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报告:和静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牧民健康状况、医疗条件及其生活方式

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而这一点也在巴音布鲁克牧区很成问题。牧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环境比较落后,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牧区牧民的健康状况、医疗条件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怎样?

(一) 牧民的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牧民的健康状况,笔者对牧民所作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问题是:“您对您的健康状况如何评价?”对此,牧民最多的回答集中在“很好”,占61%;其次的回答为“好”,占27%;其他依次为“一般”和“差”,分别占9.5%和2.3%。由此可见,牧民对自身健康的感觉良好。在问及“您在每几年中做一次体检?”时,回答比例最高的首推“一年一次”,占42%,其余还包括“感觉不对劲就做”(占31%),“五六年一次”(占21%),“有体征就做”(占6%)。由此可见,在牧民中认为定期体检、及时求医、早期发现、明确诊断,不少疾病都可以有效治疗甚至可以治愈的意识也不在少数。但令人惊讶的是牧民们是如何做到一年一次的体检的呢?笔者就此问题向填卷者质疑,经过一番详细的了解后,发现许多牧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如患有包虫病和肺结核者大有人在,他们不得不去做一年一次的体检。所以,牧民在问卷中回答的是隐瞒的情况,并不是真实情况。他们的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得严重得多,结核病传染性强,当排菌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其喷出的带有结核菌的飞沫都会造成对他人的感染,而这里的牧民居住简陋且拥挤,又缺乏卫生常识,这些使他们成为传染病最易爆发的一个群体。据有关部门的反映,巴音布鲁克区牧民的人均寿命只有58岁,由于巴音布鲁克区恶劣的气候条件,牧民的患病概率相对较高,加之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差,该地区成为关节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结核、乙肝、包虫病、胆结石等疾病多发区。多年来,结核病一直是巴音布鲁克区的一种重要的危害牧民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所以,这一地区牧民的健康状况还是令人担忧的,其医药费(虽然对结核病进行免费治疗)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虽然他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牧民来说,其支付需要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也成问题。牧民一旦生病,往往要变卖一些家当——牛和羊来治病或能拖就拖,往往到病情严重时才去就医。因此,多数牧民得了病没钱就医的问题对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牧区小康的建设已是一个很大的牵制,严重制约着牧民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成为牧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 医疗条件差

牧区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着牧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爱国卫生等工作,是直接为广大牧民提供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可是巴音布鲁克区内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远不能和农区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相比,其医疗条件太差。这里的牧民无法像城镇居民和农民一样非常便利地就近得到就医,其所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和农区农民。特别是目前,牧区缺医少药、设备落后的状况非常严峻。据牧民说,在整个巴音布鲁克区内村一级的卫生室已经名存实亡,而乡一级的卫生院一般有2名医生、3名护士和1名管理员或收费员,5个床位,笔者所调查的巴音郭楞乡的卫生院也是这种规模,主要功能是发挥治疗感冒、打针等简单的处理作用,药价也因增加15%的运费而比农区贵,其医疗设备和农区卫生院二三十万元的医疗设备没法比,仅值1万~2万元: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心电图仪、消毒锅等一般的设备,而B超、医用电冰箱以及一般检验设备等都未配齐,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院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多半医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也没有哪个卫生院有病历及诊断记录,只是简单的登记而已。这种状况导致一些稍有保健意识的牧民一旦患要紧点的病就要往巴音布鲁克区公所所在地的医院(骑马近则半天的路程,远则一天的路程;巴音布鲁克区公所是县在牧区的派出机构,其所属医院的规模和医疗设备条件仅接近于农区乡卫生院)跑,或不得不远赴数百千米外的县城求医。加之牧民的居住分散且游牧于偏远山区,因而牧民对牧区卫生院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很低,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牧民无法出山看病;春季来临,牧民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进山放牧,无暇看病。据说有些牧民趁下山之际买回一些药品、酒精和注射器,自己配药、输液,从而使乡卫生院成了空架子。笔者在巴音郭楞乡的调查中问及“您在牧区看病方便吗?”时,回答比例最高的首推“交通不方便”(占51%),其次的回答为“牧点离牧区卫生院很远”(占34%),而“看病不在远”(占13%)。由此可见,造成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除医疗机构自身因素以外,也有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原因。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被问及“您对牧区医疗条件、服务质量满意吗?”时,作出肯定回答的倒占了39.9%,而作出否定回答者只占了22.7%,有37%的牧民认为是“一般”。当问及“您觉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牧区还严重吗?”时选“一般”的牧民占42%,选“严重”的占41%,选“不严重”和“很严重”的分别占9.9%、7.6%。这就是说,牧区目前的医疗条件是被大多数牧民接受的,这就很令人深思了。为什么会如此?问题的核心是牧民太“宽怀大度”——观念陈旧、思想落后、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对于当前牧区的医疗条件他们也没有自己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对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认识也模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牧民的无诉求能力决定了他们牧区的医疗条件。当然,政府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因为牧民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因而他们的合法权益往往被忽视。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存在的问题

