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再创造”的启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一 体系价值
在拙著《成中英太极创化论》“自序”中对成中英的哲学思想水平我曾经写道:“中国和世界学术界现在可能还感觉不到,而在过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将会认识到成中英先生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哲学界的地位相当于爱因斯坦在当代世界科学界的地位。著者认为,到现在为止,成中英的哲学体系最为严密,思想最为正确,论析最为深刻,而且最适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需求。成中英哲学的时代和历史意义之一,可能在于它超越了历史和时代所有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冲突辩证法’,完全不理会也就是抛弃了‘文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斗争哲学’。成中英哲学的时代和历史意义之二,可能是它真正弘扬和发展了作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的《周易》的太极哲学,同时发展了老子的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生机主义辩证法,并把中国古代儒学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古典和谐辩证法融合在一起,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了成氏独树一帜的‘和谐化辩证法’。成中英哲学的时代和历史意义之三,可能是它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胸怀广阔,把中外所有哲学思想流派的成就和优点全部吸收,并加以融化重建,为未来的‘世界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中英哲学的时代和历史意义之四,可能是它重视哲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真正结合,为哲学的提高与普及相结合树立了榜样。成中英哲学的时代和历史意义之五,可能是它敢于并善于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他既是大哲学家理论家也是大思想家。成中英哲学的时代和历史意义之六,还在于其全部哲学著作,整个思想体系,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其作者长期身处异国,但心系祖国;处处表现出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心。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
拙著《成中英太极创化论》“自序”特别强调成中英对诠释和发展和谐化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原文是:“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哲学界,对和谐化辩证法的提出,对和谐化辩证法体系的全面、深入、令人信服的论证,是由成中英完成的。毫不夸大地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正需要这种和谐化辩证法,世界和平发展正需要这种和谐化辩证法,人类社会的进步正需要这种和谐辩证法。还可以说,只有成中英的和谐化辩证法体系,能够跟所谓‘斗争哲学’相抗衡并一较高低。成中英的和谐化辩证思想体系是人类哲学智慧在当代的最高表现。成氏对和谐辩证体系的提出和论证真正是划时代的,它将在哲学史上永放光芒”。以上,是我对成中英先生哲学著作及其思想体系的主要部分所作的评价,至今我仍然相信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二 哲学名称
2007年,我与成中英先生在南京中山陵宾馆和郊区金陵饭店就《易经》哲学进行对话的最后一天,我曾向成中英先生提出一个问题,请他回答。这个问题是:“如果要您用最简单的词语表示你的哲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您选用那个词语?”成中英立即回答说“生生不息”。我认为他说出的这四个字确实是发自肺腑之言。他在美国夏威夷的住所,就叫“生生不息斋”。不过,后来我在长时期内,在阅读成先生的著作并进行思考时,心里总想给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起一个名称。我以为他的哲学可以称之为“太极和生哲学”。这个名称中包含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太极”,第二个概念是“和谐”,第三个概念是“创生”。我以为“太极”表示宇宙万物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动态整体;“和谐”表示整个宇宙总体来说是和谐的,“冲突”“矛盾”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现象,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促使整个宇宙万物向和谐发展,“生生不息”或“创生”则表示为“和谐化辩证法”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以上,我对成中英先生哲学的名称和对其内涵所做的解释,如果要作进一步说明,还要从哲学之所以成为哲学这个论题说起。我设想,成中英先生的哲学思想在中外哲学思想上的来源很多,就中国古代哲学最早的学说来说,成中英的哲学一是来源于《易经》(包括易传),二是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三是来源于其他儒学经典,例如《国语》。我猜想,远古哲学家们在对宇宙万物进行思考时,其过程是观察、思考、创造概念和得出命题式的结论。
