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秩序的社会保育:安村变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中国东部一个农村——安村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村落的社会秩序变迁模式及如何在时代变迁背景下保护村落秩序。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村子,就在于作为一个东部的小村落它具有中国广大乡村的一般性特征,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同时安村的发展又诠释了自己的独特风貌。首先,安村经历了中国农村1949年之后的各种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革命到农业合作化,从1978年之后的分田到户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农村城镇化,等等,安村的历史就是一部写实的历史,中国农村的各种大变革小革命的印迹都深深地嵌入在安村的山水田野。如今的安村也在感受并经验着新型城镇化这一农村发展大潮大势所带来的震动和革新,因此对安村的观察可以作为对中国农村观察的一个微观探头,可以用来描述和研究中国农村整体的一种趋势变化。其次,安村又呈现了自己的独特性,在一个长时间的历史维度中,安村并没有完全“随波逐流”地卷入现代性的变革之中,我们在这里观察到了其他农村都会卷入的现代性因子增加的过程,但显然这里的速度更慢,程序更缓,一些社会理想的原生性秩序在这里得到更好的保留,我们把这些称之为“社会性的因素”,比如这里尊师重教的风俗保存得很好,比如这里民风淳朴,打架斗殴的现象比较少,还有一些文化民俗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存。那么,安村是如何留存这些社会原生态的内容,作为一种秩序是如何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核心命题。

这样的观察和研究显然具有自己的时代性意义。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从纵向来看,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巨大断裂和跃迁,很多特征和社会事实有急剧的变化和重整。一方面城市在现代化的潮流下正在重新设计,交通体系的重新设计、建筑风格的改善、居住密度的调整、居民个人观念的变化都极大影响城市这个人类居住区的风尚和面貌。城市在被改变,农村也不例外。而且是一种比其他国家要快数倍的城镇化过程,是农村自我革命的过程。在这种过程里很多我们珍惜的东西和价值被丢掉,一种更具有城市性的人类属性正在照耀黄土大地。而在我们感觉到鲜明的城市印象的同时,我们发现人和人之间增加了隔阂,原来的那种熟人社会的基础突然之间就消失了,陌生人的气质突然就凝固在我们那片熟悉土地的空气中了。理想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了,类似于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突然就增加了,人们为了维持社会关系所需要额外付出的成本增加了。我们在远离乌托邦的路上跑得越来越快,奔向一个讲究实用价值、不可靠、无信任的社会空间里。那片熟悉的土地还在,但我们的人和心变了。关键是我们也知道我们自己在变,所以我们希望竭力扼制这种趋势。所以我们的这项研究就在为这种理想尽一份力,我们希望从这个村落的观察中寻找一些模式和特征,让我们了解为什么会变,以及怎样可以不变,或者怎样才可以让趋势变得更加缓和一些。安村只是研究的切入点,更宏观的意义应该置入更加庞大和广阔的中国农村。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需要大量田野调查的实地研究课题。本书将以安村为切入点,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逻辑,以国家-市场-社会互动的方法论和理论视角为框架,讨论并分析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本书具体使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实地研究。实地研究也称现场研究,或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它是指研究者直接深入调查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群体、区域或社区进行资料收集或访谈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最初为社会人类学家采用,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B. K.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ar)曾于1914~1921年在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特罗布里思德群岛与土著居民共同生活,研究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写下了著名的《西太平洋的淘金者》(1922),这是田野研究的代表作。从那以后,实地研究作为社会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学界的认可和发展,并逐渐成为进行社区研究和群体研究的重要方法。实地研究法不同于自然观察法,它实质上是一种亲自介入社区中的一种参与式观察法,需要在亲自观察中收集数据、试图去理解它、进而形成理论。实地研究法是质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被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广泛使用。

本研究就是对一个乡村社区的总体性研究,所以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是再贴切不过了。笔者在村庄内部,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目的性抽样”原则,选择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的人和事进行深入访谈。并通过非参与观察或半参与观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具体研究。

实地研究中需要谨慎处理的关系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一方面需要介入社区之中,如果不能介入,就没办法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完整体验和对微小细节的感知,但同时,如果过分介入,研究者的客观性原则有可能会被破坏。要充分考虑主体间性对研究的影响,所以研究者应该是一种客观地介入。

(2)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也叫“填表法”或称“书面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书面的标准化表格形式,以当面作答、邮寄或者追踪访谈等形式,了解当事人的看法和意见,是一种间接搜集材料的调查手段。问卷调查是一种结构化的研究方法。通常设计一份问卷会包含模型变量、辅助变量及人口统计学的特征。由于这些都可以收集量化的数据,因此问卷设计通常是定量分析的一种重要数据分析方法。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信息技术让笔者与调研对象保持着最近的距离,同时给问卷调查和统计提供了许多便利。

访谈法常和问卷调查法配合使用。访谈员通过和受访人面对面交谈来收集数据,通常应用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研究。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可以采用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等不同形式。访谈法能够简单而迅速地收集大量调研信息、资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与问卷调查法相比,访谈法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由于问卷调查法需要自己填写,对受访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当调查对象是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的时候,问卷调查就不太适合,而访谈法就比较适合了。访谈的过程就相当于一个“解释”的环节。访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访谈法收集到的资料的标准性相对于问卷法就显得不足,访谈完的资料需要有人记录、整理、标准化,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为“加工”的过程,其客观性就存在不足。所以在实际的社会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会根据客观情况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从2012年课题立项到2016年四年的时间内,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多次进入该村,发放结构化问卷200份,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一共完成个人访谈约20人次,家庭户访谈约10户,三次座谈会共有30余名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参加,多次回访,了解该村发展情况。这些数据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质性资料。

(3)建立村落实验基地。这是一种社会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实验研究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验法往往是指实验室实验。但实验室实验是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引入、控制或操纵某些条件、某个因素或变量,观察另一个变量所发生的变化,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比,来分析现象之间、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室实验本身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无法取代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中。但是,实验室实验中也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制约了实验室实验的发展,当研究对象是社会规律和人时,实验室内发生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在正常发展的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未必就会发生,同时,多次重复的实验,无法保证下一次的实验结论与上一次是完全相同的,可信度和复制研究能力较差。通过实验研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较为微观的研究背景下,实验室研究的使用可以更加运用自如,在较为宏观的研究背景下,实验室研究应用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所以另外一种实验,实地实验或者说自然实验就应运而生了。实地实验一般是在实际场所中进行,如教室、操场或者其他自然情境中,不需要对实验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只需要观察一种外在的刺激对于某种情境的影响。对于本研究来说,虽然我们不可能采用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方法,但其中一些可贵的经验仍然可以汲取,即社会学研究者要“接地气”。具体研究方法是人类学的非参与观察或半参与观察方法,采用“自然实验”方法。即主要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村落秩序。实验基地的研究必须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开展工作,遵守科学研究必要的伦理道德。本研究将安村作为一个自然实验点,通过介入式的观察者身份来研究新型城镇化这种巨大的外力是如何改变村庄,以及村庄是如何应对这种外部性力量。

(4)文献资料法。整个调研过程,我们都注重分类搜集大量文献资料:一是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二是地方志、族谱、地方文学作品等,这些资料为研究安村及其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三是成文的村规民约和村庄自治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如户籍资料、会议记录、调解记录、工作通告、工作总结、统计报表、制度章程、各类档案资料等,安村的干部对笔者毫无保留地开放他们的档案室,极大地方便了调研工作的进行;四是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的文件、统计资料、计划、报表、地方法规等,这些文献对于了解村治过程中的国家进入也十分重要;五是干部和村民的私人记录、民间契约文书、碑文、捐献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