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破·习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悟己篇

悟本性:明心见性,自知者明

人生一世,最难的事不是认识他人,而是洞见自己。我们的眼睛看向世界,世界就在眼前,所以向外看他人并不难。最难的是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明澈的自我世界中,找到安顿身心的法门。

知人者赢一时,自知者赢一世

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是智慧;自知者,是高明。人需要认识他人,因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更需要认识自己,正如星云大师所说的那样“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

人生一世,最难的事不是认识他人。我们的眼睛看向世界,世界就在眼前,所以向外看他人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明澈的自我世界中,找到安顿身心的法门。须知,只有时时用自己心之触角去体会、感受,才能找到起心动念间不断变幻的自己。

寻得自己,一个人才算找得到正确的人生。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充满自信,为之奋斗终生,才能此生无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会无怨无悔。

看清自己是我们成功的必然,不能因为境况的不如意而迷迷糊糊,混天了日。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找到不足和差距,我们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那天是他2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厚的法国乡下口音。所以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既丑又笨的乡巴佬,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与他一起在福利院长大的好朋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好消息从来不属于我。”亨利一脸悲戚。

“不,我刚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相貌特征,与你丝毫不差!”

“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时感到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

第二天一大早,亨利便满怀自信地来到一家大公司应聘。他竟然应聘成功了。

20年后,已成为这家公司总裁的亨利,查证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亨利20岁时的潦倒和20年之后的成功,其间的不同关键在于亨利先前的自卑和后来的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信。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是的自知与真正的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

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容易自卑;评价过高又容易自大;只有评价准确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做到有自知之明。可现实中人们常常高估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低估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己不如人,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一个人具备了自知之明,其人格就会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这样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

只有自知,才能知人。自知比知人困难,也比知人重要。知人者赢一时,而自知者赢一世!

唯有自知,方能不失

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都不会失去。”可见“自知”的重要性。做人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然而“聪明人”很多,他们习惯揣摩别人的心理,而不习惯向内观照自己,于是对别人了如指掌,对自己反倒看不清楚。因而说知人易,知己难,人们常常“认识诸世间,不能认识自己”。

法国著名散文家、思想家蒙田在《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不能认清自己。而如果能对自己多一分了解,也会对生命多一分正确的认识。

有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他看到自己的大长脸。“嗨!伟大的林肯总统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拿破仑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

他发现自己具有一双大蹩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蹩脚!”他想。

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第二天,他对他的学生说。

这当然是一个幽默故事,然而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全面分析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保持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并且按自己的意图去办事,你才能具有无穷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青年,他从小家境富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各方面都有潜能,成绩也不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是,他对自己的成功之路一筹莫展。

他喜欢运动,却没有吃苦锻炼的勇气和毅力,因此当不了运动员。他发表过不少作品,可他根本静不下心来写出一部有分量的著作,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他的兴趣变化不断,似乎很多领域都有涉猎,却没有专长。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他的内心也非常矛盾,他是想好好地认识自我,然后选择符合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想尽可能地尝试更多、更好的东西,发现自己的兴趣,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我们很多人也许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对自己的认识还很不够,可能工作了好几年,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行业。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认识的过程。一个人对自我认识是伴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而完成的。虽然自我认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完全有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我,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和准确的选择,才能把握机会,获得成功。

有很多人认为,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缺点。于是,有很多人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们会说:“我的能力恐怕不足,何必自找麻烦呢?”