2003年11月根据巴州人民政府指示精神,和静县人民政府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即兵团保险公司,现在称作中华联合财产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三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巴音布鲁克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协议书,从而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将商业保险引入巴音布鲁克牧区合作医疗工作中,实行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及住院医疗保险试点。政府作为投保人代表牧民投保。保险基金由州财政给每一名牧民投入60元,牧民个人年均交60元,共计120元,实施巴音布鲁克区级统筹和家庭个人账户相结合方式。其运作模式是:所缴纳的合作医疗保险费中,按人均95元建立合作医疗住院统筹基金,按人均25元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家庭个人账户基金,合作医疗住院统筹基金与家庭个人账户基金单独核算,分账管理,住院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家庭个人账户基金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以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社保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在本县定点医院就医实行直接结算。住院费用补助的起付线是:乡卫生院100元,县级医院200元,地市级医院300元。医疗费用的补助比例是按医院级别和所花费用的多少来规定报销的比例,即乡卫生院有75%、80%、85%,县级医院有71%、75%、80%,地市级医院有65%、70%、75%等不同的比例。这一保险业务在巴音布鲁克区开展以来,过去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改进,牧民小病不出牧区,大病转院治疗,参保牧民看病时不用付现金,持卡就能去定点医院看病。出院时只需交纳按补偿比例应当自付部分,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与定点医院直接结算,减少了牧民看病时的直接付费金额,解决了牧民为看病筹措现金难的问题,这样牧民有了医疗保障,他们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切实得到了实惠。据了解,截至2006年10月底,牧区合作医疗工作已覆盖巴音布鲁克区4个乡、3个国营牧场和1个扶贫开发农场的11985人,农牧民参合率达84%。通过对巴音郭楞乡调查显示,该乡2006年参合人数为1524人,占全乡人口的83%之多,平均住院率为9%,即165人次,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牧区的实施获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对该乡的问卷调查也表明,有86%的牧民认为农牧区合作医疗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实惠,只有14%的牧民认为“实惠”并不明显或一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牧民群众对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实效持充分的肯定态度。

2006年12月,和静县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签订的为期三年的巴音布鲁克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协议书已到期。据悉,自治区将和静县列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所以,牧区的合作医疗工作将从2007年1月起被移交和静县人民政府卫生局管理。据了解,卫生局设立了县、乡两级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设县、乡两级医疗管理办公室。由中央政府每年给每人补贴20元,自治区补贴10元,州财政补贴10元,县是根据本县的财政状况补贴不低于10元,而和静县的县长表示每人补贴20元。这样,由中央到地方四级共补了每人60元,牧民个人交30元,合计90元。报销的比例是参照全疆的三个统一目录的规定作了调整:乡卫生院70%,县医院55%,县以上医院40%。可以看出,与前者的报销比例相比,后者的比例有所降低,但牧民所缴的参合费也减了不少,这一点也比较切合牧民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说,前者采用递增规则,即随费用的增加,高段费用的补助比例依次递增,递增规则对防止受益人因病返贫的作用更大;后者采用递减规则,即随费用的增加,高段费用的补助比例依次递减,递减规则有利于控费,扩大受益面。所以两者的立足点不同,其采用的方案也各异,而采用何种方案,应根据当地具体的经济水平和疾病状况来确定。

总而言之,无论是前期的商业保险所开展的牧区合作医疗,还是政府接管后的牧区合作医疗,都在起着缓解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用。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在牧区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它在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缩小城乡的社会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牧区搞起来了,牧民也乐于接受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牧民的交通问题依然堪忧

