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曲江生活访谈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归属

行走在唐诗之上

本文故事描述的杨先生,30余岁,在西安广电中心从事节目主持人工作,采访地点在曲江池遗址公园附近的一家咖啡厅,时间为2013年7月23日15点到17点之间。

他住联排别墅

2008年我住在曲江,工作在陕西省广播电台,大概在电台工作了12年。2010年的时候,有机会去了我向往的深圳,在那儿待了一年,因为那里房价过高,我就回来了,现在在西安市广播电视台工作。

有一个深圳的朋友想到西安来旅游,于是她就从深圳自驾到西安,一路游玩沿途各个城市。她要去兵马俑,那边不能开车,就把车停在电视台,免费停放了七天,临走时感谢了我一番。回去之后,一个朋友打电话跟我聊,说:“你给小阳(深圳电视台的一个DJ,是他们那儿的一个首席主播)刺激什么了?”我说:“我没刺激她啊!”他说:“小阳回来以后就跟我们说,你们知道小杨为什么不留在深圳要回老家?人家住的那个地方,那个居住环境,我都打听过了,就是西安的富人区。”其实,我们家是在翠竹园,对面是联排别墅,我出来的时候,正好跟另外一个朋友谈完事,从联排别墅那边拐了个弯,她就觉得我是从联排别墅出来的,就以为我住townhouse。联排别墅的环境那么好,要是她,她也不愿意在深圳待啊。深圳是发展了30年,遇上改革开放的这个机遇,但它现在也遇到了瓶颈,人口激增1400万。

根植在陕西

对于陕西这边的人来讲,最起码要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就是你到其他城市去,你可能会觉得,你讲的话,你的思想以及一些理念,没有人能够理解,所以当时我觉得还是要回到陕西。在西安这样的一片土壤之上,有一种归属感,就是我在群里,我真正很有安全感。因为人具有社会性,有时候我们会单独去一个城市,但是在这个城市中会失去安全感,原因在哪儿?因为缺乏对这个陌生城市的认同。在曲江这个环境中,我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什么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儿,曲江都开始堵车了,人还往这儿涌啊?就是因为认同,那么认同是什么?就是对周秦汉唐文化的喜欢与热爱。像贞观广场这种建筑,有种古香古色、恢弘的感觉,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有一种重拾十三朝古都的愿望。我个人认为,西安有种属于比较低调的奢华。

我觉得在体现本地文化的产品上,目前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演出、一些文化项目非常难做,应该怎么样去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的文化极具地方特点,如何拿得出去,如何像一些大城市那样,使文化产生利润,产生盈利增长点,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立足于本地,向外发展,才能壮大,才能有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很多人都在聊这个,但是现在都很困惑,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现在社会上比较质疑的是曲江模式,很多报纸、文章都在说。比如法门寺,它的运营并不成功,很多人都在研究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看一篇文章中有句话写得特别到位,“你可以在这儿买地,你可以在这儿去发展、去建设,但是你想让我花钱买这边的房子,让我住在这儿,没门儿!”法门寺那边确实就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但是曲江我觉得没问题,因为它属于西安。西安人有一个认同,“我是西安人”这种心理认同,就是群落的归属感,非常重要。

实际上很多市民在曲江的发展中是受益的。曲江辐射得比较远,包括北郊、东郊,那儿的居民都跑到南湖来遛弯儿。他们从曲江的发展中都得到了好处,也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包括很多人到西安来,就说:“咱吃个饭吧”,那就是到南郊,“到哪儿?”“就银泰城吧。”我们经常会在那儿吃饭,虽然是个很小的shopping mall注22,但是我觉得这个shopping mall的发展确实挺快。你看它从建成到现在,吃饭经常需要排队。

排队吃肉夹馍

我在曲江居住,觉得仍有一些便民方面的商业没有发展起来。比如早上要吃个早餐,就很郁闷,我得开着车到翠华路那边,这边基本上见不到几个早餐的摊点。哪怕有个比较集中的早市,让大家在那儿吃早餐也行。本来这是旅游区,旅游区应该没有这样的东西,但是住在这儿的居民,就很头疼,包括我们这儿买东西,买菜啊什么的都不方便。原来我在药王洞那边住的时候,就相对比较方便,想吃什么东西下了楼就可以,要个砂锅,要上几串烤肉,我能享受到那种更加草根的生活状态。

