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动态
在本书前期的资料收集过程中,笔者分别使用“扶贫开发政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研究”“扶贫开发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对策研究”“反贫困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研究”等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馆藏信息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公共网络资源中进行检索,收集了大量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学、经济学(少数民族经济)、公共管理以及人文地理等多个学科。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础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指导和依据,是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原则。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研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者们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以及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的各项民族政策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论著主要有金炳镐教授的《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全景式地论述了民族实体、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纲领、民族政策六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为民族工作者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参考。此外还有金炳镐教授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该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并概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各项民族政策。
关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论著种类丰富。以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历程为研究视角的主要有:金炳镐、王铁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该书是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及其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何龙群的《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该书较为详尽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形成基础、根本依据、主要内容、制定程序、实施途径、基本特点、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以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过程为研究视角的主要有杨昌儒所著的《民族政策学》,沈桂萍、石亚洲所著的《民族政策科学导论》
等。
二 关于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是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总体框架下的特殊政策。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必须置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总体框架和背景之中。当前对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学者们对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制定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际成效、存在问题、经验教训以及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以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发展历程为研究视角的著作有:张磊的《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王国良主编的《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
、高鸿宾的《跨世纪的扶贫开发工作》
等。
以国家扶贫开发政策阶段性成果为研究视角的著作有:汪三贵编著的《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政策》、刘坚主编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
、范小建主编的《扶贫开发形势和政策》
等。
三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具规模。学者们主要是以西南、西北等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或者以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为视角,或者以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为视角,分析了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特殊性、致贫原因,总结了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而提出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新思路、新对策、新机制以及对策建议。
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经验和成效为研究视角的有:庄天慧著的《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和反贫困调查与评估》,该书采用历史与现实、微观与宏观、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调查了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现状,分析了其致贫因素与贫困现状的特殊性,全面总结了近十年来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扶贫措施和经验;刘维忠的《新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对策;
此外,李忠斌、陈全功的《特殊扶贫开发政策助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30年改革回顾》
,李俊杰、李海鹏的《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回顾与展望》
等学术论文,也总结了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及扶贫政策的调整过程,并分析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现状与趋势。
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为研究视角的有:张海洋的《扶贫发展要体现少数民族视角》认为,在设计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时要重视少数民族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抱有“去民族化”的发展观;别振宇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思考》认为,解决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低、经济落后、贫困程度深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和创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庆涛的《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对策》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特征,认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面临个人能力、就业增收、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四大突出问题;
史艳芳的《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新情况,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四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路径选择的研究
国内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路径选择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根据其研究视角,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关于扶贫开发中健全制度保障的研究
制度保障是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乃至生态优化的必要条件。在如何以制度作为保障,助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事业方面,学者们主要从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保障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以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的社会保障为研究视角的成果主要有谢冰主编的《贫困与保障:贫困视角下的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该书将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置于反贫困背景下,梳理了1978~2008年这30年间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演进历程,并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例,解析了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条件,进而对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出了评估和建议。另外,戴卫东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研究及其评价》
、胡阳全的《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贫困问题的思考》
等论文,也深入论证了社会保障对于缓解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
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的法律保障为研究视角的成果主要有:黄颂文、宋才发主编的《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其法律保障研究》,该书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正确而充分地运用法律手段,才能确保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具备稳定性和持续性;柴阳的《立法机制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扶贫开发博弈关系中的构建》解析了立法机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扶贫开发博弈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立法机制的对策性建议。
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的人权保障为研究视角的成果主要有:韩彦东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研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口较少民族的扶贫开发政策建议;王平的文章《消除贫困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指出了扶贫开发是人类社会实现平等发展权的重要途径,而关注和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
此外,焦若水的《民族妇女贫困:制度与文化的双重解释》
、刘春湘的《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与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与优势》
、马东平的《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妇女贫困问题研究》
等论文,以多维的视角关注了少数民族妇女的贫困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少数民族妇女通常是贫困群体中的最贫困者,而要实现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于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研究
从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视角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焦点在于如何创新现有的扶贫机制和模式,使少数民族地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更好地处理“输血”、“换血”和“造血”之间的关系,更加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各方面的自身发展能力与后劲。
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为研究视角的主要成果有:潘泽江编著的《中国特困民族地区农户脆弱性问题研究》,该书以特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的经济脆弱性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的分析框架,为特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宋才发的《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机制研究》