关于“创造概念”,我们不妨搬出爱因斯坦的以下有关看法:
我们相信,为了把我们的感觉变成可以为思想所利用的东西,我们需要有一个概念世界。认为我们靠感性能了解这个世界,无异于痴人说梦。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各种东西时,这些感性上的东西慢慢开始转化成概念上的东西。感觉所给予我们的东西,通过一种概念的构造,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
从逻辑观点来看,没有一条概念是从感觉经验材料直接得到的。(中略)我坚持认为:从逻辑上来看,在我们的思维和我们所说的话中出现的各种概念,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得到,它们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
爱因斯坦从哲学高度重视作为思想工具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也符合《易经》、《道德经》和《国语》等经典自由创造概念的事实。《易经》(《周易》)创造了易、太极、阴阳、道、太和、生生等这些概念,并形成了如下的命题:“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经》以上所用概念和主张的命题,与成中英“太极和生哲学”思想完全一致。
老子《道德经》创造了气、有无、道、阴阳、和等概念,并形成了如下命题(理性判断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笔者按:道中有“一”, “一”中有“二”, “二”即阴阳、有无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所用的概念和所主张的命题,与成中英的“太极和生哲学”思想基本一致。(笔者按:“有无相生”即“阴阳相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内含“和谐辩证法”。)
《国语·郑经》利用了和、生、他(它)、同、不继等概念,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这一命题。(笔者按:“它”与“它”即是阴与阳。强调“差异”之“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同”是没有“差异”,不含阴阳,因而缺少“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样的“结构”和促使事物变化的“机制”。)
综上所述,成中英先生的“太极和生哲学”思想,有中国古代先贤的哲学性极强的经典著作中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太极、和谐、创生这些概念也确实符合爱因斯坦所主张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思想。
三 无所不包
上文提及,哲学思维是要用工具的,这工具就是概念,而概念的产生,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理应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运用被思维创造出来的概念,形成概念体系,再用概念形成简明扼要的判断句——命题,构建命题体系,并把概念体系与命题体系融合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具有特色的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这才能达到哲学研究的目的,才是独树一帜的哲学的方法和路径。《易经》、《道德经》等经典找到了这一路径,成中英的哲学又重新开辟了这一路径。
建构统一的概念命题体系,必须创造或选择具有高度概括性、无所不通的“元范畴”。成中英根据中外哲学史上成功的经验,把“太极”作为“元范畴”,并对“太极”的明确丰富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精微的分析和论证,得出了“太极乃无所不包”的结论。
成中英说:
太极为对立的两极之间的中节律动。(中略)太极乃无所不包,其涵容最广博,开拓最深入,根基最稳固,呈现最明显,理路最精微,诠释最穷尽。(中略)“太极”即指变易之本质,以及变易所需的创造力与其过程。
成中英又说:
对太极的理解可通过一套形上学的格局来把握。此格局之完成,在于对下列诸条件之认识:①“太极”涵盖理则与创生性;②“太极”包含既决与未决;③“太极”的内容无限,无法穷尽,同时又维系新事项的滋衍;④“太极”不可与由个别事物及事件所形成的现实分离;⑤“太极”虽然不可视同与任何一特定的存在体,但任何一特定的存在却都自“太极”得其理则,同时在“太极”中有其分位。只要我们明白这些条件,我们就会明白何以“太极”被理解成万物之终极的缘起与终极的根基。“太极”不仅是宇宙生成的起源,而且是永恒持久、永不磨灭的“生成中的存有”与“存有中的生成”。“太极”之所以称为“极”,即指太极之外,别无他物;存有与生成除了“太极”之外,别无其他的基础与根源。
由于“太极”在成中英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特别重要,尽管在拙著《成中英太极创化论》已对“太极”内涵作了相当的梳理和论证,但为了“中国哲学再创造”少走弯路,我还是要在本文中对成中英的“太极乃无所不包”论再啰唆几句:① 大致说来,“太极”的同义语或近义语有“道”、“无极”、“太和”、“一”、“气”等。从中可以明白“太极”是理性地概括宇宙万物(万有、实有)的统一体系、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范畴;阴阳差异与和谐统一、变化创生和创造发展,是其重要的内涵。②“太极”在哲学上的价值及其在内涵的丰富性上,不可与“物质”、“精神”、“主观意志”、“矛盾”、“斗争”等概念的内涵同日而语。③对哲学思想体系的“元范畴”总体上要求其能够包罗宇宙论、认识论(思维方法论)、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及主观真理辩证法)和逻辑学这四个方面或层次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太极”范畴是达到了这些要求的。
