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新世界 新游戏 新规则
有很多人说,2009年是个分水岭年,因为老的世界在2008年里消失了。
之所以会用到“消失”这个词,是因为2008年留给了我们这近几十年来最为惨痛的回忆。一场源自于“次贷”的金融危机,以歇斯底里的势态冲击了每一个人的神经。这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海啸,把“二战”以来人们辛苦建立起来的金融系统彻底冲飞了。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目瞪口呆地看着类似于雷曼兄弟、通用这样的很多百年老店挨个儿宣布破产。
而且时至今日,这场冲击仍在蔓延着。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或许值得大家重新对我们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或者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对经济的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核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一直都是在通过最佳生产方式来尽可能扩大消费。也就是说,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最大利益,这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核心,我们总是费尽心思去获取更多的回报。不可否认,这与我们人类最强有力的自利动机不谋而合,并因此而对生产方式、组织架构、社会体制的发展、改良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这种理解却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金融危机的出现是金融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金融泡沫则源于人们无穷无尽的欲望。我们希望,能在更短的时间里卖出更多的商品,以获取更大的利润,从而选择为此不择手段。泡沫就是这样随着过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病态地发展而堆积起来。
所以,我们必须质疑自身对经济学的这种理解。我们不妨看看这种理解背后所隐含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理解当中,生产方式以及效率是核心,目的就是最大利润。这种发展模式,毋庸置疑,是公司想要的。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原动力是攀比和竞争,它或多或少地来源于人性中的贪婪和嫉妒。而这种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转而放大了贪婪和嫉妒。贪婪和嫉妒,会摧毁我们的平静和幸福。哪怕当前的经济增速再快,也不会有长久的安宁,不会有持续的发展。
贪婪、嫉妒,这些人性中的负面,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为了短期内的更多利益,开始放松了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自然环境迅速恶化,社会信任迅速流失……要知道,公司在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一个角色。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有一集名为《进步之痛》,说的就是这一点:公司在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整个人类带来了持久的疼痛。历史上,传统手工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变时期,公司带来的确实是经济的超快速增长。商人们贪婪地想要更多,于是,大肆地发展和扩张,浪费的是大量的资源,压榨着众多的劳工。你说商业道德?谁知道呢?相对于巨大利益,它被忽视了。而这样的发展模式,导致的是劳资矛盾、贫富差距等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短期内,根本得不到解决,对之后持续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吧,想一想,“规模经济”真的完全、十分契合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吗?诚然,赚钱盈利是所有公司、企业的根本目的。可是,当所有公司都雄心勃勃,贪婪地计划着更快的发展速度、觊觎更多市场份额、幻想更高利润、“不惜一切”想要成为“巨头”时,便出现了大肆的规模扩张,放低的成本,粗糙的质量,我们还能信誓旦旦地说出,没问题么?规模经济这个概念没有错,错的大概是我们的用法罢了。
可以不夸张地说,这场金融危机代表着粗放式经济发展时代的结束,并且宣告着“微”时代的来临。
“微时代”的“微”到底是什么?
古老的《道德经》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微小的每一步累积起来,你就能走得足够远。你也一定听过:“积小胜为大胜。”这原是白崇禧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做的总结,说的是我国近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现在也被股民借用到,在不稳定的市场情况下不贪多,或者持长线,可以获取最大利益。
微、小,却是大的基石。
这便是“微”的意思。微,并不是不足道的,它背后的含义或许很丰富:细节、基石、稳健、具体、接地气,等等。
而如今这个时代,经历了粗放发展之后的这个时代,经历了金融危机那么深刻教训后的这个时代,的确也从很多方面贯彻着“微”的理念。
比如,语言上文化上向着“微”靠近。
不如就说个公司取名的事例吧。曾几何时,史玉柱把“巨人”一词推向了全国,“要做中国的蓝色巨人”这句宣传标语也红极一时。当然,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如今,“巨人”早已不知何处,巨人大厦依然烂尾在三十多层。不光是巨人,秦池、飞龙、亚细亚、太阳神,也都惨淡收场,黯然谢幕。
现在想来,“巨人”这个词,不正是代表着一种“大而泛”的观念吗?不正是那个时代我们对经济理解的核心吗?我们爱从数字里“亿”“万”这样的词开始用,目标设定不是“领头”就是“前茅”,口号喊出来不是这个第一,就是那个第一。
在这个时代,取代这些的,是一批新的大楼、新的企业。例如,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是一个樵夫智斗强盗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当初谁也没想过用“阿里巴巴”这个稍显土气的名字来做一家大集团的名字,马云却想了。引用经典小人物之名,具体而接地气,特别亲切。再看看公司的发展路线,的确犹如用上了阿里巴巴般的智慧。别的不说,看看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给社会发展、经济模式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它们为“微商户”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交易平台,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业务的里程碑。阿里巴巴瞄准的就是“微”商户——或许曾经许多大公司并看不上这些小商户,不认为他们会对公司的成长能作出多少贡献。但阿里巴巴却以小企业电子商务起家,成为全球领先的集团公司。你看,利用好“微”的力量,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如今,阿里巴巴又与银行合作,望解决微商户融资难的问题。我们期待,也相信着,着眼于“微”的阿里巴巴将会继续蓬勃发展。
从阿里巴巴身上,我们甚至可以去预测一下未来词语的变化趋势。新兴词汇中常说到的“白富美”和“高富帅”,虽然极具特点,但始终只是代表着一小撮人群。而“草根”这个词,虽然十分平凡,但是却一直在积蓄着迸发的力量。要知道,拥有最大能量的人群,永远不可能是一小群;汇聚成海的大众,才是能终结一切的上帝。所以,说“白富美”“高富帅”之类的词将在不久后彻底销声匿迹,这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草根时代已然开启!
你看,草根时代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脱颖而出的平台,并不一定会给先天环境更好的人更多机会。
当然,如果你想闪光,你就必须学会“具体而微”。
在学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明确“具体而微”。
舒马赫写过一本书,叫《小的是美好的》,探讨了教育、土地、技术与发展的关系,反思了过去西方粗放的发展模式对世界的负面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显然支持了“微”富有意义、该被重视、应该将“微”纳入对经济、管理、发展的理解。
这种理解是很具体的。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资源在不断减少,我们该学会“微利用”了;另一方面,大体的社会框架与布局早已完成,要想突破就必须有“微创新”。
在“微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企业要想走得更远,都应该有一种“微”的思想。这种微开源体现在很多方面。微增长代替粗放的增长方式;更细致的成本控制带来微利润的累积;微创新发展出全新的盈利模式;等等。
企业应该对生产、产品、服务有一种更好的理解:使人类通过最佳消费方式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这不是企业通过做大就能实现的。或许,微小的改变和创新,会给顾客全新的体验,最大的满足。例如,同样的产品,因不同的对象而具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微解释”。这种微解释十分契合个性化、差异化。微微的不同,会给予不同的顾客各自最想要的满足感。
总而言之,在这个新的世界当中,关于“微”的东西,是我们需要追逐的。而微管理,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了解这个世界的新规则。
这种新规则,正是我们想通过这本书来告诉大家的。
本书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联系方式:chenha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