和张光雄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讨》
两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如何促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来创新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机制的问题;郭佩霞的《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
和匡远配的《新时期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两篇文章则主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瞄准度和效率的问题,并提出应在贫困标准、贫困人群识别方面建立指标与识别机制。
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为研究视角的主要成果有:赵昌文的《贫困地区可持续扶贫开发战略模式及管理系统研究》,该书精辟地论证了贫困地区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如何制定科学的扶贫决策与规划,如何有效地使用扶贫资金,以及如何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等一系列扶贫工作中的宏观和微观问题;高飞的《少数民族地区连片开发扶贫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运用帕森斯AGIL功能分析模型,总结了少数民族地区“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成就,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连片扶贫开发应更加注重当地的特殊性和地方性知识;
周丽莎的《基于阿玛蒂亚·森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模式研究》认为,在制定衡量贫困的指标体系时应加强对教育因素的重视,因为只有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其“实质自由”,才能缓解能力贫困,最终达到完全摆脱贫困;
王弘的《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认为,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具有强大的联动效益,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模式;
杨小柳的《参与式扶贫的中国实践和学术反思》以“赋权”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参与式扶贫问题,提出应从“内源发展”、“参与并反思”和“关注地方性知识”三个方面推进参与式扶贫模式;
涂裕春的《民族地区实施国际扶贫融资的途径及问题》提出,争取国际扶贫融资是助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处理好国际援助资金的利用问题,这是有助于寻找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国际扶贫融资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人力资源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以文化、知识、教育匮乏为代表的人力资本贫困,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关键因素。目前,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提升为对象展开研究而取得的成果也是相当丰富的,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两方面进行研究。民族文化方面,学者们一直认为应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围绕如何保护、传承、创新和开发民族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民族教育方面,主要是围绕教育公平、师资队伍、基础教育、资金投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民族文化关系为研究视角的成果主要有:王建民的《扶贫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该论文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中,首先应建立起少数民族在扶贫开发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利用其文化资源,才能有效应对扶贫中的挑战;刘丽君的《扶贫开发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认为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的重大问题;
张欣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中的政府作为》则探讨了政府如何在扶贫开发中更有效地承担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及创新三个方面责任的问题。
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教育发展之间关系为研究视角的主要成果有:欧文福的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该论文认为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将教育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打好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并以“三教统筹”全面推进该地区的教育事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孙华的《关于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的梯度思考》主要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中如何拓宽资金来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协调机制的建构问题;
周毅的《民族教育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和张艾力的《论民族地区扶贫方略中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
两篇文章则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确保教育公平的刚性保障机制和跟踪评估机制;周学桃的《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与教师队伍建设》,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为研究对象,强调了教师队伍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四)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只有与当地的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才能更有效率、更有可持续性地脱贫致富,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尚明瑞的《扶贫开发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问题研究》,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应构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联动机制,以最终达到两者之间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丁一的《运用“参与式”方法破解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难题》提出,应运用“参与式”的新方法解决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难题;
张灵静的《关于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思考》则提出,应采取建设生态工程、修复生态系统和打造生态旅游等措施,以综合解决云南省的贫困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五 关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研究
长期以来,云南省,尤其是其省内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多年来,学者们对云南省的扶贫开发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专题研究。主要是对扶贫理论与实践、扶贫对策、减贫战略、小城镇建设等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证性专题研究,尤其是在德昂族、莽人、克木人等人口较少群体的减贫、脱贫对策方面,进行微观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以云南省或该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袁德政的《云南多民族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研究》,该书以云南省16个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扶贫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探索与总结;许树华主编的《云南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在经济学的视域下,从县域经济的角度对云南省的农村贫困问题和扶贫开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葛珺沂主编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切入点,利用发展模型对云南省红河州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为该地区的扶贫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
刘学主编的《中国西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认为,连片特困地区的城镇化对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怀玉的《边疆民族地区减贫战略研究》通过严密论证得出结论,云南省的减贫战略需进行理念、目标、方式、机制和标准等多方面的创新;
杨东萱撰写的《德昂族整体脱贫研究》
,陈津云撰写的《云南布朗族(莽人、克木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两本专著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脱贫问题提出了周密的对策性建议。
六 关于国外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的研究
世界范围内,导致少数民族贫困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多重性和复杂性,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毫无疑问,关于国外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对本课题有着很多可资借鉴之处。
最早对贫困问题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的是20世纪早期的英国经济学家罗恩特里(B. Seebohm Rowntree),其代表作是《贫困:城市生活研究》(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其后,反贫困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地区差距和社会公平等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反贫困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一阶段的重要著作列举如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经济增长与农业》
和《改造传统农业》
,认为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发展中国家只有掌握科学知识,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钥匙;瑞典学派创始人缪尔达尔的《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详尽考察了南亚国家的贫困问题,认为人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和饥荒》
与《衡量贫困的社会学》
两本著作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来防止饥荒发生或减轻饥荒危害的问题,他提出,应根据社会经济与文化条件差异性对不同社会群体产生的影响,来理解饥荒的产生与扩散。
总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问题,学术界已经开展了多视角、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是,目前专门针对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及其扶贫开发的研究与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欠缺,已有的研究基本上仅限于对滇西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基本情况的粗线条勾勒与探讨。笔者分别以精确方式和模糊方式,在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料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但未能找到关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专题研究成果,可见,这一专题研究有较大空间。如前所述,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可见,不论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在省级规划层面,滇西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都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对该地区的扶贫开发进行细致而深入的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