认识自己的缺点是好的,可以加以改进。但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而不能自拔,就会陷入混乱,使自己变得自卑,远离成功。因此,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首先就不能看轻自己。

你知道自己的优点吗?所谓的优点是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这些优点也就是你能有贡献、能继续成长的要素。但是,我们大家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会显得太不谦虚。肯定自己的优点绝不是吹牛,相反,这是在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

要想认清你的优点,你首先必须重视自己,要塑造自己对自己的好印象。如果你能用积极的心态看你的过去,就能用积极的心态看你的现在。你必须仔细地看你自己,发现自己具有哪些优良的特质,利用这些优良的特质成就你的人生。

认识自己方能更好地认识人生,驾驭人生,做自己的主人。与其花费心思去揣摩别人的喜好,不如好好地认识自我。因为,只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认识诸世间,更要认识自己

禅院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年纪轻轻,但是人很聪明勤快,他希望能够尽快地有所觉悟,于是常常去找智闲禅师,诚恳地向禅师请教:“师父,我刚来到禅院,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更快地有所悟,请师父指点一二。”

智闲禅师看到他诚恳的表情,微笑着说:“既然你刚刚来这里,一定还不熟悉禅院里的师父和师兄们,你先去认识一下他们吧。”

小和尚听从了禅师的指教,接下来的几日里除了日常的劳作以及参禅,都积极地去结识其他的僧人们。几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闲禅师,说:“师父,禅院里的其他禅师和师兄们我都已经认识过了,接下来呢?”

智闲禅师看了他一眼,说:“后院菜园里的了元师兄你见过了吗?”

小和尚默默地低下了头。

智闲禅师说:“还是有遗漏啊,再去认识和了解吧!”

又过了几天,小和尚再次来见智闲禅师,充满信心地说:“师父,这次我终于把禅院里的僧人都认识了,请您教我一些其他的事情吧!”

智闲禅师走到小沙弥身边,气定神闲地说:“还有一个人你没有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来说,特别的重要!”

小沙弥带有疑惑地的走出智闲禅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的去询问,一间房一间房地去找那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终没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个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这个人是谁呢?

过了很久,小沙弥始终找不到对自己很重要的那个人,但是也不敢再去问禅师。打坐完后的一天下午,他正准备烧水做饭,挑水的时候正好有一口井,在水面上他突然看见了自己的身影。他顿时明白了智闲禅师让他寻找的那个人,原来就是自己!

有个人,离自己很近也很远,很亲也很疏,很容易想起也很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像这个小和尚一样,好奇地打量着外部的世界,积极地探索着这个世界中的未知,但是却忽视了自己,连自己都没有真正认识的人如何去了解这个世界呢?

很多时候我们求“知”总是外指的,希望自己能够了解整个外部世界,却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内心的探求。其实,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了解我们外部的世界。

只有完全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接触世界,但是往往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要困难得多。圣严法师曾经这样教导世人如何认识自己:在认识自己的时候,要把眼睛生在心里,观察自己;要把嘴巴长在心上,评论自己。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人唯有如此,生活才不会疏远,感情和理智也会相得益彰,也不会为自己制造麻烦。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要先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再肯定自己的优点。圣严法师曾经以照镜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一般人对自己的缺点,大都采取隐瞒、掩盖或不愿检讨和承认。这种人,往往是一脸的灰尘、油垢,但不愿自我反省和检查。他也许曾照过镜子,但看到又脏又丑的自己,就没有勇气再面对镜子。这种人不清楚、不了解自我长相,拒绝看清自己的缺点,往往是自我膨胀的。

就像火鸡看到外敌时,颈部和身上的毛就竖直膨胀,借以夸大实力,希望让对手以为它体型变大了,但大家都清楚,那是假象。

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自省,不断地从自我反思中深入地认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有什么缺点需要改正,有什么优点需要保持,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这样,才能在由知转行的过程中走得更稳健;才能在行动过程中增加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从而在知行合一中获得快乐。

由识心而找心,由找心而明心,由明心而安心

认识心内的世界,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心。由识心而找心,由找心而明心,由明心而安心。人,若能悟到这一层次,就算是修行到了真正的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打破这些执念,自然能推开迷雾见青天,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自己,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就很难认清自己,更无法与这世界形成和谐的关系。

因此,一个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看透外界的人,必须学会不要将自己的心执著于任何观念和习气上。

