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破·习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悟心境:平凡心是智,逍遥心是福

很多人在春风得意时都容易喜形于色,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我。能够始终保持低调的行事作风的人总是少数,他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却往往能在“不显不露中出头”,这才是智者的幸福哲学。面对人生,我们要选择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选择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既要正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做到宠辱不惊,也要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做到自在随意。

收好一颗机心,保持一颗初心

从前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想要创作一幅尊贵的佛陀画像。由于佛陀没有真实形象,因此画家花了数年时间,慎重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模特,最后他找到一位相貌庄严、轮廓分明、清净明澈的年轻人,画家认为这就是他所想表达的圣人形象,于是他重金聘请这位年轻人当模特。果然,这幅画展出后,轰动了艺术界,画家被更多的鲜花与赞美包围。一段时间后,画家又想:如何能够突破自己已有的高度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与丑的极端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佛陀是最庄严的,而恶魔最丑陋,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应该画一幅最丑陋的恶魔像?

画家便又开始寻找一位相貌极端丑恶的人,多年后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一名与他心中所想十分契合的死刑犯。当画家快要画完的时候,这名死刑犯忍不住哭了出来,说:“几年前,我就曾经当过你的模特,那时你画的是佛像;几年后,你画恶魔,竟然再次选中我。”

画家听了,整个人愣住了,他说:“怎么会这样啊?你以前看起来庄严光明,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死刑犯告诉他:“那时你画完之后给我很多钱,我想要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谁想到吃喝玩乐,将钱财挥霍一空后竟沾染了种种恶习,造下无边罪业,才落得今天的下场。”

俗话说,相由心生。昔日,这位年轻人的心清净明澈,无私无欲,没有迷失,所以能成为佛相的模特;后来迷失于善恶之间,一遭沦陷,无法自拔。画家为了将善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最终却造就了一个迷失的灵魂。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只是有的人的本性被后天的欲念所蒙蔽,变得喜好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然而在这茫茫尘世中轮回漂泊,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沾染?

所谓初心,就是一颗没有受到世俗影响的本来之心。每一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怀揣一颗初心,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最后变得窝囊了。

其实,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每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10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南怀瑾先生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把自己归与自然,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

存平常心,做非常人

曾会学士与延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封介绍信给雪窦禅师,让他到灵隐寺去找延珊禅师,告诉他延珊禅师一定会照顾他的。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学士,云游去了。

这一别就是三年。一次,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了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延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延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延珊禅师十分为难,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延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介绍信呀!”

延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个地方,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大喜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延珊禅师各自作礼。延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他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各自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延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雪窦禅师保持着这样的平常心: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不会被淹没,因而从未将自己置于某种特殊的位置。他保持着最本真的自我,也在这种平静与坦然中成就了非凡的人生价值。在雪窦禅师心中,自己只是一名云游僧,无欲也无求,挣脱世俗的诱惑,抛却名利的纷扰,虽默默无闻却终成正果。

平常心是一种透析世情、了悟人生的智,能以平常心处世,自能“超然物外见真心”。

保持平常心,保持真我,自然不为种种情感所困扰,郁结难舒,也就能成就脱俗的自我,过得心情坦荡,舒舒服服。

“对境无贪妄,是名平常心。”这就是星云大师所说的平常心。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曾作《颂》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这种日日是好日的洒脱超逸,与星云大师所言的平常心不谋而合。

所谓的平常心,就是不管时空如何变化,不管人情如何转变,始终心情平静,不为琐事费尽心思,不去钩心斗角,每一天都活得轻松自在,自然时时都像过节一样,使人兴致高昂。

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无为、无争、不贪、知足,保持对名利的淡泊心,对屈辱的忍耐心,对他人的仁爱心,做好每天当做之事,享受每一件事情带来的快乐,自然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生活中永恒存在的挫折和痛苦,也自然能够获得更纯粹的幸福。

面对人生,我们要选择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选择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既要正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做到宠辱不惊,也要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做到自在随意。

很多人在春风得意时都容易喜形于色,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我。能够始终保持低调的行事作风的人总是少数,他们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却往往能在“不显不露中出头”,这才是智者的幸福哲学。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有时候命运偏偏喜欢与人作对,你越是挖空心思想去追逐一种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如愿以偿。这时候,痴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思绪万千,越想越乱,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会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事实上,生活中的太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某些东西或许我们终生都得不到,而那些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因此,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我们应当保持“随时”、“随性”、“随喜”的心境,顺其自然,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种种悲欢离合。应知平常是福,颠沛是苦。我们该在欢乐与苦痛中,享受生活的赐予。

