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本我(精装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接收兴奋感的皮层缺乏对内部兴奋感的防护,使得这类兴奋传导拥有较大的经济学优势,甚至往往引发与创伤性神经症一样严重的障碍。机体本能是这类内部兴奋感最主要的来源。它们代表了所有产生于身体内部,被传导到心理中枢中的影响,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难以定论但也最重要的内容。

做一个基本的假设:由本能引发的兴奋感,并非那种被约束的可调动能量,而是能够自由活动、想要被释放的兴奋感。对梦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后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潜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过程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潜意识中的可调动能量能够轻易被完全转换、移动或压缩。在前意识中如果发生同样的情况,就大事不妙了。梦按照潜意识的工作原理加工来自前意识的回忆经历,所以显性梦境出现了新的特征。为了把这类潜意识中的过程与常人清醒时的第二层过程区分开来,我把它称为“第一层过程”。因为所有的本能的主要攻击目标都是潜意识系统,所以它们顺理成章地遵循“第一层过程”。此外,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心理的“第一层过程”等同于布罗伊尔所说的“自由活动的可调动能量”,“第二层过程”就是“被约束或需要加强的补充能量”。如此一来,较高层次心理中枢的任务,就是对到达“第一层过程”的本能冲动加以约束。如果这一过程出问题,就会产生一种和创伤性神经症相似的伤害现象。只有成功完成这一过程,唯乐原则及现实原则才能持续占据掌控的主导位置。在此之前,心理中枢的首要任务是征服或约束内外传导出的兴奋感。虽然这一点与唯乐原则并不矛盾,但也不用依赖它,甚至并没有遵循唯乐原则。

从我们所说的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和精神分析治疗经历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强迫性重复具有欲望特征。在它与唯乐原则有相悖的地方时,还会呈现可怕的表现。我们在研究儿童创造的游戏时可以看到,孩子不停地重复痛苦的经历,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助于他彻底摆脱曾经痛苦的经历对他造成的影响;如果只是被动地经历,是无法完成心理上的彻底痊愈的。每一次重复性行为,都让孩子更接近自己想要得到的关于这件事的结果。当然孩子们也会不断重复让他们开心的经历,并且在重复过程中能够让情绪和反应保持与第一次相同的状态。在大人的世界里,第二次听同一个笑话,就觉得没有那么好笑了;第二次看同一场戏剧,也不可能产生如同第一次观看时的情绪和感知;看完一本书,即使再喜欢这本书,也很少有人会立刻重新开始读第二遍。但孩子却不停地要求大人重复为他表演,或是陪他重复做同一个游戏,直到大人累到不想再继续陪孩子游戏。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一旦儿童听到一个喜欢的有意思的故事,就会不断要求重新听这个故事,而不是要求换新故事听。他坚持要求重复的故事每一遍都要完全一样,甚至在讲故事的人为了让故事不乏味而对故事进行一些改动时,他还会把不同之处纠正回来。这一切仍然符合唯乐原则;显然,不停地重复同一件事,不停地确认事件的同一化作用,就是孩子可以产生正向情绪的方式。而被研究的分析者一再重复儿时经历的强迫性重复,显然超出了唯乐原则。患者好像个幼年时期的孩子,说明他那些被压制的记忆痕迹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压制,因而不适用“第二层过程”的理论。而且,恰恰因为这些记忆没有受到约束,它们才可以与正常生活中的经历结合起来,形成了梦境中的幻想。在治疗结束后,我们需要让患者完全脱离医生的引导,这种强迫性重复也会阻碍治疗。而可以得知的是,那些不熟悉精神分析的人之所以会有所抗拒,宁可让记忆消失也不愿去配合医生回忆起来,其实也是害怕出现这种可怕的强迫性重复。

不过,欲望本能与强迫性重复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猜测,欲望乃至所有的机体生活或许具有某种我们尚未了解和论证的特征,至少我们还没有重视和了解。欲望可能是有机生命体中存在的恢复事物早期状态的需求。在此之前,迫于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生命体放弃了这种状态。所以,欲望表现了机体的弹性,或者说表现了机体生活的惰性。[6]