马祖道一禅师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出家之前曾随父亲学做簸箕,后来父亲觉得这个行当太没出息,于是把儿子送到怀让禅师那里去学习禅道。在般若寺修行期间,马祖道一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能够有一天修成正果。

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道一坐在那里面无表情,神情专注,便上前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马祖道一答道:“我在参禅打坐,这样才能修炼成佛。”怀让禅师静静地听着,没说什么就走开了。

第二天早上,马祖道一吃完斋饭准备回到禅房继续打坐,忽然看见怀让禅师神情专注地坐在井边的石头上磨些什么,他便走过去问道:“禅师,您在做什么呀?”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马祖道一又问:“磨砖做什么?”怀让禅师说:“我想把他磨成一面镜子。”马祖道一一愣,道:“这怎么可能呢?砖本身就没有光明,即使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怀让禅师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么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马祖道一顿时开悟:“弟子愚昧,请师父明示。”怀让禅师说:“譬如马在拉车,如果车不走了,你使用鞭子打车,还是打马?参禅打坐也一样,天天坐禅,能够坐地成佛吗?”

马祖道一把心念执著于坐禅,所以始终得不到解脱,只有摆脱这种执著,才能有所进步。成佛并非执著索求或者静坐念经就可,必须要身体力行才能有所进步。一开始终日冥思苦想着成佛的马祖道一,在求佛之时,已经渐渐沦入歧途,偏离了参禅学佛的本意。马祖道一未能明白成佛的道理,就像他没有明白自己的本心一样,他不了解自己的内心如何与佛同在,所以他犯了“执”的错误。

修佛也好,参禅也好,在认识和理解禅佛之前,修行者必须要先认识自己的本身,然后发乎情地做事,渐渐理解禅佛之意。如果执著于认识禅佛之道,最后连本身都不顾了,这就是本末倒置的做事法。就像一个人做事之前,必须要理解自身所长,才能放手施为地去做事。如果只看到事物的好处而忽略了自身能力,又怎么可能将事情做好呢?这便是寻明心,安身心的魅力所在。

向内观照自己,自省洞明人生

一个女人经常背着自己的丈夫偷偷地出去会情人。一天,她又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河边会情人,可是怎么等也没有等到她的情人。在这时,有一只狐狸叼着一块肉路过这里,它看见水里的鱼儿,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鱼,鱼儿马上就游到深水里去了。狐狸没有捕到鱼,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已被一只正好路过的乌鸦叼走了。那个女人看见狐狸这样,就讥笑狐狸说:“馋嘴的狐狸,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鱼,结果弄得两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狸反击道:“你这个女人抛弃自己的丈夫,偷偷来会情人,情人却没有等到,现在不也是两手空空吗?”

那个女人只顾指责狐狸,却不知道自己犯了和狐狸一样的错误。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指责别人已经成为习惯,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因为,人都习惯朝外看,而不喜欢向内看。

每个人都生活在内外两个世界中,也具有向外发现和向内发现的两种能力。向外是一个无比辽阔、精彩绝伦的世界,向内则是一个无比深邃、亟待挖掘的天地。观察外部世界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探究内心的天地则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善于反省的意识。

自省是向内观照自己的必经途径。自省就在于不断地反省自我,善于承担生命给你的那一份责任。但不是人人都能反省,都能承担起生命的这份责任。有一种人的眼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嘴巴只讲别人的过失,却从不检讨自己。星云大师说,这一类人不仅不肯反省,甚至会刻意掩藏自己的过失,又何谈知错能改呢?