(1)关于太极宇宙论,成中英说:
宇宙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层级的系统。作为系统,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又是一个发展过程。……其根源就是‘太极’。这个根源不断发展下去,就成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道”指动态的意思,“太极”是指根源的意思。“太极”概念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动态统一。
(2)关于太极含认识论成中英说:
中国思想的主流则是对偶论…对偶论的特点则在两物相辅相成而同属一体而为之两面。对偶的两端有其差异但却同时都有其内在的动态关系,此种关系可名之为‘对偶一元’,乃是之于阴阳、乾坤、天人、性命等现实对举中。
(笔者按:成中英所说的思维方法是“太极思维”方法,即“太极阴阳分合思维”,而且可以说是“太极多对阴阳五行八卦分合思维”,也是“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分析不离综合,综合不离分析”。这种思维方法来自万物本身的“结构”和“因和谐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3)关于太极含辩证法,成中英说:
宇宙间存在着无可穷尽的创造根源,浑一不可分辨但又可分化为具体的个别事物,“太极”一概念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动态统一;在发展及演化的过程中,结合了统一与多元及其间的动态联结,最终要的“太极”也是所有事物之间恒久持续的创造源头。……“太极”是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不但是万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万物的内在联系。
阴阳现象可以展现为对立的统一、互补的整体及相互转化,完成及回复(可称为创造性的流通或循环)的自然过程。……阴阳的相对性及多重性,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过程的反省解释的基础。除此之外,阴阳也是作为本质及宇宙的统一体及相互性的本体宇宙论原则。
可以把阴阳视为终极实在(“太极”)的两个不可分离但可以相互转化的动力。作为宇宙的不可穷尽的终极根源的“太极”,产生了创化万物的两个基本动力,而又进一步完成“太极之中万物的创造转化。”创造性转化的本体论及宇宙论的相互辩证,保证了“道”(展现为过程与实在的阴阳互动)的生生不息。
(4)关于“太极”含逻辑学,成中英说:
两极一体宇宙观体现出一种辩证逻辑。……太极整体创化→阴阳分化→多元发展→冲激补充→推陈出新成为新的太极。整体化、两极化、多元化、互补化、再整体化这五个过程是内在的。……在每一个具体过程中,整体化不能取消,两极化也不能取消,进一步多元化,多元化之间的实际矛盾与差异,以及多元之间引起的冲激,冲激之后的调和等,都是不能取消的。冲突之后的和谐是我们特别强调。和谐是一个过程。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由于多元化而产生的冲突,最后一定走向新的和谐,建立新的和谐的太极整体。整体包含着许多个体。只能把整体抽象,没有个体也就没有整体。个体和整体是在事物的具体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关系。整体一定引起个体,一定引起多元的个体化;而多元的个体一定会经过冲激与和谐化的过程,冲激产生和谐,和谐产生新的太极整体。新的整体创造新的价值,新的文化。然后又出现多元的现象。这就是宇宙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太极”、“元范畴”本身就含辩证法,而且是“和谐化辩证法”。
在“太极”范畴内涵中,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是互相贯通的,故说“太极乃无所不包”。
四 内涵贫乏
哲学的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命题,命题与命题间是互相贯通的。有些概念看起来不相干,其实可能是互相包含、互相诠释、互相重叠的。例如机械唯物主义中的“物质”与“矛盾”、“差异”与“斗争”之间的关系。物质被定义为纯“客观性”,如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可以感觉到,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好像“物质”的内涵只是“客观性”。不过,从机械唯物主义关于辩证法的定义来看,则一定会得出“物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除了“客观性”外就是矛盾、斗争。如说“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互排斥的,而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思维理路是这样的,宇宙中任何存在物都是“物质”,即客观的;任何客观的东西都内在地存在着“相互排斥对立面的斗争”,任何事物的任何发展、运动都必须通过“相互排斥对立面的斗争”。就这样,物质必然包含“矛盾”。人们又说,差异就是矛盾,有差异的东西都包含有“矛盾斗争”。“客观性”,就是这样通过“偷换概念”的方法转换成“矛盾”和“斗争”。
