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新声代兴的南朝乐府诗

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南朝(此处所说南朝,指东晋、宋、齐、梁、陈五朝)宫廷雅乐丧失殆尽,以后各代虽均努力重建,但都未能再现昔日辉煌。东晋国祚虽然不短,但乐府残缺过甚,雅乐制作不多,尤其是郊庙歌辞因承继前朝故而无需新制。宋、齐、梁、陈因已改朝换代,宗庙乐歌必须改变,所以总有新制。朝堂用乐,前代所传清商旧曲所剩无几,也需重新创制。南朝乐府最有建树的要数萧梁。梁武帝、沈约等人既有文采,又善音乐,采纳新声,以成新曲。乐府收集中原旧曲、新声,一时臻于鼎盛。

但南朝乐府的最大亮点并不是这些仪式用乐,而是在南方本土歌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流行乐歌——吴声和西曲。吴声、西曲一经兴起,就受到朝野的普遍欣赏,取代了中原旧曲的音乐地位。吴声歌产生于以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出现时间在东吴、东晋、刘宋三朝,有的甚至更早,即史家所谓“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宋书·乐志》)。吴声歌主要有《子夜歌》《上声歌》《欢闻歌》《欢闻变歌》《前溪歌》《阿子歌》《丁督护歌》《团扇郎》《长史变》《黄鹄曲》《碧玉歌》《桃叶歌》《懊歌》《读曲歌》等。其中标注“晋宋齐辞”的《子夜歌》就有42首、《子夜四时歌》就有75首。吴声歌还包括《神弦歌》18首。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地区,涉及地域远比吴声歌广泛,所谓“出于荆、郢、樊、邓之间”(《古今乐录》),出现时间主要在宋、齐、梁三朝。西曲歌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襄阳蹋铜》《采桑度》《江陵乐》《青骢白马》《共戏乐》《安东平》《女儿子》《夜度娘》《双行缠》《平西乐》《攀杨枝》《寻阳乐》《拔蒲》《寿阳乐》《杨叛儿》《西乌夜飞》《月节折杨柳歌》等。《乐府诗集》将这些歌曲归入了清商曲,将汉魏原有清商旧曲归入了相和歌。

吴声和西曲在当时广受欢迎,皇帝和大臣纷纷加入到歌辞创作队伍中。梁武帝《子夜四时歌》七首、《江南弄》七首、沈约《江南弄》四首、陈后主《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或拟作,或新创,都属于吴声歌。梁简文帝《乌夜啼》、梁元帝《乌栖曲》六首,都是对西曲歌的拟作。杂曲歌辞《西洲曲》旧题江淹作,也应该是西曲歌。

南朝有许多著名的乐府诗人,其中最突出的是鲍照。鲍照所作《拟行路难》十八首以乐府组诗形式,表现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思考。其《代结客少年场行》《代堂上歌行》《代陈思王白马篇》《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代白头吟》《代门有车马客行》《代蒿里行》《代东门行》《吴歌》《幽兰》《代白纻舞歌词》等,既有汉魏旧题又有时下新声,既有仪式用乐又有抒情纪事,涉及相和、琴曲、清商、舞曲、杂曲等多个类属,对后世乐府诗创作影响深远。

沈约也是南朝乐府诗名家。他在乐府诗创作中发明了永明新体诗,即通过声、韵、调的合理组合,使之成为便于入乐的诗歌,所谓“以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沈约《答陆厥书》)。这种作诗之法,正是根据歌者“以字声行腔”经验总结出来的。吴声、西曲中大部分作品已经能够成功避免声病,永明体正是受到吴声、西曲声律的启发,并在乐府诗创作中完成新体诗试验的。直到初唐沈、宋等人完成近体诗律,乐府诗一直是诗人们探索诗律的主要载体。

此外,南朝重要的乐府诗人还有宋谢灵运、谢惠连、颜延之,齐谢朓、王融、陆厥,梁武帝、简文帝、元帝、吴均、刘孝威、江淹、何逊、王筠、吴均,陈张正见、徐陵、江总等,他们都有数量不等的乐府诗作品。

作为新声乐府的吴声、西曲,呈现出与以往乐府完全不同的风貌。现存南朝乐府诗近500首,从内容看,几乎全为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叙写。从风格看,大部分作品清新流丽、明快自然。从形式看,主要为五言四句或四言四句,多用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法,大都篇幅短小,但也不乏《西洲曲》之类的长篇。对于吴声、西曲,后人给予了很高评价。如明人许学夷云:“六朝乐府与诗,声体无甚分别,惟乐府短章,如《子夜》《莫愁》《前溪》《乌夜啼》等,语真情艳,能道人意中事,其声体与诗乃大不同。”(《诗源辩体》卷十一)

学界多把吴声、西曲称为民歌,其实很不确切。沈约《宋书·乐志》在述及《子夜歌》《前溪歌》《阿子歌》《欢闻歌》《团扇郎》《丁督护歌》《懊歌》《长史变》《读曲歌》创调本事时,确实说过“凡此诸曲,始皆徒哥,既而被之弦管。又有因弦管金石,造哥以被之,魏世三调哥词之类是也”的话,但这些曲调创调本事中的主人公却分明来自上层社会。如《团扇郎》和《丁督护歌》本事就是如此:《团扇郎》的产生是因为晋中书令王珉与其嫂婢谢芳姿相爱,受到嫂子阻挠,嫂子令谢芳姿当下作歌,遂有此曲。《丁督护歌》是因宋武帝长女伤悼阵亡丈夫而作。即使像《子夜歌》那样不知出于何人之手的曲调,最终成为乐府曲目,也经过了专业诗人和艺人的加工。西曲歌情况与吴声歌相同,例如《古今乐录》记载《估客乐》创调本事称:“《估客乐》者,齐武帝之所制也。帝布衣时,尝游樊、邓。登祚以后,追忆往事而作歌。使乐府令刘瑶管弦被之教习,卒遂无成。有人启释宝月善解音律,帝使奏之,旬日之中,便就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