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惬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9.春节漫忆

快过年了,好多人已经为新年做准备了,而我一直忙碌地工作。白天忙,晚上就筋疲力尽,看见好多朋友南下享受假日,十分羡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放假呢!从很久以前就养成的迎接新年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家里所有的东西要彻底清洗,还要备上年货以及各种零食和水果,最重要的一项是回农村的婆婆家过春节。

经济发展很快,婆婆家也不是地道的农村了,但是过年的味道远比市里浓厚得多。每次去婆婆家,都十分珍惜住在那里的日子,虽然条件比较艰苦,没有暖气,购物也不是非常方便,但是具有农村的特色。婆婆家小院里的那片竹林,春节的时候尤其粗壮,散发着勃勃生机;还有窗前的倒挂金钟总是提前开放,一片夺目的黄色。街口站着晒太阳的老人,满脸写着淳朴,他们看见我都主动搭讪,充满了善意。

我还喜欢清晨起床前大街上的叫卖声,农村人起得很早,喜欢一大早出市,买鸡架子、油条、豆腐、馒头、猪肉等各类食品。我觉得那些东西不大卫生,并且味道也一般,如果在市里一定不会买的,而在农村的大街上,和那些老乡一起凑热闹买的东西觉得特别有味道,吃起来也特香。

村后面的桃树林,远看光秃秃的,可是树枝上桃花的蓓蕾正包裹得结实呢,让人很容易想到桃花烂漫的春天。小河里的水很浅却很清,可以看见秋天的时候落在里面的杨树叶,一片一片地铺在水底,只有小鱼儿是活跃的,偶有的一阵小风,使得水面荡起一丝丝的波纹,是那么微小。而夏天的时候,在远处是看不见这里的小河与小桥的,因为完全掩映在绿树之中了。

记得很久之前的一个春节,孩子还没有出生,我坐在桌前看书,翻开抽屉看见一摞本子,不经意地打开看了,却看了那么多我不曾知道的信息。那些本子都是先生中学到大学的作业、日记、家信什么的。最令我难忘的是一封给父亲的信,那时他上大二,他对父亲说,快放假了,要回家写东西,请父亲多准备点煤油,晚上也可以看书,如果草纸不贵就买些,回家练字。我一直难以想象那时他家是多么贫困,而那时他们村里的生活状况是一样的,后来听村里人告诉我,先生工作后的第一个月的工资都分给了村里那些交不起两元钱的农户。我于是明白了我们恋爱期间他常常叹气的原因,村里的自然条件很差,20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多少农村人有经商的意识和勇气。

第二个资料就是他写的一篇日记,说的是大学的时候,一篇文章发表并获奖了,得到的40元奖金被同学们一起享用了一顿晚餐。那时的40元还是蛮顶用的,可是他的心里很吃紧,因为没有人知道他常常是吃不饱的,因为家里境况不好,很少开口跟父母要钱。而那40元就那么一下子花掉了。

看到这两篇文字,我一下子了解了他很多深层的东西,很心疼。我们一般的年龄,不一般的成长经历,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能非常平静地做自己的事情的缘由了,远不是我那么浮躁和毛糙。

头几年,我每天给自己订的学习计划很苛刻,即使在春节那么忙碌的日子,我也得完成每天的计划。最难忘的是春节那天,人们都围坐在“憋气炉子”周围取暖、吃瓜子、聊天,而我得远一点坐着,旁若无人地背单词,那些背过好多次仍然记不下的单词,不舍得就这么聊天过去了。现在看来,当时以及后来的很多行为很有“苦行主义”的做法,因为当日的计划不能完成,即使玩也不痛快。由此想到,人是要给自己订计划的,否则老是原谅自己的惰性。

今天婆婆村里的一个人打电话告诉我,婆婆一下子买了三袋盐,很奇怪她要买那么多盐,她说做臭豆子咸菜,是捂得发黏的豆子和萝卜片等配料做的咸菜。因为前一段时间婆婆在我家的时候,我总喜欢买这样的咸菜吃,所以她要亲自做给我吃的。而且她还反复晒我用的被褥,她总是在周末的时候晒被子,期待我们回去住。她常常为我买好卫生纸、香皂、新毛巾之类的东西,其实我不用香皂,可是在她这个年龄的人的眼里,在她住的村庄里,这样的东西是不常用的,只有城里人才用,她却为我准备着。香皂,她一生都不用,却为我想得那样周到。

每次过春节,婆婆都怕时间过得很快,怕我们都走了,邻居的嫂子对我说,她曾劝婆婆要求我多住几天,婆婆告诉她:“我不能扯他们的后腿,我知道他们很忙。”我没有她这么老,孩子没有离开过我,也不知道期盼儿女的心情怎么样。可是她怕耽搁我们的事情,十分想我们留下,却从来不说,自己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离去后,慢慢咀嚼着思念的味道。

虽然我非常想留下多住几天,可是我仍然要工作,仍然还有自己的很多似重要而又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使得我一定要离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