星云大师还说过,现在很多人常常自作聪明地遮蔽自己的错误,不仅不肯认错,还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他曾经举例,当有的年轻人未能把吩咐给他的事情做好的时候,不仅不做自我检讨,反而会找来各种推辞,比如打碎了碗,他并不认为这源于自己的鲁莽和冒失,反而会抱怨“地太滑了”, “磨石子路太硬,不方便走路”或者“碗太不结实了”之类。他自作聪明地认为这些借口似乎能够堵住他人的责备,殊不知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可笑。

所以,人要常常自省,要发惭愧心,要肯认错,要懂得感恩。能够行事不昧、自我反省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人。此外,对于那些良心发现、忏悔过往的人,要给予包容、协助,这也是人性的善美、光辉、伟大之处。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就会倍增。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人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有位家庭主妇,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她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送花到佛堂时,碰巧遇见智闲禅师从佛堂出来。智闲禅师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信徒闻言十分欣喜,又有几分疑惑:“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被洗涤过一样,清凉无比,但回到家中,很快就心烦意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我该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智闲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智闲禅师说:“这就是保持一颗清凉纯洁之心的方法。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通过不停地换水,即不停地自省、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不断吸收来自大自然的养分。”

信徒听后,醍醐灌顶,翻然醒悟。

智闲禅师的话对极,我们的心灵在复杂的环境中,难免要沾惹灰尘,使灵性被掩盖,因此要时时清理。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真正明心见性、自知己短、把握自己的人生。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意思是说一件东西,用秤称过,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过,才知道它的长短。世间万物,也都是这个样子,要经过某些标准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个人的心理,更应该如此,经常反省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而反省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就像秤与尺在权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样重要,我们如果不及时反省,就会犯错误,所以,检讨自己的行为,多加反省,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标准。如不反省,就无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过,有哪些地方需要发扬光大。

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反省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有位哲学家在他晚年的时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别人都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他说,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自我当然离自己最近,应该最容易认识。事实证明却相反,自我最不容易认识。上帝在每个人的肩上都挂了两个袋子,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前面的袋子装着自己的优点,后面的袋子则装着自己的缺点,结果,每个人只要一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所以,一般的情况是,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才能、学问、道德、成就等等评估过高,永远是自我感觉良好。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优秀,而别人最愚蠢,因而对别人总是求全责备,对自己总是肯定赞扬。这对自己是不利的,对社会也是有害的。许多人事纠纷和社会矛盾由此而生。

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何谓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成功之人都有自知之明,无非是因为他们都留着一只眼睛审视着自己。

陈子昂是我国初唐著名诗人。他的老家是梓州射洪(现在的四川省射洪县),幼年时他就随父亲一起来到了京城长安。由于父母平时对他非常娇惯,所以他长到十几岁时仍然不爱读书,每天只知道跟他的朋友出城打猎、游玩,要不就是四处找人斗鸡赌钱。

随着时间的流逝,陈子昂渐渐长大,这时他的父母才发现自己的宝贝儿子不学无术,一无所长,并开始为他的前途担忧。父母对他平日里的行为也看不下去了,多次劝他除掉身上的恶习,潜心攻读。可陈子昂早就游荡惯了,哪里听得进去。

有一天,他在游玩途中路过一处书塾,在窗外无意中听到老师在说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否能够享有荣誉或蒙受耻辱,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品德。品德好的人,自然会享受荣誉;品德坏的人,也自然会蒙受耻辱。一个人如果放任自流,行为举止傲慢,身上具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尊敬。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要让自己博学多才,还要经常用学来的道理对照自身进行检点。如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学问和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行为上也很难有什么过失了。俗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能做一番大事业时总是非常羡慕人家,可是你哪里知道,人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不经过自身的努力就想得到学问,那就如同缘木求鱼一样幼稚得可笑。”

无意中听到的这一番话,使陈子昂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他忘记了游玩,马上赶回家,在自己的屋中反思起来,回首自己以前做过的荒唐的事情,心里追悔莫及。从那一天起,陈子昂毅然跟原来那些朋友断绝了来往,把在家中饲养的各种小动物也都放掉了,从此和书本成了朋友,每天书不离手,勤奋刻苦地学习,直至最后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因此我们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颗狂野的心和无限的贪欲,你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你才能明白这世间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才能看清人的本性,从而看清别人。因为你所思正是别人所思,你所欲正是别人所欲,你所苦正是别人所苦,这样推己及人,既看清了自己,又看清了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获得内心的自在和宁静。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那些认真审视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觉悟。