在之前似乎并没有什么人谈到欲望的这一观点,因为我们已经普遍了解了欲望不停滞随时想要变革的这一特质,但现在我们要翻过去看看它对于有机体保守的这一个特点。其实我们可以从动物世界中找出非常恰当的例子,论证欲望本能变革这一特质的局限性。一些鱼类在产卵期必须要去到远离自己熟悉的栖息地水域产卵。对此,许多生物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它们其实是在寻找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候鸟在特定时期开始长途迁徙,原因也在于此。其实仔细研究过后就可以看出,我们没必要特意寻找案例,因为我们可以从遗传学和胚胎学所提供的证据中找到生命体强迫性重复的证据。我们发现,在特定动物胚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并不充裕的时间里,需要将自己所在种类进化过程中的每一种结构形式全部重复一遍,它们并不是迅速地形成我们看到的最终形态。到目前,我们只能用机械性原因解释这一行为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不能舍弃历史性解释。此外,某些动物种类还可以再生,为了让自己继续活下去,必须要尽快长出一个与缺失的旧器官一模一样的新器官。

可能有人会说,不仅有那些追求重复的保守欲望,还有追求创新和进步的欲望。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谈,现在先暂时搁置。我们现在先论证“一切本能都有恢复早期状态的倾向”这一假设。一定会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我们知道这绝不是胡乱假想出来的。我们对这个论题需要更清晰的研究结论,以及后续以此为基础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更准确的证据和强力的论述。[7]

如果说“所有机体欲望本能是想要归于传统的,都想要退化到之前的状态”这一假说成立,那么机体的进化肯定受到外界影响和引导才能发生的。如果从最原始的时候生命体就不想改变,它们更愿意在一成不变的条件下不停地重复相同的生命过程,那么最终在人类机体的发展中,只有地球的发展史及其与太阳的关系才能让人类产生不得不发生的变化。因此,传统的机体不得不在强迫下进行生命的变化,这个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暂时消失在生命中而后再生。其实,它们只是以被迫和重复两种途径完成所谓的进化,却让人产生了一种人类似乎在不断寻求变革和进步的假象。而且,也很容易看得出来机体这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如果生命的目的地是从来没有到达过的状态,那这与本能的保守本性相违背。因此,最终目标肯定仍是传统的原始状态,生命体曾经在诸多影响下产生变化,从而被迫远离了原始状态,但又在不断变化中主动地想要回归原始。我们知道,所有的有机生命最终都会死亡,回到无机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生命的终极目标都是死亡。也就是说,在有生命的事物存在以前,无生命的事物先出现。

随着变化不断地增加,无生命的物质在一种不知何故的影响下出现了有机属性。这个过程可能类似于生命体在某个特定阶段产生意识的过程。那些没有生命的物质在具有了有机性后,产生了一种回到原始状态的紧绷感,于是就出现了最初的、回到无机状态的念头。原始的有机体的生命可能十分短暂,所以对它们来说变回无机并不是难事,这取决于早期生命的化学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不断产生新的生物,然后它们迅速死去,后来外界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使得能够在巨大影响下存活下来的生命体与原先的状态开始出现不同的生活路径,这就导致想自主决定死亡的愿望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生命体中保守的本能将走向死亡所要经历的事情完全保留了下来,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生命现象。假如我们坚持认为欲望只具备保守的属性,那么生命的起源和目标的其他猜想也都不会成立了。

其实有机体生命被强加于身的一大堆欲望与这些结论一样,并不让人觉得熟悉。如果说“一切生命体都具有自我保存的意识”这一假设成立,那么这与所有生命体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死亡的前提矛盾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我保存欲望、出名欲望和权力欲望的理论意义大减。它们只是欲望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保证生命可以按照确定的路线走向死亡,而不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其他死亡方式的可能性。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的神秘追求可以不顾一切,但这暂时与我们讨论的一切无关,所以暂且搁置不论。最后还有一点:生命追求的是死亡方式的自由,起初生命的守卫者也一心追寻死亡。于是就出现了矛盾:在一些外部的影响下,生命体奋力抵抗,不想跟随这些影响,但其实这些事情反倒有助于它们尽快实现最终目标。这一行为刚好说明,想要回归到无机状态不是理性的追求,而是来源于本能。

