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医易同源:《易经》中的养生智慧(1)
为什么说医易同源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书中有64卦,每一卦中有6种变化,合起来记载了384类变化。它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易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及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而人体知识也曾是易学素材之一,《易传·系辞》曾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学把人体脏腑器官纳入“易”的框架,例如《易传·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这是在巫术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依循的。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可谓“医易同源”。
由此可见,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随着医学的发展,易的基本观念也便成为医学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并延续至今,其中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以及养生理论中的顺四时、平阴阳、居安思危、未病先防等原则,都与《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
中医的根本和核心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与《易经》是一致的,易医同源,而从发展脉络上讲应该是易为医之源。阴阳平衡之道是“不易”的,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东南西北,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易经》对医学理论的影响还不只如此,中医学还根据《易经》中豫卦、颐卦等象义,开发了武术、导引、气功等养生保健手段。为此,《内经》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作为理论纲领,这正是最恰当的概括。
与《易经》同出一门的中医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系统化、体系化,演绎了“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这才是《易经》对中医学最大的贡献。
阴阳平衡则百病不生
阴阳理论是《易经》的根本和核心,《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和阳组成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阴阳呢?阳、阴在《易经》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山为阳、水为阴。在动物中雄为阳、雌为阴。天道有阴阳,地道有刚柔,人道有仁义。在人类社会中,君为阳、臣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总之,宇宙的一切,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阴、阳所组成。爻有阴阳、卦有阴阳,这些都是对客观世界中阴阳的描写和反映。
后来,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医学上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属于阳,而“阳”的这种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在我们国家,西北的温度要较东南低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上讲,整个西北方向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向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
“阴阳”的收藏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是合成代谢,而阳却是分解代谢。总结起来就是“阴成形”、“阳化气”,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就是属“阴”,食物进入体内就会被消化吸收,供养生命活动的需求,这就是“阴成形”的过程,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的向内的过程;而人吃饱后会感觉精力充沛,整个人显得很有活力、很精神,做事的时候思维也比较敏捷,这就是“阳化气”的过程,即消耗体内有形物质而释放能量的过程。
阴阳就好比是收入和支出,我们不可能只存不花,也不能只花不存,要让二者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养生也是这个道理,阴阳平衡,则正气充盈,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强,外邪不侵。不论环境有多恶劣,也不论遭受何种挫折,都能保持健康。但如果阴阳失衡了,疾病也就随之而来了。一个人必须注意养收、养藏,储存能量,还得要耗散适度、适量,这样才能让身体处在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不生病。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成就健康
《易经》说:“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变化、更新,这句话就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氧供给,这就是祖国医学中所说的气血冲和,经络通达,百病不生,就好像门户的转轴一样,由于经常转动,也就不会发生虫蛀而腐朽。
但是,重压下的现代人只顾埋头于无休无止的工作,对运动却不十分重视,他们的理由是身体还行,不锻炼也可以,认为运动是浪费时间,精力应放在事业上。也有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时断时续,一旦工作紧张就把锻炼完全置之脑后。其实,工作越紧张时,越应注意机体运行均衡,越需要适度运动;否则,部分器官和组织出现过度疲劳,极容易“积劳成疾”导致各类疾病发生。
运动养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国传统的健身术五禽戏、太极拳,现代流行的散步、慢跑、打高尔夫等都可以达到养生健体的作用,但是不论进行哪一种运动,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动静结合。在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可以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起到动静兼修的作用。
