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研究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对商丘文化资源的宣传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在古代名人景点上下功夫,不断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商丘的可持续发展。
一 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
位于豫、皖、苏、鲁四省交界处的商丘,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专家、学者将商丘定为“文化旅游区”,商丘市委、市政府将商丘定为“旅游商贸城”。这既体现了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又说明了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盘点商丘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旅游资源
商丘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是北纬34.5度文明的东端和龙头。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商丘就有人类的活动,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商丘各地发现了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址,即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商丘是传说时期高辛氏的活动区域,是商朝前期、周朝宋国、西汉梁国和南宋初年的都城。由于是多朝故都,所以文化内涵丰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其中商丘明代古城和西汉芒砀山梁王汉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商丘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商丘文物古迹西起民权白云寺,中经商丘古城,东到永城芒砀山汉墓,形成了三点一线、星罗棋布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墨中的道、墨两家发源于商丘,名家惠施以及融合道、墨的思想家宋钘亦为商丘人,而儒家始祖孔子的祖籍又在商丘,孔子本人也多次回乡讲学,影响至深。可以看出,商丘是墨、道、名三个学派的发源地及儒家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传播区。到了西汉,梁国经学兴盛发达,其中的《易》学已代表了整个西汉的发展水平,而且西汉《易》学诸派几乎都与梁国有关。西汉梁国《易》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丁宽和田王孙,丁宽“字子襄,梁人”, “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 “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施雠、孟喜、梁丘贺是西汉传《易》三大家,而三家皆源于丁宽、田王孙,由此可见,商丘《易》学之发展水平。《易》之外,还有《礼》学,梁国《礼》学代表人物是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汉宣帝时戴氏叔侄都以《礼》学立为今文经学博士,人称大、小戴之学。二戴同其他经学大师一样,以“博闻强识、通贯古今”的学风对古代各种“礼”进行兼收并蓄,他们根据后苍所传习的古《士礼》选编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二书保存了大量的西周、春秋时期诸如井田、宗法、月令、乡遂、家庭、学校等制度方面的材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研究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很有价值的经典文献。西汉梁人戴德、戴圣、桥仁、杨荣均为《礼》学名家。此说明商丘《礼》学之发达。
(三)名人文化资源
商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既有传说中“三皇五帝”的代表人物高辛氏、燧人氏,也有诸如商汤、伊尹等明君贤相;有思想家、哲学家墨子、庄子、杨泉、杨东明、汤斌,也有文学家江淹、崔曙、侯方域;有教育家戚同文、窦克勤、刘廷诏,也有科学家王怀隐、李子金、杜知耕,有书法家王洙和书目文献学家王尧臣。明清时期,更是商丘人才发挥极致的时期,据统计,当时登进士科者竟达400余人,近300人有著作传世。其中入阁为大学士者就有沈鲤、宋权、李天馥3人,三品以上列居九卿之位的就有吕坤、宋、杨东明、侯恂、练国事、汤斌、宋荦等十余人。
(四)庙会文化资源
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商丘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逐渐由原来的休闲观光、进香朝拜,发展为物资交流贸易的大型庙会。商丘境内的庙会著名的有睢阳区的阏伯台庙会、民权县的白云寺庙会、永城市的芒砀山庙会、虞城县的伊尹祠庙会、夏邑县的孔子还乡祠庙会、梁园区的朱台庙会、柘城县的胡襄庙会和睢县的花大姐庙会等,这些庙会集文化娱乐、物资贸易、观光旅游为一体,盛况空前,形成了独特的商丘庙会文化。
二 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11月9日会见《中华文化通志》一书的部分编辑时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宝库,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宝库。”“为后代研究中华五千年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成果。”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来认识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引发我们对商丘历史文化资源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深深思考。
(一)经济发展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经济价值。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的延长,全国各地无不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刺激消费的拉动点,以历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了各地宣传自己、发展经济的一个成功模式。同时,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还储存着大量的经济史资料,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信息库。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对地方史志的研究投入过巨大的精力,写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论述了资源、经济、税制、徭役等方面的利弊,其中渗透了他的诸多“以史为鉴、经世致用”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思想。商丘作为我国悠久古老的传统文化资源的重心所在,从事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无疑是实现商丘经济腾飞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手段,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之一的今天,这种“无烟工业”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资治价值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资治资政有着特殊的功能。历史上先后有四个王朝在商丘建都,从而为商丘留下了丰富的资治经验。由商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不仅为商丘市委、市政府,也为我们的国家提出了政治和文化发展前景的借鉴和思考。商丘区位优越,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商丘为政者应充分认识到建设商丘、加快商丘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教育价值
