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浓浓的醇香

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和儿子都回了老家,和弟弟妹妹两家人一起陪老妈过团圆节。

我们家多少年的习惯,一般都是中午炖羊肉米饭,再加上五六盘凉菜,一顿挺丰盛的午餐就准备好了。

我一般还会在饭后再吃点西瓜,葡萄,红枣这几个水果,其它的不爱吃。如果还有人坐在餐桌旁聊天,就会再喝点茶水,嗑几颗瓜子。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我们也很满足,节日的气氛杠杠的!

一直延续到晚上又会有其它吃的上桌。最醒目的就是母亲自己烙的醇香的黄黄的月饼,一大盘的端上来。也只有月饼才是那天最具代表性性的食物,吃多吃少,月饼必须上桌,而且到了晚上还得配上其它水果供月亮赏光。

基本上我们家晚上没有煮饺子吃的习惯。多半天一直在吃已经就不饿了,就那母亲也非得再弄几个凉菜上桌。

我们家一直不太喝酒。那几年只有父亲爱喝,可自从他去世后,桌子上摆酒也只是给妹夫喝。我儿子大了,偶尔陪他姨夫喝一两盅。弟弟虽然长得一米七八的大块头,可却滴酒不沾,只因他和我一样都跟我妈了,喝点就头晕脸红,因此上也就不喝了。妹妹倒是能喝个两三杯,而且跟我父亲了头也不晕脸也不红。但她也是讲究,认为女人家的喝多了不好看,所以也不喝。因此晚上等弟弟把大西瓜雕琢好花纹和月饼一起呈现在窗台前时,我们又围在餐桌前有吃的,有偶尔小酌的,有嗑瓜子的,顺便就聊起了现如今农民们的秋收状况。

妹妹家在农村,刚刚用自己家做的打葵花机把地里的二十多亩葵花两个小时打完。农民们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生产工具的时代,早已不再是我们小时候全村老少围坐在自家院子里,一手拿着小木棍,一手拿着葵花片一直打到很晚的劳作方式了。

农村里的人们,都爱扳一坨子葵花拿在手里吃,真香。今年雨水大,葵花籽粒的饱满程度也受了影响。我回老家之前就安顿妹妹让她找好点的葵花坨给我拿上几个,我要拿回家里来自己扣着吃。所以八月十五那天她就顺便给我拿上了。

一家人嗑着瓜子想起了小时候我们在院子里打葵花片片的事儿。常记得那时正是农历八九月份的时候,地里收割回来的葵花片子都拉到了院子里,甚至怕厚了捂坏,还在院墙外也摊开一片。有道是天凉好个秋,尤其到了夜晚,有时真冷!我们一家五口人就院里的葵花垛平均分开五堆,我们姊妹三个小可能比父母少点。遇上星期天基本上从白天打到晚上,啪啪啪啪尤其夜静的时候,声音特响亮,而且前后左邻右舍们只要有打的,都能听见啪啪啪啪的敲打声。几乎一个村里都是这种此起彼落的声音。

拿在手里的小木棍,稍有乏困或不注意就会打在手上。有时趁着谁不注意,还得往他那里扔几个葵花,还有时会把同学领回来,夜里的时候也出去敲打一会儿,但又是外人,打不了多久就让回家里暖和的去了。

多少年一眨眼就过去了。遥想那时多么淳朴的民风,家家户户都一样。无论是干的活儿,还是吃的饭,几乎就都是一个样。

最有趣的是在我们哪里,每年的秋天都有几天的大集市,这里俗称赶交流。一个乡一个乡的轮流转。映像中妈妈常常奖赏我们的是,打完你身边的那一堆堆葵花,就能赶交流去了。交流会一般都是七到十天,我有时怕回来打葵花,就从学校放学后直接走了。记得她一般都是给我五角钱,我骑上自行车🚲,最远去过姥爷他们乡里赶交流,路程大概有二十多里地。又感觉远又没啥感觉,不虑咋地也一会儿过去了。到了那里我记在心里第一的就是吃,全兜里揣着五毛钱到处找美食。那时候东西也便宜,味道也醇香美口。两毛钱一根麻花,胡麻油是农民们自产自销的东西,面是自己种自己磨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味可口。说实话那时生活虽然穷,可是感觉很美好,回味无穷。

不像现在的东西吃啥都没味。那时候吃过的和见过的美食虽然少之又少,可总感觉香醇美口吃不够。

到如今早已远离了农村,不干了农活儿,然而却依然觉得农民和农活儿是那么的可亲可爱,农民们的自由市场是那么的有浓烈生活气味。由不住要多看上几眼,多听上几句。

多想再拿起小木棍敲打那葵花,带着浓浓的秋意转转交流会,再回到那纯朴的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