反省是一颗智慧树,只有深植在思维里,它才能与你的神经互联,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让人生这条路变得简单、精彩起来。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一代谏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如是说。对于他来说,魏征就是那面可以帮助他知得失的“人”镜,因而会有“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之说。

镜子客观地折射出最真实的样子,但在照镜子的人眼中,却未必能将所有的真实尽收眼底,尤其是未必能看到,或者即便看到也未必能正视自己的弱势与他人的长处。

一天,天神中的主神朱庇特说:“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来到我的御前,谁对自己的身体外貌感到不满,尽管直说,不用害怕,我将予以补救。过来,猴子,你有理由先说,把大家的美丽与你相比,你能满意吗?”

“我吗?”猴子说,“为什么不?难道我的四肢不如别人?我的模样至今没让我出丑。倒是熊大哥,样子似乎太粗糙,照我看,请相信,他绝不会让人画像。”

大熊走上前,好像要抱怨,相反,他对自己评价极高,却对大象横加指责:说他应该把尾巴加长,削掉些耳朵;如今实在是又笨重又丑陋。

大象很聪明,同样耍花招,照他看来,鲸鱼似乎太大。和他相比自己已十分俊美了。朱庇特听完他们各自的意见之后,便打发他们回家了。

这些动物个个都是以他人为镜,来审视自我的。但他们看到的,全是他人的不足,而完全看不到自身的缺点,就像马来西亚谚语里所说的那样:“天上的繁星再多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他们个个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正是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使他们错失了朱庇特可能给予他们的更好的改变。

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会有相似的心理,在他人的“镜子”里将自己的短处包裹得密不透风,却始终盯着他人的缺点欣赏,口中心中坚持认为自己才是最优秀的,其实说到底,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不仅如此,无法正视自身缺点的人,必定会任由其肆意蔓延、扩大,而不对其加以改正。

显然,这样的“以人为镜”与唐太宗李世民所要表达的,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进截然不同。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都是必不可少的自我提升过程。除了这种对于自身的反省之外,还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帮助自省,即“人们具有比一般动物更高的智能,我们除了要到水边照镜子之外,也可以自己照镜子。这个镜子就是你的益友”。

“以益友为镜”,不只是一个口头上的主张,而是一生自我修为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

墨子曾说:“有才德的人,不会以水为镜,而会以人为镜。因为以水为镜只能照见自己的容貌,而以人为镜方能得知如何为利,如何为弊。”一个益友,总是能让自己看到身上存在的不足,能帮助自己取得巨大的进步。孔子在《论语·里仁》也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足见“以益友为镜”实乃一种自我修为,提升品质的良方。

认识自己,才有圆满人生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

“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六祖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

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六祖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

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

“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原?”

六祖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原只有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神会默默礼拜合十。

在神会禅师双手合十的刹那,你是否在一片智慧禅光中看到了自己呢?茫茫人海,芸芸众生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做一件事:发现自己并好好经营自己。

一名僧人问智门光祚禅师:“莲花在尚未出水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智门光祚禅师回答说:“还是莲花。”

僧人又问:“那出水之后呢?”

智门光祚禅师:“出水之后就变成了荷叶。”

雪窦禅师恰巧从他们二人身边经过,听到他们二人的对话之后作了一首诗:“莲花荷叶报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时,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莲花始终是莲花,正如本来清净的人之本性,但若不能正确认识,一惑才解,一惑又生,不能自己解决,反而事事求助他人,必然在疑惑丛生中迷失自我。

