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兄弟立志学艺铺就前程,武松巧遇恩师武侠奇人
(三)兄弟立志学艺铺就前程,武松巧遇恩师武侠奇人
来到葛家后,武大郎感恩不尽早起晚睡,非常勤快,帮着拉风箱、抬面袋、担水、劈柴、扫院子,处处整理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葛家夫妇非常喜欢。葛老汉的儿子葛成比武大郎小两岁,在城里一个小学堂念书,老汉不放心,经常让武大郎接送,有时还让他陪读。武大郎很聪明,珍惜机会,和弟弟武松也用心学习起来。天长日久,兄弟二人都能看书、记账,写些简单的文字材料。同时葛贵老人在做炊饼、烧饼时,武大郎也格外留心,下决心要学会这门手艺,因为他知道这个手艺是穷人求生存、养家糊口的活命本事。做烧饼的工艺是:盘一圆形炉灶,上面放上平底的铁制或铝制的大锅(当地人叫熬子),下面生火,白面团做成圆形状,里面放油盐,也可放食糖,表面撒些芝麻,在锅底翻滚,表面呈黄褐色时,出锅即成,有咸、甜两种。做炊饼的工艺是:做一圆形炉灶,四壁用红土泥浆抹平,火以上炉壁上凸起一个沿,防止炊饼掉入火中烧糊,火以上安上几根铁条,把白面团做成圆形或鞋底形大小,贴在炉灶的泥壁上,开火翻转,后放在邻火近的铁条上,快速加热,饼马上鼓起,再翻滚,呈黄色时,拿到上方炉灶壁上,慢慢烘烤,此饼内有炽热蒸汽,高高鼓起,象气吹起的一样,当打开吃时,有一股香味热气喷出,吃起来外脆内软,美味可口,称为炊饼,现在当地人叫火烧。武大郎16岁时,这两项技术已掌握的非常熟练。葛老汉见武大郎忠厚老实,可信可靠,这些活计都让他来干,自己年迈体衰,基本上放手休息了。
武松十一、二岁时,除帮助做些零活外,他发现门店隔壁有一家武馆,有人在此练习武艺,他每日插空前去观看、模仿,无意之中,武馆的一位洪拳武师,见武松在墙外练习,偷学武艺,动作规范美观,出拳出腿有力,确是个习武的天才,便走上前去,问明缘由,知武松出身可怜,无钱求艺,便说:“孩子,跟我学艺吧,不收你的钱,只是用心练习就是了”。在这位老师的亲手调教下,武松很快就掌握了洪拳的套路和招数。在考试比赛中,武松虽年龄小,却是这个武馆的头名。
一日,一位河南少林寺的得道高僧,也是中华武术界屈指可数的大师云游到清河,来到武馆,见武松骨骼奇特,颇有练武的潜质,再有这些时日的功底,武艺精湛,确是一个少年英才,非常喜爱,有心收他为徒,并表明了自己的意图。武松真是求之不得,忙拜师磕头,当了少林高僧的俗家弟子。大师在清河两月有余,武松珍惜这段宝贵时间,每天都去学习。武松绝顶聪明,悟性极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武功进步很快,这高僧甚是欢喜。高僧临走时送给了武松一本少林武功秘笈。武松识文解字,勤学奋进,就是吃饭、睡觉也在探讨、思索少林武功的绝妙之处,很快就掌握了少林的轻功、气功、拳术以及刀枪剑戟各种兵器的使用之法。武松学得了少林武功的上乘功夫,一脚踢出,可以踢断碗口粗的杨柳树,一拳打出,可击破尺八厚的土坯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武术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