海的云水、五洲的风雷就是从书本里、见识中涌现出来的。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思路创新的方法:

时序颠倒

时序颠倒,就是颠倒客观时间,按心理时间组织材料。

我们在读一些现代小说时,总觉得它的情节、事件颠三倒四,杂乱无章,支离破碎。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之一是我们读惯了传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时序上,多采用客观时间,即按前天、昨天、今天、明天次序排列的自然时间,即写作学上的顺叙。自然时间,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使作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但是也易于使叙述变得单调乏味,于是便有倒叙、插叙、逆叙、分叙、平叙等。叙述方式多样化了,但总的说来,仍然是按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余波、结局一一道来,脉络明晰,一目了然,仍然是客观时间。

原因之二是这些现代作品,在时序上放弃了客观时间而采用了心理时间。什么叫心理时间?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大街上偶然遇见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那么,关于这个朋友的过去的种种印象就会争先恐后地在我们记忆中复活,而这种复活的次序往往不是客观时间,它将过去和现在、遥远的过去和昨天,互相重叠,互相渗透,互相搅拌,一齐投向我们的记忆屏幕。这些记忆复活中的时间,就叫心理时间。

一些现代作品运用心理时间组织生活,把客观时间打乱,重新排列,重新组合,出现了一种时序颠倒的新的格局。这类作品,有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有利于反映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快节奏。有的小说,采用心理时间,利用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记忆,通过打乱时序的办法,把漫长而丰富的生活表现在瞬间,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

等。

时序颠倒容易引起读者的感觉紊乱,认为这类作品杂乱无章,其实,它还是有“章”可寻的。这就是:

1.人物在某个“台面”(即“现在”)上,展开自由联想,忽而追思过去,忽而遥想将来,让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春之声》中的岳之峰,在黑咕隆咚的闷罐车里,展开联想的翅膀,他联想到下冰雹、黄土高原乡下人的打铁,联想到流行歌曲《泉水丁冬响》、美国抽象派音乐、基辛格听杨子荣咏叹调……联想把现在、过去、未来,把南方北方、中国外国交织在一起,互相切入,满天开花,组成一部混声大合唱。

2.用内在的情感或联想的线索维系全篇,使看起来颠倒了的时序,仍然有脉络可寻。《春之声》中岳之峰的联想线索是有迹可寻的,它从火车碰击铁轨的声音开始联想,时而向前伸延,时而又回到联想的起点,把不同时空的生活组织成篇。

3.在颠倒了时序的事件与生活场景间,设置“环扣”,进行巧妙的勾连。如谌容的《人到中年》,由“眼睛,眼睛;傅家杰的眼睛”联想到陆文婷最初审视傅家杰的眼睛,到两人吟诵裴多菲的抒情小诗。这就把病中的陆文婷拉到了逝去的初恋生活中,而“眼睛”便是勾连两组生活的“环扣”。

旧中出新

1.脱胎换骨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诗人因为“向晚意不适”,才“驱车登古原”。他登上古原,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无限好的“夕阳”,那一片金灿灿的夕阳,令人乐而忘返,可以驱散诗人心头的不快;但是可惜离“黄昏”不远了,在美好的夕阳里,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

朱自清先生写过这样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显然,朱先生的诗句是从李商隐诗句中脱胎换骨改造而来的,表现了作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诗人朱自清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一生清白,临死前还对夫人陈竹隐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这两句诗,正是朱自清晚节的具体体现。

清代大学士纪昀,极有才华。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命他写折扇,他写了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看后面有愠色说:“写漏了一个字。”为皇帝写字如此粗心大意,这可了得!纪昀接过扇子镇定地回答:“没掉字,这是一首词,不是诗。”皇帝感到吃惊,叫他读一遍。《凉州词》原诗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纪昀却读作: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纪昀漏了一个“间”字,实际上他重新构思了一首词,说得皇帝哈哈大笑,连连赞他:“聪明得很,狡辩得好!”