当人迷失在对自我的寻找中时,又怎能以一种坦然与平和的心境迎接生命更多的挑战?做一个明白人,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并评价自己,既不可自卑,更不能自傲。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要擦亮眼睛去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发现和重用自己,同时又要时刻提醒自己切不可得意忘形,每个人都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不过是偌大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到底人要认识自己的什么呢?星云大师为困惑中的众生列举了六点:认识自己的环境,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学识,认识自己的因缘,认识自己的家世,认识自己的志趣。当然,这只是每个人需要了解的一部分而已。认识自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像人必须一步一步攀山越岭,从山中走出来,才能在豁然开阔的视野中看清山的本来面目。

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明白人,才能有一个明朗的未来,到耄耋之年,才不至于悔恨,才不会觉得虚度此生。

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有一个叫爱丽莎的美丽女孩,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人喜欢,总是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她认为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女郎的理想:和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爱丽莎总以为别人都有这种幸福,自己却永远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个周末的上午,这位痛苦的姑娘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因为据说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请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让心理学家的心都颤抖了。他打量着这个忧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声音仿佛来自墓地。她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在对心理学家哭泣着:“我已经没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学家请爱丽莎坐下,跟她谈话,心里渐渐有了底。最后他对爱丽莎说:“爱丽莎,我会有办法的,但你得按我说的去做。”他要爱丽莎去买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头发,他要爱丽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告诉她星期一他家有个晚会,他要请她来参加。爱丽莎还是一脸闷闷不乐,对心理学家说:“就是参加晚会我也不会快乐。谁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她:“你要做的事很简单,你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照顾客人,代表我欢迎他们,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星期一这天,爱丽莎衣衫合适、发式得体地来到晚会上。她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尽职尽责,一会儿和客人打招呼,一会儿帮客人端饮料,她在客人间穿梭不停,来回奔走,始终在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成了晚会上的一道彩虹,晚会结束后,有三位男士自告奋勇要送她回家。

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三位男士热烈地追求着爱丽莎,她终于选中了其中的一位,让他给自己戴上了订婚戒指。

不久,在婚礼上,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不,”心理学家说,“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奇迹。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怜惜自己,而应该想着别人,体恤别人,爱丽莎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变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拥有这个奇迹,只要你想,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美丽。”

人的一双眼睛的作用应当是这样:一只眼睛观察世界,一只眼睛发现自己。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是我们共同的义务,也是寻找自己的优势、挖掘潜能的重要方式。事实上,爱丽莎对自身产生怀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发掘出自己的闪光点,她看到了别人的精彩,却错失了自己的光亮。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最优秀的载体,接受自己,你并不是一无是处。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坦然地展示真实的自己,才能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哲学家伏尔泰曾说:“幸福,是上帝赐予那些心灵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礼。”这句话足以点醒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当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换言之,你只有做自己,当个完完全全的你自己,你的幸福才会降临!这就是幸福的秘密。

我们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你也可以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在悲喜两极之间的抉择中,你的心灵唯有根植于积极的乐土,你的自信才能在不偏不倚的自爱中获得对人对己的宽宏,达到明辨是非的准确。学会从内心善待自己,你会觉得阳光、鲜花、美景总是离你很近。你平和的心境是滋养自己的沃土。

爱自己首先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因为我们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须懂得秉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如果你一味地遵循别人的价值观,想要取悦别人,最后你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失去自我,便会是自己人生中痛苦的根源。

辛迪·克劳馥,对于中国的中青年人来说,几乎是无人不晓。作为一代名模,她也和许多名模一样,缺乏主见,也几乎和许多名模一样,差点沦为有钱人摆弄的花瓶。但她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个性弱点,主动调整自己的性格,展示出了自己的独有魅力,牢牢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辛迪·克劳馥在18岁的时候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大学里的辛迪,是一朵盛开在校园的鲜艳花朵,走到哪里,哪里就发出一阵惊呼。那个时候,她已经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再加上漂亮的脸蛋,匀称修长的腿,实在是美极了。当时,人们对她赞不绝口。在同学当中,她是那么的引人注目。