由于牧区地处偏远的山区高寒地带,这里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只有马。牧民全家游牧于荒野,离县城、巴音布鲁克区公所所在地医院及乡卫生院遥远,为了畜群,牧民“挺进”深山放牧,这样使本来就“路遥知马力”的路程拉得更长更艰辛,使牧民自己看病的概率变得微乎其微。特别是冬季大雪封山,牧民更是无法出山看病,使得“后方医院”只得忍着寂寞守“空房”。而春季是接羔的季节,牧民的工作最忙最累,无暇看病。这些因素造成牧民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很低,客观上也造成了商业保险公司年年有“赢利”的局面。笔者所作的问卷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当问及“假如您生病将会采取何种措施?”时,竟有大量牧民称“观察几天再说”(占46%),这真是万般无奈之举。其次的回答为“及时到医院治疗”(占41%),“找蒙医看病”(占9.1%),“能熬则熬”(占5.3%),“找喇嘛念经”(占0.4%)。由于交通不便,牧民生病后往往小病忍着能拖就拖,等到病情严重时才来就医的状况在牧区极为普遍,但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政府和卫生机构的应有重视。要让牧民真正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那就得首先确保牧民交通上的便利,或让牧民能够在牧点就近看病,有医有药。

2.牧区医疗机构条件有待改善

牧区医疗基础条件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牧民的就医需求,他们看病享受到“距离近,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困难重重。据牧民们反映,巴音布鲁克区最基层的村卫生室,因多年来无法保证村医的工资待遇而未能正常运转。而牧区乡卫生院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很低,因为其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医疗服务水平低,牧民们不愿去就诊或导致牧民舍近求远到真正意义上的乡卫生院(即巴音布鲁克区医院)或县级医疗机构就医。许多乡卫生院在运转中遇到的资金不足、没有钱更新设备和进行医务人员的培训、卫生院及其职工的冬炭费(即采暖费)等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说明了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重视。所以,要让牧民真正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就得加强牧区乡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的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配备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改善医疗硬件,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牧区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现象,为牧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减少牧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强化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确保牧民能够就近看病,增大牧民的受益面。

3.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服务宣传有待加强

由于巴音布鲁克区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牧民的患病概率相对较高,而结核病等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牧民又缺乏疾病防范意识和必要的卫生保健常识,加之其居住拥挤,牧民成了传染病最易爆发的一个群体。所以,加强预防疾病的宣传,提高牧民的自我健康保障意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政府要在切实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包括采取进村入户等多种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做到人人明白,家喻户晓,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引导牧民树立“早预防、早防治”的科学、卫生、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是进行医疗保健服务宣传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巡回医疗,在发展牧区巡回医疗的同时,也要抓好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提前治疗。

(四) 牧民的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居住条件与人们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文化水平的高低、卫生习惯的好坏、生活方式的合理与否,同样与人们的健康和寿命息息相关。文献报道,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个人因素), 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由此可见,在这几个因素中,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牧民的游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落后、文化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当然,牧民的生活方式还不只这些方面,这里笔者只是举例而言,但仅就这几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与其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的生活方式的现状怎样?现状除了生活习惯落后、文化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习惯

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的饮食,是以肉食为主的单一结构,仍然依赖于牛羊肉,属高脂肪饮食区,从营养科学来说,它富有营养且有助于生活在高寒山区的人们抵御寒冷。面粉、大米等谷物和食用油的消费比重仅次于肉食。牧民也食用蔬菜,而只是在夏季,且依赖从农区调入,冬季蔬菜放不住。所以牧民食用蔬菜的比重很小,饮食单调。这一点,也可以从表1-4中牧民家庭的全年食品支出的构成看出。

表1-4 牧民家庭的全年饮食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和静县统计局巴音布鲁克牧区住户调查年报表资料计算。

