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逾30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过了20年,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使得国内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国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我国GDP总量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巨大增长,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国内居民的福祉也得到了巨大提高吗?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大幅度提高,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关乎国民切身基本权益的公共需求越来越多。然而,我国长久以来“重工业、轻农业”“先城市、后农村”等一系列制度造成的历史痼疾,使城乡之间直到现在依然存在全方位的差距,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且分配不均,享受公共服务的量与质的水平都存在巨大差距,城乡贫富差距形势越来越严峻等。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同时也可以认为前期社会转型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将会打折扣,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不能保障全体城乡居民平等地共享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可以通过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新的改革命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政府从战略层面上勾勒了一幅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提高城乡居民福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宏伟蓝图。
可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当前来看,诸多学者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及我国的非均等现状、原因和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为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决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例如,当前我国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基于调整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改革都充分考虑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素。可以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是笔者的学生和立道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而成,其研究的内容也属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重点研究领域。该书紧扣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四个公共服务领域,在较为深入地对保障改进公共服务措施实施的政策通道(财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探讨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四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现状、成因、均等化改进路径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得出的一些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颇有意义,例如,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可能进一步导致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单纯地提高人均社保经费支出并不能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差距,而会进一步提高已享受诸多社会保障项目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从而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等。这些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总之,和立道博士作为踏入财政学界的青年学者,攻读博士期间的刻苦努力使我印象深刻,通过广泛的学术成果涉猎,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体现了较强的学术能力。财政学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望财政学界的同人在财政学科建设和财政领域人才培养处于良好契机的时代,给予像和立道博士这样的青年财政学者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一起把财政学做大做强。同时也衷心祝愿我的学生教好书,勤于思考,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更好的成绩。
马海涛
2012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