2.反其意而创新

如李白的“人道澄江好,依道澄江恶”、“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均自出于机杼,跟普遍的看法针锋相对,收到了震人耳目的效果。从反面立意,必定十分新颖,因此,在接下来的篇幅中要步步跟上,言之成理,自然成文。否则,会有牵强附会、故作惊人之语之嫌。

怎样创新

1.培养胆识

古人云:“文以识为主。……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清人袁枚将学比作弓弩,才如箭镞,识则是导引射箭的方向。这里的“学”是指学问知识,“才”讲的是才气技艺,“识”也许就是见识胆略了。胆识在写作中表现为有开拓思路的胆略,有开掘创新的精神。敢于把思维伸入到意图涉及的方方面面,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

青年学生就缺乏这种胆识。写教室,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几个门、几个窗、几张台、几张椅。思路不敢偏离“教室”二字,怕离题,当然就没啥好写了。他们看不到教室里还有几十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的人,更无法把思路撒向这些人带来的故事,包括家乡的水光山色、风土人情、穷乡巨变。写西樵山的水,思路也只停留在“水”

之上。其实,孙中山、康有为、粱启超喝过这里的水他们也知道,这里的水哺育着珠江三角洲的人们,是珠江三角洲历史的见证等等也不是不知,就是不敢放开思路。

水到哪里写到那里,水与什么地方有关便写到什么地方,这是永远写不完的。

从西樵山的水写到珠江三角洲的迷人风光,笔触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体制改革,当然要以见识为基础。没有见识,胡思乱想不行;光有见识,没有开拓思路的胆识也不行。这种胆识,能引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的激情。

2.培养灵感

一位服装设计师这样说过:只要有好的模特儿,我把布匹张开,在她们身上比来比去,灵感便如泉涌,设计草图便出现了。写作的灵感也就是写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的感悟,引起高度兴奋,突然产生豁然开朗、文思奔涌的一种心理理解。这种现象不仅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有,写一般文章的作者照样有。前些年全国统一高考有过“给光明日报的一封信”这样的作文题。

讲的是某中学旁边新建起了一家前进化工厂,把校门前面的小河给污染了,校园里充满呛人的浓烟,操场上流着工厂排出的污水。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发出保护环境的呼吁。思路打不开的考生只是乱喊乱骂,说不出几句便草草收场。而不少考生一想到那滚滚的浓烟遮天盖日,满是污水的操场使运动者难以插足,便思绪如潮,走笔如飞。

看起来,写作者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丰富的阅历,还要在写作时培养起一股感情,引起一种灵感。为什么文学作品比起其他文章更容易感染人?为什么一些慷慨激昂的理论性文章能激励、能唤起人们的感情?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并把它灌注于文章之中。这种感情使作者沉浸在要写作的一种境界里,使要写的东西都随着感情的升华而纷纷涌现,这样灵感也就容易出现了。

灵感是内心感情长期积累的升华。

3.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开拓思路、克服文思枯竭的基本方法。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更多事物,使其彼此联系的思维活动。在一般记叙性、议论性的文章中,借叙、烘托、夸张、比喻、类比、举例等等表达技巧都常常运用联想的思维方法。在写到改革过程中的困难、挫折时,也许你会想到春秋时期管仲辅助齐桓公的改革,一样遭受过许多非难和艰辛。但改革终于使齐国一跃成为群雄之首。这时,你会涌出改革一登上历史舞台便旗开得胜、威震四方的想法。你可能还会想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虽然遭车裂之祸,但变法为后来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时,你可能就会得到改革则昌、改革则强的深刻印象。这种由一件事物的感知,回忆起同它在性质上接近或相似事物的思维方法叫类似联想。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类似是多种多样的,如形状、颜色、声音、味道、习性、姿态、神情、遭遇、精神、本质等。如余秋雨的《都江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这种类似联想的思维方法也叫比喻联想,是写作中最有价值的一种联想方式。其他如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等同样都会使思绪奔涌,产生丰富文思的效果。

想象则是对原有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确立新的形象的认识过程。这些新的形象或许未曾经历过,或许现实中并不存在。比如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脑中必然会浮现出一幅战场上硝烟密布的景象,战时医院的草地和病房,会想到美丽温柔的卡瑟琳小姐坐在酒店里吃火腿蛋的情形。这是一种再造想象,搜集材料和使用材料都离不开这种再造想象。作者通过阅读、调查得来的材料,要活跃在文章之中就必须展开想象,重新造出新的形象来。

有时,想象可以超越现实,把没有生命的写活了,把有生命的写动了,许多描写、抒情的运用都依靠想象的思维方法。有的事或许是自己经历过的,但过去多时了,写作的时候,这些形象又会浮现出来,需要通过想象,才能把它们写得具体生动,栩栩如生。

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不同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把一定事物的形象和个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挖掘它们内在的关系。只有这样,写作过程才可以将各种能想到的观念和事物,无论是天上的、地下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组合起来,然后有机地表现出来。古今中外的文坛上,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巨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成功不过是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