当代俄国哲学家奥伊泽尔曼在《元哲学》一书中,介绍费· 包尔森(F· Paulsen)对唯物主义哲学有以下的评论:“唯物主义本质不是别的,正是把物理学绝对化,从而消除精神因素,也即似乎把精神归结为生理学的过程或者十分偶然的运动的副现象。”包尔森把所有关于自然界和人的科学通称为物理学。因此他认为唯物主义把精神归结为生理学也是以物理学解释自然界,因此包尔森得出结论说,唯物主义是在“精神生活的低地上”开花的。
“物质”作为“元范畴”其本身未能实现完成“元范畴”的使命。
(1)“物质”这一概念确实能够表示“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但精神的“物质基础”并不等于“精神”本身,如人的精神、思想、意志、情感必须有生理作载体,生理学和心理学尽管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生理学也不能代替美学。“物质”作为物理学和化学的“元范畴”时是“称职”的,但作为伦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或哲学的“元范畴”时就不称职了,就无能为力了。
(2)“物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二是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如物质生活,物质奖励,贪图物质享受。第二种解释是人人同意的,它来自列宁的说法。这一说法存在着“偷换概念”的错误,既然说是“客观性”,那就用“客观性”或“客观”好了,为什么要用“物质”来顶替客观性呢?像中国传统哲学曾用过的“万有”、“实在”等概念,其内涵非常明确,即认为人类认识以外的一切,不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文化的、都是“实有”,都是“实在”。再说像“精神文化”这一概念,其内涵也是人的认识过程以外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们并不是“物质”的,或不纯粹是物质的。
(3)哲学对“元范畴”是要求其包含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内容的,而“物质”概念本身,人们都无法看出其所含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与逻辑学的内容,它只是“客观性”。除非你用“偷换概念”的方法,用“矛盾”、“斗争”来顶替“客观性”。
(4)当然,从教条主义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如前文所述,从其把宇宙万物从辩证法上定性为“对立面的斗争”,看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是要进行斗争的,缺少“斗争”社会就不能发展,绕个弯可以理解“物质”事物中含“斗争辩证法”,但不理解“物质”中如何含有宇宙论、认识论、辩证论和逻辑学的内容。
(5)从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的要素”一节,得知“辩证法”包含以下16条要素:①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② 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③ 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④这个事物的内在矛盾的倾向(和方面)。⑤ 事物(现象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⑥这些对立面、矛盾的趋向等的斗争或展开。⑦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⑧ 每个事物(现象等)的关系不仅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一般的,普遍的。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⑨不仅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且是每个规定、特征、方面、特性向每个他者(向自己的对立化)的转化。⑩揭露新的方面、关系等的无限过程。⑪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深刻的本质的深化无限过程。⑫从并存到因果性以及从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个形式到另一个更深刻更一般的形式。⑬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⑭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否定的否定)。⑮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⑯从量到质和从质到量的转化(⑮和⑯是⑨的实例)。列宁在此句后有两段文字对辩证法作了如下简要的总结:“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需要说明和发挥。”
从列宁的《哲学笔记》的整体来看,列宁对哲学,特别是对辩证法是作了深入思考的。列宁在对“辩证法的要素”的十六条分析中包含着许多正确的思想。他提出或运用的许多概念,如客观性、关系、发展、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对立面矛盾的斗争、分析与综合、联系、转化等,都是讲宇宙万物本身的客观辩证法,也是讲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辩证法以及二者的统一。奇怪的是,他讲的这些内容在“物质”这一概念中很难马上找到,而“太极”却能够包含。由此可以看出“太极”内涵的无所不包,而“物质”概念内涵却相当贫乏。就是说,“物质”概念很难导出完整的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这一缺点,我们在进行“中国哲学再创造”时,应当避免。
五 和谐辩证