在这期间,有一个摄影师发现了她,拍了她一些不同侧面的照片,然后挂在他自己的居室墙上。同时,她的照片刊在《住校女生群芳录》中,她的脸、她的身体、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刊物上。很快,她被领着去城市里模特经纪公司。但是一开始,她就碰了壁。这家公司竟说她的形象还不够美。她感到伤心,而令她更感到伤心的是,那个经纪人认为她的嘴边的那颗痣,必须去掉,如果不去掉,她就没有前途,但她不肯。

成名之后,她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说:“小时候,我一点都不喜欢那颗黑痣,我的姐妹们都嘲笑它,而别的孩子总说我把巧克力留在嘴角了。那颗痣让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后来,我开始做模特儿,第一家经纪公司要我去掉那颗痣。但母亲对我说,你可以去掉它,但那样会留下疤痕。我听了母亲的话,把它留在脸上。现在,它反而成了我的商标。只有带着它到处走,我才是辛迪·克劳馥。其他人跑来对我说,她们过去讨厌自己脸上的小黑痣,但现在她们认为那是美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件好事,因为人们变得乐于接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尽管他们过去并不一定喜欢。”

辛迪·克劳馥的经历告诉我们,你才是你自己的中心,一个人无须刻意追求他人的认可,只要你保持自我本色,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压倒你,你可以活得很快乐、很轻松。人应该爱自己的全部,那样你才会感到自身的魅力。一旦你看上去既美丽又自信,就会发现周围的人对你刮目相看了。正如美国歌坛天后麦当娜所说:“我的个性很强,充满野心,而且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算大家因此觉得我是个不好惹的女人,我也不在乎。”而事实上,并没有人因此而讨厌她,相反,人们更加着迷于她的优美歌声和独特个性。

自傲是顾影自喜,自卑是顾影自惭

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就是为了做一个明白人,不自欺欺人。这首先就要做到正确评价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过度轻视自己。无论是自傲,还是自卑,都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都是一种自我欺骗。

柏杨先生也曾说道:“自傲是一种自己欺骗自己,兼欺骗别人的伎俩,结果飞到云端,一团虚骄,高估自己的分量……自卑同样是自己欺骗自己,兼欺骗别人的伎俩,盖自傲和自卑是一个物体的两面。自傲是顾影自喜,自卑是顾影自惭。”在他的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荡秋千的场景:人们在正常的力道之下玩秋千,能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而当力道过大时,无论向前还是向后,结果都是一样,从秋千上摔下来。

自傲和自卑,便是荡秋千时力道过大的向前与向后。自傲者,心中的镜子折射出的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强者,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他来拯救。

有一只小老鼠,它有一面奇怪的哈哈镜,能把镜子前面的人照得仪表非凡。它总是在这面镜子前自我欣赏,时间长了,它真的就以为自己形象高大、力大无穷了。因而,它开始瞧不起那些同类,甚至都不愿和别的老鼠说话。它整日沉浸在自大的世界里,完全没想过这世上还有谁会比它强大。

一天,它从别人那里听说世界上有一种叫做大象的动物比它厉害多了,它很不服气,于是决定去找大象比个高下。

当它找到大象时,用尽力气喝问大象,不料大象完全看不到它。它只得跳上一块大石头,才进入了大象的视野。大象得知小老鼠的来意之后,不慌不忙地吸了一鼻子水,直直地喷向自傲的小老鼠。

突然间,一股巨大的水柱向小老鼠冲过来,它一个踉跄,就从石头上摔了下来,而且还被灌了一肚子的水,呛得差点没喘过气来。

自傲的小老鼠终于醒悟过来了,它知道这世上有很多比它强大得多的动物,它再也不敢自命不凡了,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每日对着哈哈镜顾影自喜的小老鼠,差点因自傲而丢掉了性命。这种欺骗自己的伎俩,往往在别人那里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因而,高估自己分量的自傲者总是会摔得很惨。