2.持之以恒,不应时断时续。无论何种运动,要想对机体真正起到调节作用,去除运行失衡带来的隐患,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绝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动时能做到持之以恒。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如果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
3.运动适度,不宜过量。运动结束后,如果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头痛、精神倦怠等现象,就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身体也会因过劳而受损。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掌握运动量,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最为适宜,也可以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如果运动量过大,心率及脉率就会加快。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4.舒适自然,循序渐进。我们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后,不宜一开始就过量锻炼,要允许自身的体力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运动时间,因时制宜。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较高,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可以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
另外,不同人群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
《易经》里的饮食养生奥秘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汉书·郦食其传》中说的:“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易经》中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养生的重要关系。《易经》的阴阳理论,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皆对立而统一,如天地、日月、水火、男女、雌雄、上下、黑白、甘苦,等等。在饮食方面,则分象形和象义、荤素、寒热、咸淡等,这些无一不体现《易经》“太极生两仪”的一阴一阳的原理。
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的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那具体到日常的饮食养生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们就从《易经》的象形和象义食品说起。
所谓“象形食品”,就是指某一食品的形状像什么,它就滋养什么、补什么。比如,木耳长得很像人的耳朵,所以常吃木耳对治疗耳鸣、耳聋等疾病效果最好;核桃的外形则像人的大脑,所以常吃核桃可以健脑益智,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还有腰果长得像肾,所以补肾效果最好;而小枣长得像心,所以小枣小米粥最适宜养心。于是,就出现了很多能够直接滋养脏器的食疗法,如猪肝炒胡萝卜可以治疗女人血虚症;腰果炒腰花则可以补男人的肾虚;吃鱼眼就可以改善视力,这是因为鱼眼能提供帮助促进视网膜发育、预防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的DHA,以及提供视网膜上皮生长的维生素A;多食猪皮就有利于美肤养颜,因为猪皮中含有大量维持皮肤贮水功能所需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能保持皮肤的弹性,预防皮肤松弛,等等。由此可见,食用象形食品可以起到直接滋养相应脏器的功效,简单实用。这和传统中医推崇的“以脏补脏”的治病方法不谋而合。
所谓“象义食品”,是根据食物本身的偏性来说的。我们知道,食物有温、热、寒、凉四种偏性。中医认为,寒凉食物可养阴,温热食物可养阳。另外,那些生长在背阴处的、向北面的以及水中的食物,如蘑菇、藕、莲子、水稻等,或者是在冬天成熟的食物,如白菜、萝卜等,均可养阴;相反,那些生长在向阳的、向南面的以及地面上的食物,如南瓜、向日葵等,或者在夏天成熟的食物,如小麦、石榴等,则可养阳。这些能够滋阴养阳的食物都属于象义食品。
由于人的体质有寒、热之分,因此与饮食的热性与寒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热体者,宜进寒食,特别是得了中医称的“热性病”,如高血压、咽喉炎、便秘等,适宜进食芹菜、荠菜、藕、荸荠、银耳、绿豆等寒性食物;而寒体者,则宜进食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黄酒、红参,等等。在饮食养生中,我们一定要认清各种食物的偏性,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适当、适度的进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卦象体质的人的养生方案
《易经》有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用“囗”代表阳,用“囗囗囗”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即为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或方位,它们是:乾(天、西北)、坤(地、西南)、巽(风、东南)、震(雷、东)、坎(水、北)、离(火、南)、艮(山、东北)、兑(泽、西)。
医易同源,我们也可以用八卦之象来探寻人类的体质,并根据人的不同体质进行养生保健。比如,在八卦中,乾卦对应的部位在首,也就是人的头;坤卦对应的则是人体的肚子和腹部;震卦在足;巽卦在臀、股;艮卦则在手;坎卦是耳朵;离卦是眼睛;而兑卦则对应了嘴。不同卦象的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养生方法也必然有所区别,下面就为大家分别介绍一下。
1.乾卦人
乾为天卦象:上乾下乾纯阳卦。乾卦为八卦之首,象征阳刚,刚健,自强不息。这一卦象的人通常组织能力比较强,领导能力比较强,具备领导者的素质,一般多为上级、领导、有钱而富贵者。除了头,乾卦还对应人的胸、肺和大肠,所以乾卦人的头都比较大,而且胸廓很发达,骨骼好,具备担当重任的身体条件。乾卦在五行中代表“金”,乾卦人也就代表了一种阴阳平和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寿命都比较长。但是,“金”在五行中属燥,所以乾金之人容易患肺方面的病,比如肺燥;肺又和大肠相表里,因此也容易得肠燥、便秘,甚至哮喘病、糖尿病。
根据这一体质特点,乾金卦的人在养生时要注意多吃一些清凉润肺的食品,比如银耳、藕、百合、杏仁等;多吃一些润肠的食物,如红薯、木瓜等。另外,烟酒之类易产生燥热,所以要少抽、少喝。
2.坤卦人
坤为地卦象:上坤下坤纯阴卦。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象。所以坤卦人以长寿的居多。这一卦象的人基本上偏内向,性格稳重厚道,踏实勤恳,属于实干家一类的人。坤卦对应人体的腹部,所以这类人通常个子比较矮,但比较敦实,行动缓慢。坤卦在五行中代表“土”,属湿,湿气通于脾,故该型人常有脾系疾患的潜在预感倾向,如腹痛泄泻、水肿等病,并易患内脏下垂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