本文作者于2007年7月在南京与成中英先生进行一次《易经》哲学对话的最后一天,曾向成先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撰写一本名为《成中英哲学思想体系概论》一书,此书可分为哪几章?成先生的回答是可以分以下8章:
第一章:太极创化论(本体宇宙论);
第二章:本体诠释学;
第三章:和谐化辩证学;
第四章:本体道德哲学;
第五章:整体管理哲学;
第六章:本体美学;
第七章:中西哲学融合论;
第八章:社会政治学。
我认为,这是成先生对自己哲学体系较近的分类,也是更符合实际的一种分类。我认为现在我们在完成“中国哲学再创造”的任务时,不妨把这八个方面作为建构范畴概念体系和命题体系的较有系统的参考甚至是基础。可以说,“太极创化论”(本体宇宙论)是体系的基础,而且富有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特色;本体诠释学既是基础也是方法论;和谐化辩证学是中国(当代)哲学再创造的重中之重。要联系数十年流行的唯意志论、斗争哲学思潮进行全面、深入、具体的研究;对本体道德哲学、整体管理哲学、本体美学的研究,都要前面三个论题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要既有哲学高度又要结合中国近百年来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敢于批判过分讲“专政”的社会政治学,敢于构建新的社会政治学体系。我觉得,对中西哲学融合论既要进行专书研究,也要把中西融合的精神和方法贯穿到任何哲学论题的研究中去。
在实现“中国哲学再创造”的任务时,既然应当以研究“和谐化辩证学”为重点之重,就应认识到太极与物质、阴阳与矛盾,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的根本区别。要认识到差异不等于矛盾,差异不是必然导致斗争;而且恰恰相反,差异更多地导向和谐。要认识到斗争哲学与唯意志论相结合的极大危害性。要认识“和谐化辩证法”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价值和极端重要性。要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和谐化辩证法”为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实事和理论都是相比较而存,相比较而被人认识的。如果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斗争哲学”的理论基础,那么,太极、太和、阴阳、承认差异、强调和谐则是“和谐辩论法”的基础。列宁指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即一切发展的泉源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精髓。没有矛盾的产生和克服,就不可能有发展。”斯大林说:“自然界的事物和自然界的现象含有内部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的实在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出:“阶级斗争是一切对抗社会的历史动力,矛盾只有通过斗争而不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说:“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这以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抗,仍然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一旦达到最紧张的阶段,就成为全面的革命……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形下,社会进化将再在是政治革命。而在这以前,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革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是:不是斗争,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是如此。”马克思是斗争哲学的最重要的创造者。
据中国当代某些哲学家的研究,毛泽东的晚年“取消了其他规律对矛盾规律的制约,把眼光只放在矛盾双方的斗争关系上,矛盾转化的条件就变成了无条件论,矛盾的运动就成为无休止的自我循环……晚年的毛泽东一再离开具体的条件去谈好事坏事的相互转化。1956年他在一次谈话中就这样说过:‘错误犯了太多了,一定要反过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物极必反,错误成堆,光明就会来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01页)等到后来又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七八年来一次时,就与原先科学的辩证法思想相距甚远了。向简单化、实用化的方向再发展下去,对立统一规律在毛泽东晚年继而又简化为‘一分为二’的规律,简化到只讲斗争而不谈统一的为单一的‘对立’原则。活生生的辩论法最终演变成了世界上哪有不扯皮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扯皮的主义,就是讲矛盾斗争的。这样极其简单化并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的论断,变成了‘八亿人口不斗还行吗!'(引自1976年7月16日《人民日报》)这样机械的教条。”由此可知,中国社会最近数十年的发展,一直在由“斗争哲学”和“唯意志论”在指导着。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发展已走到崩毁的边缘,是有一种错误的哲学理论在指导的。与早已成为教条的机械唯物主义十分不同,成中英先生一直倡导“和谐化辩证法”。成中英不是完全不讲冲突(斗争)只讲和谐,而是他认为在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体宇宙,其总体是和谐的,而人类有智慧和能力尽量化解冲突、走向和谐。限于篇幅,我们只引几段文字简要说明成中英对“和谐辩证法”简要明确的理解,以便作为我们进行“中国哲学再创造”的关于“和谐辩证法”的指导思想。