与此相对的,是那些自卑者,他们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品味着自己的无能,甚至自己都开始可怜自己,他们完全忘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自卑当中,可怜兮兮地过着每一天。其实,自卑感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我们不应被自卑吓倒,而应超越自卑,让它转化成进取的动力,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充满希望。

从前,有个长发公主,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十分俊美。公主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公主长得很丑。公主也坚信自己是个丑陋的姑娘,她为自己的容貌而深深自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公主的美貌惊呆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公主从王子的眼睛里看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长发公主的正是她心中的自卑,那是别人无法进入的一个迷宫,只有自己愿意从里面走出来时,才能看到外面真实的世界,才能享受别人所拥有的那份快乐与幸福。

孔子说,天地之神不会把有用的才具,平白地投闲置散的。意思就是人心里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也不要介意自己的外观与容貌,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别人不用你,天地都不会答应。迅速走出自卑的迷雾,让自信的阳光照射进心里,才不至于使心里的荒草越长越繁茂。

人本身是一个谜,因而竭力追求智慧的古希腊人才会立了那块“认识你自己”的石碑。我们需要的是一面完全精准的镜子,不带一点哈哈镜的成分,通过它我们才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不会自我陶醉,也不会自怨自艾。

静坐思禅,自见本性清净

有一位虚云老和尚,曾经在终南山打坐修行。他非常虔诚,终日打坐,甚至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次他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便去打坐,哪知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而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并且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非常担心,就过去看望他,见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虚云和尚对来客说:“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和我一起用饭吧!”于是他就把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里面的马铃薯已经发霉了,甚至都长毛了。虚云和尚都没有想到,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虚云和尚修禅的心是虔诚的,他重视静坐入定在修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真正在静坐之中达到了空的境界,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而在开静之后,他又能自然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定与不定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也就是时时都在定中。

虚云和尚为禅修忘记了吃饭,而他的弟子具行则是在禅坐之时引火自化了。

虚云和尚门下有一个弟子,名唤具行,他本是为求生计而到鸡足山祝圣寺做工,后来被虚云长老收为弟子。他没有什么文化,但为人勤快,一天到晚尽做些苦差,别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人家看不起他,他也不放在心上。他跟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参学,回来之后,他还是老样子,别人不去做的苦差、重活儿,他都去做。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茅草屋里,一天有人看到他的房子隐约有火光出现,跑过去时,火已经熄灭。而具行和尚仍然保持着坐禅的姿势,在房内稳坐如山。只不过,他已经圆寂。

具行和尚圆寂时,年龄并不大,才三四十岁。他走时,穿衣搭袍,拿着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个草垫上,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烧掉了。烧完之后,他坐在那个地方,还像活人一样,引磐还在手上拿着。

这件事轰动很大。当时唐继尧在当地当督军,他要亲自看一看。唐继尧看的时候,用手稍稍动他一下,具行的整个身体就垮掉了,成了灰。

具行和尚生前曾有一语:“吾半路出家,一字不识,但知一句阿弥陀佛耳。”修行到此般境界,已是极致。

不论是否修佛,静坐对一个人的身心都有好处。在一个彻底放松的环境中,外界的寂静与内心的空明都能够使人减少心中的妄念,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

圣严法师认为,保持正确的禅坐,能够使人放下心中的执著,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因此,很多禅宗的修行之人都很重视禅坐。

普通人虽然也能在静坐中感悟到身心的放松和思想的圆融,但是却很难达到虚云和尚和具行和尚的境界,而他们所获得的智慧也往往是短暂的。圣严法师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并没有佛法的指导,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还是很容易与外界发生冲突或者内心涌起波澜。

禅坐并非等同于禅定,“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禅定就是将境与心统一起来,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通往禅定的方法还有很多,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都是修行的常见方法,并且以后三种更为重要。坐禅能将身、息、心的调节合而为一,保持正确的舒适的姿势,调整呼吸的节奏,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将散乱的心集中为统一的心,“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