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如果只知道国家史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不了解自己的祖辈、父辈的经历和辉煌,不了解自己出生的村落、社区的变迁,那么就可能只是掌握了一些“历史符号”,而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历史文化教育,没有汲取真正的历史文化素养。只有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来教育商丘人民,才能达到发展商丘、振兴商丘的目的。否则,便会数典忘祖、盲目为事,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商丘历史上,有为反抗剥削和压迫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有代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思想反对战争、主张节俭的思想家,有高风亮节、为民请命的官吏,有追求知识、普及教育的先贤,有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育素材。
(四)精神文明建设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实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以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人们文化自觉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三 商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
随着京九铁路的通车,商丘作为又一个交通枢纽日益显示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资源的碰撞,既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发展任务。在“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刺激消费的拉动点”理念的影响下,笔者认为商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普及商丘历史知识,加大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
商丘可以说是有山有水,有遗址遗迹、寺院宫观和历史陵寝,也有革命纪念地,其历史文化资源内容极为丰富,但宣传力度不够,不为人们所认识。有一个镜头很令人痛心:京九铁路通车前,中央电视台“大京九”摄制组来到李香君的故居所在地——睢阳区路河乡李姬园村,当主持人赵忠祥问及李香君的情况时,很多村民居然不知道李香君何许人也。这种对家乡历史知识的无知和淡漠,不仅村民如此,一些城里人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普及商丘历史文化知识的严峻而紧迫的课题。到目前为止,除了《商丘文史大观》《宋州古今学人》《商丘通史》等著作和一些单篇研究文章外,尚没有一本关于商丘历史文化资源或者商丘文化景观的学术性或通俗性著作问世,这与商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状况很不相称。《商丘通史》出版后,在商丘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很多人没有想到商丘的历史也能写成大部头的“通史”,没有想到商丘还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2000年3月,在“商丘古城旅游区规划论证会”上,与会的很多专家都提出了关于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问题。这些专家、学者的建议很有针对性,也很有见地。目前,对于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是没有宣传,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空洞,没有实际内容,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
(二)打好商丘古代名人这张牌
商丘既然名人辈出,那么我们在开发利用商丘历史文化资源时就要打好商丘古代名人这张牌。据新出版的《商丘通史》统计,有史可查的商丘名人315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 ‘国家级名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应该为商丘拥有这么多名人而自豪。但是,对名人资源的开发,我们还非常滞后,名人很多,但我们开发利用的很少,绝大多数历史文化名人都是孤单单地躺在书卷中、躺在书堆中发挥不了作用,甚至为了一个名人的故里等问题你争我夺,达不到内部的统一,没有人出来论证和协调。如何让名人走出书本,让古代的名人“活”起来,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推动商丘经济的发展,这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不小的考题。
(三)旅游发展:立足市区,放眼周边
开发利用商丘旅游资源,应采取立足于商丘市区而又放眼周边的原则,要点面结合,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在现有基础上开发利用,尽量少搞或不搞新项目。立足市区,就是立足睢阳区归德古城,重点保护和开发古城、护城河和城湖,同时开发附近的阏伯台、燧人氏陵、八关斋、商祖苑、张巡祠及城内的壮悔堂。归德古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采取多保护、少开发的原则。归德古城建成于1511年,即明朝正德六年,而且护城河和因之而形成的城湖也保存完好。众所周知,我国的古城中,明清古城保存较为完好的已经不多了。商丘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商丘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以归德古城为龙头。放眼周边,就是在重视归德古城保护和开发的同时,也要重视市区以外的旅游资源。从西往东如民权白云寺、睢县城湖、虞城木兰祠、夏邑孔子还乡祠和永城芒砀山游览区等。其中位于豫皖边界的芒砀山是历代风云际会、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名胜荟萃之地,其景点主要有西汉梁国汉墓群,秦末农民起义所留下的遗迹(主要有刘邦斩蛇起义处、紫云洞、陈胜墓等),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芒砀山留下的遗迹(主要有孔子避雨处、晒书台等),三国时期曹操、张飞在芒砀山活动时留下的遗迹(如张飞寨)等。其中梁孝王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管理要科学、规范
就笔者亲眼所见,在旅游资源管理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像类似于“庄子故里成了晒麦场”的情况,阏伯台有,木兰祠有,孔子还乡祠也有,游客看后,感叹良多,大家只能来一声无奈的叹息。在导游方面,目前只有革命纪念地和芒山汉墓的导游员还算基本可以,其他景点的导游都需要从各方面培训,提高其导游水平。另外,在一些旅游景点,迷信盛行,如阏伯台,看相算命的有时比游客还多,甚至出现游客被干扰得无法参观的情况。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投资要经过充分论证
从商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来看,投资不能盲目,要经过充分论证。要在现有景点的基础上投资,慎重对待新上项目。比如,现在有人建议重建应天府书院,指出建设应天府书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应天府书院在历史上固然意义重大,但要重新建设一是会投入大量资金;二是建成之后会不会重蹈中牟古战场的覆辙实在是令人担忧,而且张巡祠的建设的延宕以及由此引起的大众的不满情绪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但也不能因此束缚手脚,该上的项目要及时上去。如黄河故道游览区,目前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近年该处已经成为商丘市民就近休闲娱乐的一个首选景点。那里地域开阔,有树木,有水有鱼,又与梁园区李庄乡庄子故里相毗邻,形成了两点一线的旅游线路,是一个非常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所以,有关部门应立即采取措施,研究开发方案,使其尽早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六)注意环保,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破坏最严重的就是永城芒砀山游览区,这里既有历史上的人为破坏,如曹操引兵入砀,盗梁孝王墓等,也有现代永城人的开山采石,使得如今的芒砀山满目疮痍。通过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努力把商丘建设成为更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之一。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付出努力。
(原载《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本文所述及的商丘境内的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为2002年数据,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已有新的数据和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