但是住在曲江你就得端着注23,每天吃饭你都得端着。包括我现在带孩子吃饭,中午我俩就商量,吃啥呢?儿子说:“爸爸我不知道吃啥,啥都没有。”我家门口有一家卖肉夹馍的,他家的东西如果拿到市里去卖,估计放半年都没人吃,因为味道确实不好。但是我们这儿没有别的!他家只要一开门,呵!院子里那大爷大妈,还有附近一些打工的,每天都得排着队等。我一看就郁闷,吃个肉夹馍还要排队,划得来吗?我就掉个头,到处找。后来,“还是回家吧,家里冰箱我记得还有一客牛排,煎了。”有时候我们就这样解决问题。我们家冰箱里总是放得很满,最后发现有些菜想起来吃的时候就得扔了。我觉得曲江在生活便利程度上相对差一些,可以增加一些规模较小的方便居民生活的便民店。

感觉有点凄楚

在文化氛围营造上,我比较喜欢深圳。深圳有一个书城,后面是一个广场,能看见很多卖艺的歌手,唱得非常好,旁边围一群人。深圳市政府批了这一片地,允许任何人在这儿卖艺,城管及其他管理部门不能干涉。你可以坐在旁边的凳子上,慢慢地听弹吉他,那种感觉特别好。这个广场也是深圳唯一可以允许街头卖艺的地方,非常有特色。西安现在建了一些很宏伟的标志性景物、景观,建得古色古香,人们从心理上容易找到认同感。但是这种人文方面的建设,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就是让大家走在街头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也不一定非得是陕西的,我觉得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现象,都可以。那边有一个百戏楼,有时候我去看他们彩排,天那么热,底下没几个人,说句实在话,有点凄楚的感觉。这个地方能不能不要把它弄成一个大戏,可以引入一些个人的,哪怕就是街头行为艺术,就一个人,然后在这一个地方形成一个焦点。很多人想要做一个大的(项目),其实你把它切开,洒在各个地方,可能也会有一些效果。但是每个城市文化现象不一样,西安很多的老百姓,过去土话叫“家娃”,时尚点儿说是宅男,他更愿意宅在家里,他的活动范围就是以他的居住区为圆心,向四周扩散,有人说3~5公里,我看最多3公里。这样的区域可以做一些建筑、做一些设计、做一些文化点缀之类的,提升区域的文化内涵。

更喜欢闹中取静的感觉

这儿唯一的好处就是房价挺好的。2003年我买房的时候两千多块钱,当时这儿啥都没有,好像也没有搞规划,都是野地。那时我算是亲朋中唯一在这儿买房的人,买它的原因是什么?离家近,离单位近。那会儿在省台那边上班(八里村),住在北郊药王洞,每天上班得穿一条中轴线,从南到北,开车得40分钟(不堵车的情况下),很难走,所以干脆就住这儿吧,也是误打误撞。很多人问我,你多少钱买的房,听到我这个价钱后,吃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

我家这边儿现在房价得一万了。我当时也没想到这儿能发展成这样,就想着上班离家近。这比我从城北过来方便太多了,当时这儿挺好的,一辆车都没有。

曲江现在确实发展起来了,发展得很快,不过对我们小区没有多大影响,我们小区仍然很清静的。我们那个小区是四个单位合盖的楼,没有被别的楼围起来,而且老头老太太居多,非常清静。所以我每次回家的时候,就有一种养老的感觉。但我有一个住在旁边另一个小区的朋友,他的感觉和我很不一样,说旁边的轻轨吵得很。可我觉得一点都不吵,我更喜欢家旁边有个轻轨,有点儿闹中取静的感觉,比纯粹的安静更有感觉。我们小区的大妈们早上六点多就在门口广场开始活动,我也觉得挺好的。