但情况不应该是这样的!在神经症学中拥有特殊地位的繁殖本能,就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的有机体都会妥协于外界的影响,并在它的影响下变化成不是最初追求的状态。直到如今,仍有很多有机体始终停留在较低的发展层次上。一部分生命体的状态始终保持着类似于植物和高等动物的原始状态。同样,并非所有基本有机体在构成了高等生物的复杂躯体后,又随它们走向死亡。有些生命,比如胚胎细胞,或许就将生物体的原始结构保留了下来,并在一段时间后与整个有机体分离,只带走了所有遗传和新获得的欲望因素。它之所以能够独立出来,或许就是因为有这两个特质。在合适的条件下它们就会开始发育,从而出现重复出生这一现象。最后,其中一部分物质成了新的胚胎细胞,再次回到发育的起点,另一部分则继续着既定的生命过程直至死亡的终点。这样看来,新生的这些胚胎细胞似乎成功地反抗了生命体对死亡的本能诉求,看上去真的出现了永生,虽然这大概只是将死亡暂且推迟了的假象。

胚胎细胞要想具备上述能力,必须先与另一个与它相似或不同的细胞进行结合。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比个体活得更久的基本有机体的命运,仍然认为死亡是最终追求的胚胎细胞在难以抵抗外来兴奋感时保护生命体的安危,促使它们与别的胚胎细胞产生结合的欲望,就是繁殖本能。与其他欲望一样,它们也是保守的,都想要回到生命体早期的状态。不过,它们更加保守,对外界传递来的影响的抵触非常强烈,而且因为它们把生命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所以它们还有另一层意义上的保守性[8]——繁殖本能与其他的都不同,这是生的本能,别的欲望都让生命体追求死亡。在很早之前,神经症学就认识到了这个矛盾的重要性。生命体似乎对一切都不太确定:一种本能试图尽快将生命带到终结从而实现生命的终极目标;另一种欲望到达某个特定的地方就开始回转,它们开始准备重复这段路,最终达到将生命终点不断推后的目的。不过,即便在生命初期不存在两性的差别,也没有确立繁殖本能时,那些之后被归为繁殖本能的传统本能,有可能从生命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它们和自我本能[9]的对抗,也许从出生就开始了。

现在我们再重新思考一下这样的猜测是否有依据且合理。生命体之中是否只有繁殖本能想要让生命长久而持续,其他欲望都希望重新走回生命的开始重复这段路吗?真的没有欲望想要到达从来没有到达过的状态吗?我在有机世界中确实没有找到反面例子。虽然动植物都有进化到较高层次的趋势,但我们在生命体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本能的追求导致了进化的发生。一方面,进化的方向是不是朝向更高层次本身就不是客观存在的某种标准和规则;另一方面,生命科学表明了当生命达到较高层次时,总是会出现倒退和退化。而且,许多生命在青壮年时期的成长阶段就出现了退化。其实退化和进化形成原因差不多,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对机体的影响。而将这种被迫的变化变成自身的快乐源泉,或许就是欲望在这两种情况下的作用。[10]

到现在,很多人仍然笃信人类能够有如今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的成就,是因为在人的本能中存在想要追求完美的欲望,它不甘于平庸甚至会引领人类走向超人阶段。我们很难让这样的想法消失。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找不到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这种欲望,所以我无法接受这一充满善意的幻想。对动物发展过程作出的解释,对于人类目前的发展情况似乎也完全适用。确实有少数人对自己极为苛刻追求完美,但这其实是本能被压制的结果。而且,正是在压制本能的这一基础上建立了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受到压制的本能,并不是放弃了对于最初生命体终极目标的追求,想要实现,就必须不断重复掉头走回生命最初的那条路。任何办法、机制都无法消除它持续的紧绷感。其实,能够实现的愿望和想要实现的愿望的差别阻止了愿望不想变革的驱动力,用诗人的话来说就是“无挂无碍,一路向前”(这句话出自魔鬼梅菲斯托之口,见《浮士德》第一部“书斋”的第一章)。压制后的反抗已经彻底否决了想要后退回去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是无法预知生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及实现目标的希望,生命体也不得不继续朝着唯一的路线向前走。其实神经性恐惧症的形成过程,就是患者压制本能的过程。它将生命体的本能趋于完美,但我们知道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有这样的欲望。尽管普遍存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动态条件,但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经济状况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

另一种可能性也值得我们注意:繁殖本能想要让生命体进行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机体,或许不被接受的完美欲望可以被这种努力所取代,又或许它能够与压制作用的效果一起,对被归因于完美欲望的现象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