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动手能力:自理才能自立,教会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2)

两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同,中国母亲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得孩子出现害怕犯错的情绪。美国母亲则认为,孩子本应该独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会养成遇到任何事情要依靠自己的探索去解决的习惯。

孩子的亲身经历越多,经验越丰富,也就越聪明。

丽丽作为交换生,2006年来到美国学习,同托马斯一家住在一起,托马斯夫妇有个可爱的儿子叫卡顿,丽丽非常喜欢他。在这里,丽丽和他们一家生活得很愉快,同时也让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新的认识。

每天早上,妈妈准时把早餐往桌子上一放,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托马斯的孩子小卡顿醒来后,会自己刷牙洗脸,然后爬到桌椅旁吃早饭,吃完后就跑向衣柜找衣服、鞋子,自己穿好。

小卡顿只有3岁,穿衣服分不清正反面,鞋子也分不出左右脚。有一次,小卡顿把裤子穿反了,丽丽刚想上去帮他换过来,却被托马斯太太制止了。托马斯太太说:“他要是感到不舒服了,就会自己换过来,如果他觉得舒服就让他这样穿着,不用管他。”结果一整天,小卡顿都是这样反穿着裤子,他的妈妈仿佛没有注意到一样。

有一次,小卡顿又穿反了裤子,并且跑出去找小伙伴去玩,但不一会儿他就回来了,用疑惑的表情看着妈妈问:“妈妈,梵妮说我把裤子穿反了,真的吗?”梵妮是卡顿的玩伴,比他大两岁。

妈妈笑着说:“是啊,那你要不要换过来?”

“嗯。”小卡顿点点头,马上脱下裤子,又仔细看看,才重新穿上。

从这以后,小卡顿再也没穿反过裤子。而这样的事在邻居格林家里也曾发生过。

有一天,丽丽去格林家做客,看见他们的孩子安迪正在门口处穿球鞋,准备出去和伙伴踢球。丽丽看见他的鞋子穿反了,就提醒他:“安迪,你的鞋子穿反了,过来,我给你穿。”

孩子妈妈随即说:“随他去吧,用不着管他。”孩子也没理会,就跑出去玩了。也是没过多久,安迪就跑了回来,说:“妈妈,我的鞋子有毛病,穿着太难受了!是不是要再给我买一双?”

妈妈问他:“真的是鞋子有毛病吗?你把约翰叫进来,看看你们的鞋子有什么不一样。”

安迪就把约翰叫了进来,仔细端详了一通,终于,安迪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原来,约翰的鞋尖是向里面弯的,而自己的鞋尖是向外弯。孩子指给妈妈看,妈妈示意他把两只鞋子换回来试试看。

安迪马上脱下鞋子,调换左右脚后再次穿好,他告诉妈妈这就舒服多了,这才明白不舒服原来是因为鞋子穿反了。穿好后,安迪拉着约翰一蹦一跳地跑了出去。丽丽问安迪的妈妈:“鞋子穿反了,你告诉他换过来不就行了吗?干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时间?”

安迪妈妈说:“这可不一样,穿衣穿鞋是他自己的事,穿错了也是他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得自己解决,无论做得好还是坏,别人都没法代替,只有自己尝到苦果了,他才能长教训,下次才不会犯错。

这次鞋子穿反了,如果你直接指出来,下次他还是不会重视。只有他自己感到不舒服了,摔跤了,知道痛了,才能让他记住穿错鞋的滋味,从而下次他便能够格外注意。

后来听安迪妈妈说,安迪不仅穿鞋更加注意了,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好好想一想是否正确,从而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在中国,家长总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孩子做错了,就责怪孩子没用,处处要父母操心,一方面,又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全部答应,替孩子做好一切。

而大部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打骂,用说服教育;不给钱,要花钱自己挣;不干涉,想做什么自己去实现……也就是说,他们觉得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想爱就爱,想骂就骂,他们会平等地对待孩子。