平淡之心生出高人之境

62岁的苏轼被朝廷贬到海南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斜风吹打在身上,透出一丝凄凉。虽然居陋室,食粗饭,但苏轼并不以为苦,倒是经常和当地士绅百姓共叙桑麻乐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乡随俗,身披当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难得的快慰。

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山头,惹来一个黎山樵夫的善意笑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个身居山林的贵人,出于对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让他抵御寒冷的海风。

他和周围的邻居关系也非常融洽,左邻右舍常送饭食给他。当人们听他说起往事的时候,苏轼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并没有伤感怅然之色,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而事实上,苏东坡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潮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于年老的苏东坡,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但是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却将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

苏轼对苦难并非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对政敌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平常心的人生姿态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而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蕴含着坚定、乐观的精神。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坐看闲云不是自我安慰的方式,更非嘲弄人世的对抗姿态,而是将际遇当成阅历,明得失而知荣辱,以平常心看开一切的对人生百态最好的彻悟。

孟子一生中思想不为当世君主所接受,还受到各种中伤,但他为人豁达,只一句“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而已。意思是我的思想如果可行,那么自然会被推行;如果行不通,我自己也会见势而止。而行得通或行不通则不是人力可以安排的,这需要靠天意了。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得机会,救天下,救国家,救社会;不得机会,则自己修身养性,一切处之泰然。他所拥有的那颗平常心,令无数人钦佩不已。

人文大师柏杨先生说:“一个人要想舒舒服服睡个甜蜜的觉,有赖心情平静,心情如果不平静,纵然请老道念咒都没有用。有心事时固然睡不着,太高兴也睡不着,过分忧愁时同样也睡不着。”他的文章虽然非常犀利,却因深知平常心的重要,而得以在写作之外的现实世界中,仍能保持一种从容的态度,做到佛家所讲的“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如何能熬过那10年的牢狱生活,如何能在一段又一段失败的婚姻后仍有勇气步入婚姻的殿堂,如何能在世人的诘难中仍坚持写作……正是平常心,让柏杨活得如此长寿;也正是平常心,让柏杨取得了如此的成就。

“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林语堂的这句话就是对平常心最为精辟的解释!哈佛也告诉学生:宝贵的平常心会让你宠辱不惊。一个人,无论成败,只要能拥有一颗宁静的心,他就是幸福的。

一对老夫妇谈恋爱的时间是1967年元月,那时候,粮店里的米与副食店里的肉、豆腐和百货店里的肥皂、布匹,以及煤铺里的煤等生活物资均要凭票供应,男方的家在城郊的小菜园里,用现在的话来说,那里是当地的蔬菜基地。

女孩第一次“访地方”时,男方留她和媒婆吃中饭,菜很简单。只有两道:几个荷包蛋外加一碗萝卜丝。其中,那几个鸡蛋是向邻居借的,萝卜则是自己种的。在回家的路上,媒婆说男方人穷又小气,劝漂亮的女孩不要嫁过来。女孩却说男方煮的萝卜丝很好吃,说明他很能干。

过了一段时间,当女孩一个人再次来找男孩时,男孩刚好捉了一些鲫鱼。招待女孩的菜仍然是两道,除了油煎鲫鱼外,还有一碗红烧萝卜。吃饭时,女孩称赞男孩的萝卜做得很有特色,并说自己很喜欢吃萝卜。男孩说;“是吗?你下次来我请你吃另一种口味的萝卜。”

在后来的来往中,女孩尝尽了男孩所制的不同口味的萝卜:清炒萝卜、清饨萝卜、白焖萝卜、糖醋萝卜、麻辣萝卜、萝卜干和酸萝卜等。再后来,女孩就成了这些萝卜的俘虏,嫁给了男孩。

当有人质问老太太当时为何不嫁给那些有条件煮肉炖鸽杀鸡烧鱼的男人,却嫁给只会烹饪萝卜的人时,老太太说:“当时我认为,一个男人,在那种清贫的日子里竟能够把一种普通的萝卜烹饪出甜酸苦辣咸等几种不同的口味,味美而令我大饱口福、弥久难忘,我想他同样能够将清贫的日子调理得色彩斑斓。谈婚论嫁,既要注重眼前,更要注重将来。这不,如今我和他结婚已30多年了,你看我们吵了几次架?更不像某些同龄人那样动不动就闹离婚。日子虽然过得平淡了一点,但平淡中更能见真情!”