我住这儿,从居住环境来说是个很好的提升。我以前住在药王洞,是个很老的社区,下去玩的地方都没有,两栋楼之间有个走道,还要过车。小区旁边刚好有一个家属院,它们中间有个广场,就是四栋楼中间留了那么一块儿空地,要是按现在的面积就是门口这一块,用陕西话说就是屁大一点儿地方。小区保安还把那地方管得很严,小孩进的话,“你是哪儿的?你不是我们单位的,你不能在这儿玩!”我们家孩子就很郁闷,被人家给请了出来。其实孩子就想在院子里跟其他小朋友玩,骑个自行车什么的。现在搬到曲江之后,我家门口有一个很大的广场,比原来那几栋楼之间的空地大几十倍,这么大地方还不够他玩,满院子跑,跑出我们院子,跑去兰亭,一直都到了秦二世墓那边。都是十岁孩子,五六个人,骑着自行车,一路就飙车过去。有的家长担心治安问题,我倒觉得没什么担心,还可以。

我上班都是走路,有时候到单位之后还有其他事儿,要去三四个地方就开车,从我家走过来15分钟是标准速度。道路两旁绿化带种了好多花儿,风铃、蝴蝶、还有一些雏菊。我是比较喜欢雏菊的,秋天的时候特别好看,那时我走过来,得25分钟左右。春天的樱花,那花瓣儿“哗”地一下下来,我就拿着手机拍。走在路上还能看到很多遛狗的、跑步的,觉得生活很惬意。

原来我在城里就没法养狗,就两个车道,狗一会儿不见,就有可能被不认识的人家给红烧了。搁这边,满院子跑,跑丢了也不怕,我给狗做了一个GPS卫星定位,手机里有个软件,跑哪儿了,一看就知道,每天在找狗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乐趣。

以前那些楼都没有这么高的,那时候都12层,现在的楼越盖越高,规划的理念改变了。以前有个规定,不让盖超过小高层的楼,后来的容积率是越来越大。我们容积率都是一点几,现在是二。现在有些开发早的小区都被后开发的小区给包围了,就像南湖一样被围起来。但是我们小区还可以,不受影响。我们这边是雁南五路,那边就是三环,两头就掐住,我对居住环境还是相当满意的。

我们小区入住率大概90%。我不知道别的小区怎么样,我们小区物业费不高,160元左右,一个月一平方米一块钱。各种费用包括暖气费,平均下来得每个月两千块,一年基本上就是两万块,可以接受。至于邻居们,比较多样化,因为曲江现在发展起来了,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但是我跟他们交流机会少,平时特别忙,跟邻里基本上也不怎么玩。楼下老头老太比较多,他们有自发的那种娱乐,像我父母亲早上起来,就在那个树下,把摊儿一支,就开始搓麻将了,自娱自乐。晚上我们那儿一群大姐,跳这种或者那种舞锻炼一下,天天如此。

我们在这儿工作,环境确实挺好的。我们有些主持人,早上来了就绕着南湖跑一圈,锻炼身体。不过这儿停车倒是个大问题,原来路边这些车位,随便停的,也没多少车。现在去银泰城吃饭的时候,光等车位了。

哟,你这儿不错啊

曲江新区让我在很多外地朋友面前,挺有面子的。以前他们感觉西安这样的地方,在西北地区,还能咋样?现在傻了吧?周秦汉唐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还有更多你们没见过的东西。我就给他们讲周秦汉唐,可能我也就是懂得多一点儿,让他们感觉我能给他们讲出很多东西。包括那边下棋的老头儿,都能讲出很多道儿来,我是比较喜欢这种感觉。