伴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孩子从一岁以后开始,就能表现出强烈的“自己来”的欲望,其中包含着好奇心、探索力以及独立性等。但是,限于孩子年龄较小这个因素,他们会经常出错,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直接给孩子指出事情如何做才是对,而是让他们自己经历一段探索对错的时间,这样孩子才会对事情了解得更加深刻。

所以,当有一天你看到孩子把鞋子穿反了,你的反应应该是:“你会自己穿鞋子!”而不是:“喂,你把鞋子穿反了!”鞋子穿反了顶多摔个跟头,但这个跟头会给孩子一个提示:我的鞋子好像有问题。这次经历便会让他在下次穿鞋之前,提早做好准备,重新试穿鞋子,改正穿反鞋子的错误。

有人觉得,孩子这么小,何必要为难他们呢?出错了,大人帮他们改正过来就行了,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受些挫折,实则不然。

美国人的观念是,孩子自己的路终归要他自己走,即使跌倒、犯错,也应自己体会并改正,这样才能变得更加独立。

智慧心语

英国作家尼尔在他的著作《夏山学校》里这样描述:“在家里,孩子做什么都显得很被动。因为家里总会有个大人去教他怎么玩电动火车。当孩子想要看墙上的东西时,就会有人立刻将他抱起来。不知大人感觉到没有,在你教会他玩电动火车时,是不是也剥夺了他战胜困难和发现乐趣的机会呢?而这恰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父母是时候改变了,父母要懂得,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错误才能越来越少。

4.练胆教育,效果真不错

美国的小孩胆子都非常大,做事有条理,遇事不慌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有着和大人一样的沉着和冷静。

他们不怕一个人在家,不怕一个人外出,也不怕天黑;他们做事有主见,善于交际,敢想敢做;没有大人在旁边,他们也能“化险为夷”。

而其他国家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就比不上美国孩子,这和美国父母平时对孩子的练胆教育息息相关。

有二十多年教育经验的日本儿童教育家冈崎喜子专门对美国200个家庭做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美国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并经常鼓励他们认识新朋友。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听起来很有意思。他认为,教育孩子有三个原则,原则一:别管他;原则二:别管他;原则三:别管他。

劳伦斯的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放任式”教育,建议父母别对孩子的成长施加过多压力,让孩子自由成长。当然,放任并不是真的不管不顾,只是相对那些将孩子束缚太紧的父母来说。

美国有部儿童喜剧片——小鬼当家。故事讲述了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他的家人坐飞机去巴黎过圣诞,却意外地把他留在了家里,他只好一个人过圣诞。更复杂的是,他的家还被两个劫匪盯上了,然后展开了一场小鬼与两个劫匪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你的生活中,作为父母,你敢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待上一整天吗?你敢让他一个人从陌生的地方乘坐地铁回家吗?

这个故事值得父母们思考,不仅告诫父母对子女不要过度保护,还告诉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怎样鼓励孩子独立起来。

2008年,纽约一位叫苏珊的母亲就把“小鬼当家”的故事搬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从一个陌生的地方独自坐地铁回家。

苏珊给了只有9岁的儿子利奥地铁车票、一张地图,还有20美元,让他在纽约来一次大冒险。临走时,苏珊连手机都没给儿子留下,只给了他几个25美分的硬币,告诉他如果真的找不到家,可以用公用电话给家里打电话。

结果,聪明勇敢的利奥乘地铁、倒车,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家。

这件事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轰动,人们争议的焦点就是让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独自在外面活动,会不会让孩子受到危险,比如被骗、被拐、交通安全,甚至是被谋杀。

利奥的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说不该让孩子看到社会黑暗的一面,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反而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恐惧。

苏珊说,她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度过的,他们一家生活在郊区。从小时候开始她就自己上学、下学,有时也独自乘车去市里观看棒球比赛或者歌舞表演。赶上一家出去玩时,爸爸妈妈只是在旁边看着她玩,不会寸步不离。

这是她那个时代的生活,父母经常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和困难,在磨炼中提高勇气。

当代,有不少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出于责任,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其实,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脆弱。

为什么今天的父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对孩子就是不放心?也许是父母变得太脆弱了。