老太太说得不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愈是具有平常心的人,生活愈能幸福,因为唯有这样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最美的风景。平常心贵在平常,波澜不惊,生死不畏,于无声处听惊雷。

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古人曰: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该满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真的能够理解这句话,那一切烦恼困顿,均可弃之风中,不必挂怀。领悟生命的真谛,知晓生之弥足珍贵,就会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善待一切。

生命是一个过程,让我们怀着玩味的心情,怀着一颗平常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事情。毕竟,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由高明而归于平凡,极高明而道中庸

庖丁说当他到一般的杀牛匠那里去时,看到杀牛匠的小心紧张与严谨的准备,自己便“怵然为戒”,顿生警觉,仿佛看到自己的榜样。庖丁的技术那么高明,可是在看技术差的人杀牛时,并没有看不起别人。不要认为自己学问好,本事大,技术高,做人处事,就要像庖丁那么小心,那么谨慎。

庖丁说,他学了他们的样子,虽然自己技术很高明,但动刀慢慢地、很小心很仔细地下来,哗的一声,牛的四肢都解开了,牛身像泥巴一样散在地上。这个时候,他也累了,像一般杀牛匠把刀一丢,躺在地上也像一团泥巴一样。休息一阵,威风又来了,提刀而立,英姿四顾,站在高台上四面一看,觉得自己是个英雄,踌躇满志,把刀好好擦拭收好。

庖丁杀牛的技术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做人的标杆。学问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肤浅的人做自己的老师,做自己的榜样。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把人比做一个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这就是人生,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一件事情做成功了,过后越想越觉得自己是英雄,在当时却痛苦得很,“善刀而藏之”是做事的结尾,也是重点。

有位刚刚退休的资深医生,与自己的得力助手一位年轻医生分开看诊。一段时间之后,专家发现指明挂号给年轻医生看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专家心想:“为什么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赠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原来,年轻医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因为其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且为人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心灵鼓励,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过来看看专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无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显得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渐渐麻痹,缺少同情心。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者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

这也正是庖丁提及的问题,很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士,都很容易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许他们并不是故意要摆出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却因为地位高高在上,令人仰之弥高,产生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要知道,越成熟的麦穗,越懂得弯腰。当然,越懂得弯腰,才会越成熟。

一个人的一生,由最绚烂而归于平淡,由极高明而归于平凡,这才是成就,这样的成就才是养生之主。儒家、道家都提倡“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确,对于人生来说,由高明而归于平凡,是最难做到的,因为人们往往迷失在表面的繁华与成就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过程中的谨慎与艰辛。

一位著名的教授曾在某高校做过一次深刻的演讲。教授拿了两杯水,一杯黄色的,一杯白色的,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待一会儿,你们从这两杯水中选择其中的一杯尝一下,不管是什么味道,先不要说出来,等实验完毕后我再向大家解释。”随后便先问甲乙两位同学想喝哪杯水,甲乙二人都说要黄色的那杯,接着又去问丙丁两位同学,丙丁二人也同样要尝试黄色的那杯。就这样,总共有200多个同学做了尝试,其中只有1/3的同学选择了白色的那杯。

之后,教授问同学们,黄色的那杯是什么水?2/3的同学伸出舌头回答:“是黄连水。”“那你们为什么想要尝试这一杯呢?”教授接着问道。那些同学又回答:“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教授笑了笑,接着又问尝过白色杯里水的同学,这些同学大声答道:“是蜜。”“那你们为什么选择尝试白色的这杯呢?”“因为掺杂了色素的水虽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呀!”这些喝过蜂蜜的同学笑着答道。

听完了同学们的回答,教授又笑了笑,说道:“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很苦的黄连水,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尝到了蜂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人生的过程也就是选择两杯不同颜色的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有颜色的耀眼的那杯,只有极少数才会选择不太起眼的、不招人喜欢的、很平常的那杯。要知道,浮华过后的朴素才是甘甜。”

由高明归向平凡,是从心里开始的,越是伟大的人,越对自己不以为意。越高明,越谨慎,越是一副平凡的样子,实则内涵丰富,包罗万象。

中庸为道,过犹不及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能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吧。”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

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刨根究底地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器物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孔子侃侃而谈道:“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