那边有个吟诗墙,一圈圈的,里边有很多古诗词,刻在那个石板上,有种在文字之上行走的感觉。我就告诉他们,我们那儿地上写的都是诗,在诗上行走。以前他们没听懂,来了之后才理解,满地都是诗。这个是李白的,那个是白居易的,有的字都认不全。“燕雀安知鸿号之志”,那念“鹄”!这种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当然这里记录了西安这么多年的文化积淀,在他们眼中,这是一种既传统又很时尚的表达方式。这种感觉特别好,让居住在这儿的人有一种优越感,其实这种优越感就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他一看,“哟,你这儿不错啊!”要的就是这句话,你这儿不错,你过得不错,你生活环境不错,就OK了。我就这么把深圳的朋友给刺激着了,朋友常说:“难怪人家回去呢,人家那儿多好啊。”深圳那边有个特点,有很多人到深圳拼闯,因为原来生活得不好,拼闯了之后呢,把家里人接到深圳去,一线城市,家里人就觉得特别好。但是我们西安人本身就觉得,我们这儿,十三朝的皇城!哪儿能比这儿好?我们去深圳也就是出出差,待上几天,就那地方,房价还要五万块钱一平方米!你就觉得把这钱掏了,特别不值,非常地冤。香港更可怕,深圳卖五万块钱,它也卖五万块钱,但它是一平方尺,就是这么大一块儿,九个平方尺等于一个平方米,就是四十五万,这钱都捐给开发商了。要是在西安的话会有更好的品质。

有人说,曲江模式是靠房地产撑起来的,能否复制,后期的发展如何,大家都在质疑。从房地产开发来讲,确实功不可没。但后续怎么发展,大家都在期待,不应该老打房地产的牌。

深圳没有什么文化效应,但是那儿倒是会经常办一些文化展览、文化比赛之类的,全国各地的都去。他们的形式、文化创意特别好,我们可能在这方面还需要向他们学习。学好之后,再加上一些我们原有的东西,就可以走向全国了。

我在深圳的时候参加过文博会,那时候曲江在那儿还有一个展位,全国各地去的单位特别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深圳学习,把全国各地的会往这边引?另外,鼓励和奖励创意,像深圳市政府在电视上搞了一个短片创意大赛,电台上弄一个公益广告创意大赛等。那个奖金还挺高的,一等奖是十万块钱,二、三等奖是五万、三万。当时我就给省台的一些朋友说,奖挺好拿的,看他们那些得奖作品其实也很一般,你们也写几个吧。结果他们第一年参加就拿了一个金奖、两个银奖,还有几个铜奖。这说明我们的创意还是不错的,就是缺乏平台。而且西安人的心态总是觉得自己这儿不错,这个姿态是需要调整的。就好比你家米缸里本来就有米,你还觉得自己没米,那你的米不就越来越多了?你要老觉得自己家有米,那你的米只会越来越少。西安自己就是满的注24,放不进去。其实西安有很多地方需要包装,需要平台。但是平台、包装的建立,也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

曲江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园区,这也是个不错的平台。我哥们儿的公司就在那儿,他觉得很好。他现在开始做手机的APP,觉得挺有前景,但是他没有把市场放在西安,他的目光是全国。西安的高校比较多,人力资源丰富,他就用这儿的人力资源去做一个全国的东西。他现在也在摸索,还在探索盈利模式。

采访手记

一个地方,一种情感,一次转变,一生归属。曲江的人居环境,曲江的文化底蕴,不仅已经融入居住者的生活中,而且使人们内生出一份属于曲江的归属感和优越感。如果把曲江作为一个满足人们普遍情感联系的地方,那么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则是曲江地方感的有机组成。从段义孚的“恋地情结”到怀特(Wright)的“大地虔诚”,地方感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深切连接,一种经过文化和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注25。曲江作为一个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感情体验的地方注26,“家”的概念成为最为关键的元素,正如同滋养生命的母体,当人们在他处奔寻生机时,这里便是内心安身立命之处。随着时间的流动,人对地方的认同在逐渐地沉淀与积累。地方认同加深了个人对环境的熟悉感以及作为局外人的感知注27,并且带给了人情感上的满足以及产生情感偏好注28。人对曲江的认同则更为广泛,扎根于唐诗之上的文化认同与基于情感连接的地方认同,二者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使认同的内涵在不断地演变与重构。

曲江就是这样一个既有特性又有个性的地方,当你生活且根植在曲江时便会发现,心理上的情感依附与满足最终会影响社会层面上身份的建构与认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曲江的地方感不仅充满了由历史积淀而来的认同感,同时兼具了作为内部人的自我审视和作为外部人的思考与批判,当二者完美统一之时,归属感便成为情感转变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