由表1-4可见,牧民的饮食中肉类的比重竟占了58.6%,牧民的这种肉食比重,几乎跟农民的食物中蔬菜所占的比例差不多。这也许说明了牧区牧民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农区农民的原因,而且这里的牧民人均寿命只有58岁。基于这一点,笔者在巴音郭楞乡的牧民中也作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牧民的寿命”时,有超过一半(67%)的牧民认为是由于“高寒天气”的影响,而认为是“不良饮食”影响的仅占11%,其余依次为“有病不及时就医”(38%)、“酗酒”(9.1%)、“不清楚”(2.7%)等。笔者也赞同多数牧民所谓的“高寒天气影响寿命”的说法,依据为以下两点:一是当地高寒恶劣的气候;二是当地人的看法,认为这里除了生长寿命较短的草本植物外,不长寿命较长的木本植物。当然到底是否有这些因素,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研究和发现。但综合各种因素看,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巴音布鲁克区牧民寿命短的主因。因为目前巴音布鲁克区的牧民的饮食结构与其先前有所不同,而先前牧民的饮食结构有其合理的一面,笔者在这方面也曾发表过文章。其道理很简单:先前牧民在冬、春以肉食为主奶食为辅,而夏、秋时节以畜乳和乳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具有特殊的意义。奶食可以起到滋补和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酸马奶是牧民消夏之上等饮料,解渴、解饿,且有良好的健胃作用。它不仅能作为药物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还可以激活人体固有的自然治愈力。据医学书籍,相当于人体身长6倍的胃肠消化道,迂回曲折盘旋在狭小的腹腔里,肠壁生有绒毛帮助消化,天长日久肠壁会自然增厚,在这些肠道褶皱处,绒毛间会积存一些未被排出体外的渣滓污物。这些废物滞留肠内,在体温下就要腐败变质,分泌出毒素,进入血液、带到全身,侵袭器官,形成各种疾病。先前牧民夏、秋时节以畜乳为主的饮食习惯,客观上恰好促使肠道中冬春以来积存的渣滓废物和多余脂肪的排出,使之不再危害人体健康,从而靠人体的自愈力驱除疾病,恢复健康。尤其酸马奶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而且乳酸、脂肪酸、蛋白酶的成分居多,故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等有一定的意义。而如今牧民的饮食中畜乳和乳制品极少,甚至牧民放牧畜群却喝不上奶茶,其中畜群结构(羊多奶牛少,马更少)是一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新一代牧民不愿意起早贪黑地挤奶做乳制品。所以,新一代牧民的单一饮食不可避免地会吃出健康问题。新近的医学研究(不是以巴音布鲁克牧区为对象的,而是北疆的某个牧区)再一次证明得心血管、高血脂的原因与饮食有关。所以,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所能选择的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结构。

2.诸因素与人口问题

巴音布鲁克区牧民的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差。按照现代健康卫生标准衡量,牧民一家人在糟糕的、面积只有9~10平方米且四季迁移的蒙古包内拥挤地居住在一起,而且他们在一个更糟糕的严寒多风的高原气候的环境下生存,当高寒恶劣的气候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在牧区常引起牧民致病的还有布鲁氏杆菌病和包虫病,虽然流行于牧区的这些病目前已得到控制,但无法彻底消灭它们,其传染途径为消化道和牧民接产、饲养和屠宰病畜时,细菌经人的皮肤、黏膜感染,对牧民的健康危害极大。过多的外部影响的作用、生活水平的偏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所有这一切都是促成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寿命短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也直接决定了该区过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笔者在巴音郭楞乡经过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参见表1-5。

表1-5 巴音郭楞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巴音布鲁克区公所提供的数据计算。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对比关系,直接决定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农区相比,巴音布鲁克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令人担忧的最低状态。2005年,甚至处于缩减的状态,即增长率为负值,情况可谓极度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人均寿命是衡量一个地区公民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数,而巴音布鲁克区牧民目前的人均寿命不超过58岁,处于全国最低水平。面对以上诸因素的困境,牧民健康生活的出路或者其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牧民需要新的生活方式,而新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向传统的生活方式挑战。因为,若没有一个好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也不能改变牧民目前的状况。

3.饮酒的情况

蒙古族无论在婚丧嫁娶,还是送礼待客、祭祖祀天等场合,早已把酒作为必备品,酒也成了其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个内容。但任何事过犹不及,以酒助兴,以歌伴酒,尽情地唱,尽兴地饮,好不欢乐,好不痛快的风气曾在巴音布鲁克牧区风行一时,当然这一风气的形成与牧区单调乏味的生活和这一地区寒冷的气候是息息相关的。笔者在调研中,专门走访了牧区的几名干部,他们都称“那种过量饮酒的状况已不复存在”。随后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喜欢喝酒的占19%,根本不喝或滴酒不沾的占11%,被迫喝的占1.1%,亲朋好友相聚时喝的占17%,喝酒有节制的占16%,其次的回答为“很少喝”“节假日喝”“酗酒”等。也就是说,有30%的人不喜欢喝酒或滴酒不沾,33%的人喝酒有节制或为了应酬,其余的人是“很少喝”或“节假日喝”,而酗酒的是2.7%。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牧民对饮酒有加以控制的意识,这与笔者访谈中得到的结论相互印证,基本一致。但无法了解究竟是健康原因还是健康意识或者是经济因素在决定控制自己饮酒行为的过程中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不过我们从牧民对以下问题的认同可见一斑:当问到“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首先从健康的生活方式抓起。请问您同意还是不同意这种说法?”时,完全同意的占44%,同意的占55%,不同意的占0.8%。也就是说,有99%的牧民对上述提问的观点表示认同,可以看出,牧民在决定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的过程中健康意识肯定起着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