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事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比如吃饭,餐餐最好吃到恰到好处,每顿饭不要因饭菜不好而饿肚子,也不要因饭菜好而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适可而止,就永远保持健康的胃口。值得说明的是,孔子讲的中庸,绝不是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指为人处世应该慎重选择一种角度,一种智慧。中庸思想的本质是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境界应属中庸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至今还未发现有一种比中庸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运动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工作,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柜子;书也读读,可是不能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总而言之,这种生活当为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清代学者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就是这种中庸的生活哲学的最佳写照。这首诗气韵贯通,文笔流畅,颂田园,写人伦,叙情趣,论时弊,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国人自古以来那种中庸生活的理想很美妙地表达了出来。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中庸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将心态调适到平和之处。天地寂然不动,富贵名利成空,既然已经明了生命的本质,人生又何必剑走偏锋?

莫以成败论英雄,毋从得失计输赢

人常常被得失所左右,一时的成败得失、争短论长,常常让人陷入欲望的陷阱。

南怀瑾大师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消极地避免好名的争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消极地避免争利的后果。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权势得失的圈子。正如明朝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写道:“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

佛经中说,凡是对一切人世间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都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只不过,欲也有善恶之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

得失的欲望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情感宣泄和精神的需求,是消谴生活,获得乐趣的方式。得可以是荣耀,失可以是屈辱。智者看淡得失,耿耿于怀者则斤斤计较。

有一则成语故事“楚王遗弓”,讲的便是对待得失的态度。

春秋时,楚王行猎,失落了一张名贵的弓,众人四下披草寻觅,却一无所获。侍卫长忧惧万分,匍行回报,自愿领罚,想不到楚王仰天而笑,挥手说:“楚王遗弓,楚人得之,皆吾胞吾民,不必找了!”这事很快传扬开来,市井酒肆之间,闻者无不动容,都称颂楚王心量宽宏,是君子。有人去问孔子,孔子点点头,淡然一笑,只说:“天下人人可得,何必曰楚?”孔子在慨叹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世间的一切总是继往开来,生息不断的,得与失,到头来根本就是一无所得,也一无所失!

有首小诗中说:“不要说你得到的太少太少,不要说你失去的太多太多,多的还会化成少,少的还会化成多……”然而,许多人却看不透得失的本质。

患得患失的人,一生总是很苦恼,对取舍疑虑不决,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而多余的东西,却又费尽脑汁想使这些东西不减反增。其实,得与失只有一线之隔,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说到底,总是内心蠢蠢的欲望在作祟。

依据老子的本意,要使得人们真正做到不受私欲主宰,必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如此这般,在现实社会谈何容易?难就难在无欲与虚心。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给人们一个消极的办法,只好尽量避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有首禅诗说:“尘沙聚会偶然成,蝶乱蜂忙无限情。同是劫灰过往客,枉从得失计输赢。”世界本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砌为成功的世界,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就像蜜蜂蝴蝶一样,到处飞舞,痴迷忙碌,正所谓:“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人生一世,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也跳不出世俗的羁绊。人在旅途,同为劫灰过往客,又何必在一时的输赢得失中斤斤计较?

不为名利所缚,怡然逍遥人间

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不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惠子十分羞愧。

一天,庄子正在濮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不慕名利,不恋权势,为自由而活,可谓洞悉幸福真谛的达人。

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潇洒,不少智者都懂得与名利保持距离、选择平凡逍遥的生活。庄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型人物。人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放眼古今中外,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其实大家都一样,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当然,放弃荣誉并不是寻常人具有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平凡是生命的道路,正常是生活最好的尺度

曾经有一个赵州的居士问庙里新来的小沙弥:“你来过这里吗?”答:“来过!”赵州人对他说:“吃茶去!”然后又问身边的另一个朋友:“你来过这里吗?”回答说:“没有。”赵州人也对他说:“吃茶去!”这时,在一旁的人就奇怪地问:“怎么来过的叫他去吃茶,没有来过的也叫他去吃茶呢?”赵州居士就叫:“院主!”院主答应了一声,赵州人说:“走,吃茶去!”