而苏珊作为一位母亲,她保护孩子的方式则是,让孩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才是真正地保护孩子。

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教育目标充满信心,而不是放纵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培养一匹“脱缰的野马”,也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机器人。父母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以便对人生做好选择。

很多中国父母认为美国教育是一种放任式教育,其实不然。美国人也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只不过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外面,尽量不让孩子受到一丝伤害;而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则多表现在内心里,他们的眼光更长远。

美国父母认为,孩子要是从小便胆小怕事,将来肯定会一事无成。所以,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胆量。每个孩子一出生胆子都很小,但此时正是改变他们最有效的时候。

美国小孩的“练胆教育”从小就开始了。在孩子刚一岁时,就与父母分床睡;孩子三四岁时,知道害怕了,父母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会给他们买一些毛绒玩具,让孩子在睡觉的时候抱着,临睡前,父母还会给孩子一个吻,和他道声“晚安”。通常在美国家庭中会亮着灯睡觉,孩子的卧室更是如此,以便给孩子安全感。

此外,美国父母不像中国父母,时刻围着孩子转。美国孩子六七个月时就自己抱着奶瓶喝奶,稍大一点时自己用勺子吃饭,即便吃得一塌糊涂,父母也不会帮忙。七八岁的孩子在妈妈的带领下就是个小厨师了,可以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参加Party,这在中国却很少见。

除了家庭以外,美国父母也特别重视孩子的社交,让孩子一个人去认识新伙伴,练练胆。外出游玩时,让孩子充当先锋,为其他孩子做“领袖”。路上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判断危险源,让他们化险为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美国社会还提倡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比如,生活、做饭、辨别方向等,所以一些五六岁的孩子就可以参加夏令营,独自在野外生活一周。

父母外出旅游或是出差,就把很小的孩子“扔”给祖父母,或是寄放在别人家里,期间只是打几个电话。

“练胆”的意义是希望孩子更独立,脱离软弱的性格,而不是让孩子变得“胆大妄为”、“胆大包天”。而中国一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竟做出了不合理的行为,逼迫孩子虐待兔子、金鱼等小动物。这样练胆的方法并不可取,虽然胆量大了,但容易带来不良后果,让孩子误入歧途,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小动物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像孩子一样可爱,如果让孩子亲手扼杀它们,不仅残忍,也会给孩子留下负面的阴影。不过,对于社会上那些拐骗、诈骗、抢劫等一些犯罪暴力活动,可以教会孩子一些防卫措施,让孩子真正勇敢起来。

你若希望孩子独立、自信、坚强、勇敢,就要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让这些小鬼也当回家。为孩子插上翅膀还不够,还要为他们松绑,他们才飞得更高!

智慧心语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独立性的发展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不要再做母鸡,将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翅膀下。

父母可以把孩子当小鸡看,但要换一种方式。就像养鸡场养小鸡一样,让小鸡在栅栏内自由活动,吃食、玩耍。没必要让小鸡在母亲的翅膀下见不得一点危险,反而在遇到危险时,小鸡们却不知所措,应勇敢地让孩子面对挫折。

5.“家务清单”,孩子手中有一份

美国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而又自强的人,他们不会把10岁的孩子当2岁看,而是把2岁的孩子当10岁看。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采取各种办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粉刷墙壁,喂养猫狗,刷洗盘子,修剪花草等。即使家庭条件再好,也不会让孩子坐享其成。孩子必须明白,要想生存,就必须自食其力。

美国一些中学为了锻炼学生独立走向社会,还要求学生身无分文地独自生活一周,只有完成这个任务才允许毕业。

在美国流行一种社会习惯:花钱必须得靠自己劳动所得!不管父母长辈给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孩子们在12岁以后只有靠劳动换取报酬而获得零用钱。孩子可以在家里打工也可以外出打工,帮人打扫庭院、铲除积雪、送报纸或者送牛奶。

美国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孩子能养成独立生存的能力,吃点苦算什么呢?孩子被大人溺爱,这才是最糟糕的事。

美国父母从培养孩子的谋生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育是“放手但不是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