一、【和谐发展】世界是一个不断生化的综合体;在这个世界中,虽然充满着不同的事物,但众多不同事物之间,却有一和谐的发展,这便是变化。世间的事物有始而有终:以和谐始,亦期终于和谐……在相反与相成的事物中,存在着对偶现象,……视变化过程为种种对偶现象的不断生化和统合。……宇宙与人生经验中的冲突、缺陷、矛盾、不符,均可视为对偶,互动过程中的过度现象,不得错认为世界的真相。……任何对偶的互动形式,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都不过是和谐的表征罢了。这种和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构。换句话说,对偶互动所表征的,乃是事物间同属于一体的和谐状态。
二、【道的功能】道家的和谐与冲突形上学,同样把阴阳的对偶与互摄视为道的基本功能。……和谐在道家的观念是无过于万物的自然统合和万物的依循对偶、互摄、化、反者之反(复)等原则的自然变化。……万物间的区别与差异是本体上可超越的;由区别、差异而起冲突、对立、敌视,自然也是本体上可超越的,亦即可泯灭于道之中的。因此,在道的大智慧下,冲突与对立完全没有本体上的地位。……如果一个人能够在道的精神下一方面超越万物,一方面又包容万物,那么就能够随时随地避开、化解冲突;因为他了解,冲突、对立和差异等观念,只不过是和谐与统一下的一面罢了。它们正是未来和谐与统一之所由。
三、【六条原理】① 万物之存在皆由“对偶”而生。② 对偶同时有相对,相反,互补、互生的性质。③ 万物间之差异性生于(亦皆可解释为)原理上的对偶,力量上的对偶和观点上的对偶。④ 对偶生成了无限的生命创造力……。⑤……世界的根本乃以整体……万能有本体上的齐一性……冲突便可以在此架构上化解。⑥ 人可经过对自我及对实在的了解,以发现化解冲突的途径,甚至工具。
四、【价值与和谐】我们可以从“和谐”此一根本价值观念,来了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时间思想及自然哲学。……和谐不应只当作价值的理想来追求,同时也应当是价值实现的过程;所以名之为“和谐化”。依此义,价值乃一和谐化的过程,而和谐化当为价值实现的过程。……“和谐化的辩证法”即和谐化的方法论,其内涵在阐明如何化解生命不同层次所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实现生命本体与本体的和谐。
五、【道气创造】道或气的创造力是经由和谐,而不是冲突以化生万物,和谐的概念也是扣紧创造的道或气的形上学说的。……阴阳的共同作用是二对立的分化力量之和谐统一所致。虽然二者的本性一向相反对立,此二力仍彼此互补相搏。何以阴阳对立所透露出的和谐的概念要比冲突的概念为多?理由毋须远求。阴阳之对立恒根于道(笔者按,即太极)的统合中,也恒涵融于道(太极)的统合构架中——对立所显示的是差异的统合,而不是二者间的紧张与互斥。所以,阴阳之对立可以说是和谐,吸引,一击相激的原因,而不是冲突与斗争的原因。(笔者按:请注意《道德经四十二章》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谐正是万物向高级阶段整合的运作模式,这个整合过程实堪称为“和谐化的辩证”这可与“冲突辩证”成一明显的对比。
六 简短结论
(1)在当代中国和世界上,成中英先生的哲学思想最为严密完整而有高度价值,应当成为“中国哲学再创造”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加以诠释、发展和创造。
(2)成中英的哲学思想体系可称为“太极和生哲学”,这一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主流哲学中和在世界古今优秀哲学体系有其借鉴发展和创造的理论根据。这一哲学思想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当代哲学发展的方向。
(3)成中英哲学是有较为完整的范畴概念体系和命题体系,二者互相支持。其元范畴(中心概念)是“太极”,其内涵“无所不包”,渗透到所有概念和命题中去,完全满足了独立哲学体系对“元范畴”内涵在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等各方面的要求。
(4)成中英哲学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其对“和谐化辩论法”的挖掘和开拓。这一辩论法以宇宙万物的总体上的和谐创生为基础,吸收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儒道和谐哲学的精华,适应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需要,适应全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加以综合创造。这一创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它能够与“斗争哲学”相抗衡。
(5)“中国哲学的再创造”是一大理论过程,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对我国提出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实际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再创造”过程需要有破有立,要破除唯意志论和“斗争哲学”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创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不为外国哲学左右,适应中国社会和世界和平发展的、独树一帜的中国当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