这个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平常心对待所有人:不管你有没有来过这个地方,“我”一视同仁,“走,吃茶去!”不管你是名人还是小人物,“我”都告诉你,“正常是生活最好的尺度”。禅宗修炼到最后,就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能够以一颗平常心,过普通、平凡的日子,这就是最宝贵的生命智慧了。

“吃茶去”,多么平凡简单,多么亲切自然,禅意就在这最生活化的吃茶喝粥中绽现。其实,生活本来就很平常,人生本来就不要想太多。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奢求完美的家庭、完美的爱人、完美的孩子,但是怎么可能呢?人的生命能量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你有超常的地方,就很有可能在别的地方不如别人。所以,我们还不如老老实实地追求“朴素”,因为朴素的东西常常因为随缘而变得简单。而生活中,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不到黄河心不死,拼命地追求不寻常的人生,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只有那些真正看透人生,领悟生命真谛的智者才认识得到:平凡才是真生命的道路,于是,他们都追求“正常”的生活。

于丹,虽然不是娱乐圈的人,但她的知名度并不亚于那些闪烁的明星,所以大家也好奇她的生活,关注她的家庭。很多场合,人们都会问于丹,你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呢?就连著名节目主持人鲁豫都在采访中对于丹说:“你们家会不会和别人家不一样啊?比如你的女儿会不会很小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背《论语》,你和你丈夫一说话都之乎者也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于丹总是笑着说,“我要是真敢那样,我们家准会‘焚书坑儒’的”,她的妙语连珠总是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用她自己对家庭的评价来说,就是简单的三个字:很正常,她说正常就是生活最好的尺度。

“常”并不全等于永恒,一个人不知常,就要从自己的生命中回过头来找寻。随遇而安,随缘而去,就是最好的结局。我们有这样的孩子,有这样的丈夫,有这样的职业和家庭,我们就顺着“正常”的标准去走,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这就足够了。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抓住的,无论是物,还是人,因此不必斤斤计较,刻意追逐。我们都是普通人,过的都是普通的生活,只要能够把握得住,过正常生活就足够了。

用平常心面对人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果园的核桃树旁边,长着一棵桃树,它的嫉妒心很重,一看到核桃树上挂满的果实,心里就觉得很不是滋味儿。

“为什么核桃树结的果子要比我多呢?”桃树愤愤不平地抱怨着,“我有哪一点不如它呢?老天爷真是太不公平了!不行,明年我一定要和它比个高低,结出比它还要多的桃子!让它看看我的本事!”

“你不要无端嫉妒别人啦,”长在桃树附近的老李子树劝诫道,“难道你没有发现,核桃树有着多么粗壮的树干、多么坚韧的枝条吗?你也不动动脑想一想,如果你也结出那么多的果实,你那瘦弱的枝干能承受得了吗?我劝你还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自傲的桃树可听不进李子树的忠告,嫉妒心蒙住了它的耳朵和眼睛,不管多么有理的规劝,对它都起不到任何作用。桃树命令它的树根尽力钻得深些、再深些,要紧紧地咬住大地,把土壤中能够汲取的营养和水分统统都吸收上来。它还命令树枝要使出全部的力气,拼命地开花,开得越多越好,而且要保证让所有的花朵都结出果实。

它的命令生效了,第二年花期一过,这棵桃树浑身上下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桃子。桃树高兴极了,它认为今年可以和核桃树好好比个高低了。

充盈的果汁使得桃子一天天加重了分量,渐渐地,桃树的树枝、树杈都被压弯了腰,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它们纷纷向桃树发出请求,赶快抖掉一部分桃子,否则就要承受不住了。可是桃树不肯放弃即将到来的荣耀,它下令树枝与树杈要坚持住,不能半途而废。

这一天,不堪重负的桃树发出一阵哀鸣,紧接着就听到“咔嚓”一声,树干齐腰折断了。尚未完全成熟的桃子滚满了一地,在核桃树脚下渐渐地腐烂了。

桃树的教训是深刻的,其悲剧的根源在于缺少平常心。平常心是颗宠辱不惊的心,它能够使你视金钱如粪土,视功名为过眼烟云。拥有平常心,你也就拥有了人格魅力,也就能“任云卷云舒去留无意”,也就更够在顺其自然中获得更多。

几百人奉命出使外国。在漫长的路途中屡遭抢劫,随身携带的物财宝几乎被洗劫一空。一天晚上,他们来到了大漠上,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使者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平安,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

故事中的人没有预料到鹅卵石会变成钻石,因此没有什么期待,而是在用平常心看待这些鹅卵石中,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他们收获到了意外的财富。其实,天下最大的财富,多是意外之物,不是强求而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来到那些怀有平常心的人身边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穷人拼命想赚钱,却日益贫困;而那些对财富淡然的人则越来越有钱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如以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等待我们的将是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