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运六气学说的主要学术思想
五运六气学说的主要学术思想,可以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基于五运六气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建立起来的气候—物候—病候相关的天、地、人结构体系。将人体置于整个宇宙空间的整体论角度考察人体生命现象和健康、疾病,充分体现出天人相应的“脏气法时”学术思想;第二,通过“天人一气”“天人同构”“天人相应”,建立起来的天、地、人气化理论。如果摒弃天干地支推演,气化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五运六气学说着重研究的是天地之象的变化与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不以单纯的运气推演。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者象也,道者规律也。古人以“候”(象)为出发点,向我们展示了天地变化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之道。故五运六气学说以数形成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为架构,系统阐述天、地、人气化关系与规律。
(一)气候—物候—病候相关的天、地、人结构体系
天地变化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一气”“天人同构”“天人相应”,而人体“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在于“脏气法时”,只有从“脏气法时”的角度去认识中医学构建的人体脏腑经络系统,才能正确认识、理解五运六气学说向我们展示的学术思想,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正确制定治疗法则,确定处方和药物,并不是天干地支推演是机械的,而是目前我们在对中医学脏象学说进行理解时抛弃了“脏气法时”,把脏腑只理解为实体的脏腑,失去了“天人相应”的基础,实体的脏腑如何与天相应?正如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五行之研究》所云,“古人虽愚,必不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而荣。”“内经认定人类生老病死皆受四时寒暑之支配,故以四时为全书之总骨干。四时有风寒暑湿之变化,则立六气说以属之于天,四时有生长收藏之变化,则予五行之说以属之于地。五行、六气所以说明四时也。”“古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只有正确理解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把握“脏气法时”的核心思想,才能真正理解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的精髓。
《黄帝内经》“七篇大论”研究“五运”和“六气”两大系统的变化及相互影响带来的气候、物候、病候的变化,从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整体角度考虑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运气有太过不及、胜复、郁发等具体变化,气候、物候、病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天地之大纪,人神与之通应也。因此,五运六气学说完美构建了自然界气候、物候、病候一体化的系统结构模型。
(二)天、地、人气化理论
五运六气学说在气候、物候、病候一体化的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气化论”学术思想。“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素问·天元纪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意指天地相交,万物化醇,人居天地之间,必受天地气化的影响,这是气化论学术思想的根本(《素问·六微旨大论》),“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素问·六微旨大论》),“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充分说明自然界之气化,并不是无序、无制的,其本身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机制,这就是生命机体“亢害承制,制则生化”。失去了这种机制,机体就会紊乱,疾病就会发生。《素问·五运行大论》认为,“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从其气则和,逆其气则病”,并进一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素问·至真要大论》),向我们展示了“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和“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