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导智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国际视野中的教育领导

◉张民选

张民选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国际视野中的教育发展

(一)全球教育发展主题:公平与卓越

今天谈到国际视野中的教育发展,一定要先说明今天的教育是怎么样的,今天的教育正在朝什么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目前对世界的认识是和谐与发展,认为目前的世界或者说今后一个时期的世界就是向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去发展,尽管在这当中会有曲折,会有危机,会有战争。同样,对世界教育的看法也应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判断是什么呢?就是公平与卓越,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现在追求的主题。

联合国的一系列文件体现着对全球教育公平与卓越的关注。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普及男女儿童的小学教育。这当然是公平的体现。但联合国并不止于此,接着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一个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有质量的教育,那就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了“全民教育”以后又提出“有质量的全民教育”或者“高质量的全民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这样一个要求。当这个报告出来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教育不仅仅应该是公平的教育,而且应该是有质量的、优质的教育。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观察各国是不是实现了或者是不是能够实现全民教育,发表了前五年世界全民教育监测报告,该报告的题目就是《全民教育:必须重视教育质量》。这个报告里面所透视出来的就是公平与卓越。这代表了当今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

公平与卓越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2001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布什总统的提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在签署这个文件的时候,布什发表了一个讲话,他讲到“联邦政府不是为美国教育制度服务的,而是为每一个孩子服务的”。这也体现了教育均衡和公平的理念。200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在2001年的法案的推动下制定了2002—2007年发展战略,题为《教育部的使命:确保教育机会公平促进全国教育卓越》(To ensure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xcellence throughout the nation),这就是说要让美国所有人都有公平入学的机会,并且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这就是公平与卓越的统一。

200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教育创新法》,旨在通过教育创新,提升“学前到16年级”(幼儿园到大学本科)的教育质量,“提高来自每一个主要人种群体及各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的高校入学比例”。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一些国家的教育文件也体现着公平与卓越的理念。2005年英国教育与技术部发表《为了全体学生: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学校》(Higher Standards, Better Schools For All),也就是说向全体学生提供更高的标准,办更好的学校。2006年英国教育与技术部发表白皮书《每个儿童的未来都重要》。2007年英国成立“国家教育卓越教育委员会”,着手制定新的“儿童卓越发展计划”。2006年,法国政府发表了《让所有孩子都成功》的计划。俄罗斯也制定了2006—2010年教育发展战略。同样,我们国家提出:教育是我们社会公平的基础,同时提出要建成创新型的国家,建成一个高等教育的强国。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公平与卓越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现在教育的一个趋势。

此外,从2000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了国际性大规模教育成就测试——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以促进各国教育公平,提升各国教育质量,改进各国教育决策,进而推动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2000年有17个OECD成员国参加测试,2003年有30个成员国和12个其他国家参加,2006年有30个成员国和27个其他国家和地区参加这项测试。我国现在正在参与的是2009年的测试, 2009年将有30个成员国和38个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GDP占全球87.5%)参加此项测试。

可以看到大家都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目前公平与卓越是世界各国共同在追求的目标。作为教育领导者就必须了解这样一种趋势,并将这种趋势融入实际的工作中去。唯公平均等放弃质量,唯质量放弃公平,这都是过去时代的事情,在新的时代要兼顾两者。当然为此会面临一些挑战,因此要分析一下,要做到公平与卓越,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公平与卓越的内涵是什么?

(二)公平与卓越的五大内涵

内涵一:全纳教育——所有人,而非少数人、部分人的教育。

全纳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享受教育。我们所强调的是所有人,而不是少数人、部分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从促进社会融合、保障基本人权出发,特别要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包括家庭贫困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少数族裔子女、移民及客籍工人子女、残疾儿童、母语为非本国通用语言儿童等群体的教育状况。学校要消除歧视,不排斥任何人。”200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强调:这个世界必须意识到,“如果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和平幸福的未来,那么,为男女儿童提供平等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今天的唯一选择”。布什总统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时强调,他要求学校不论学生种族和家庭背景如何,都平等地提供教育,并促进孩子取得他们所应达到的进步,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该法案特别强调:要提高弱势学生的学业成绩,缩小同龄人之间的学业“鸿沟”。

内涵二:均衡教育——有质量的教育,而非“廉价的教育”。

均衡的教育不是差的教育,而应是有质量的教育。均衡的教育也不是廉价的教育。联合国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努力满足有各种需求的所有学生,学校教育既要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又要考虑到学生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所以,现在的学校应该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的特性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今天的学校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说是有质量的教育。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强调:“无论如何,重要的是避免让弱势人群接受廉价教育。”他指出社会上层和中层家庭的孩子去好的、重点的学校,而平民的孩子去的公立学校,都是最差的学校,老师的资源都不充足。我们要避免这种情况,这是我们的责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以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为起点,欧美国家纷纷设立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国家课程标准和学业报告制度,旨在提升全体中小学生的学业质量,保证所有的孩子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布什强调:要以学业标准来规定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实现学业目标。很多教育学家讲,对于一些比较差的或者非传统的家庭的孩子,如果您对他们的学习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他们的学习一定会比别人差。有了教育期望,才会有好的教育。

内涵三:建立强调“公平与卓越”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建立强调“公平与卓越”的基础教育质量观,这是对政府提出来的。什么教育有效?什么是卓越的教育?是不是可允许社会有一小部分人是精英,特别出色,而其余部分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不行,这样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不是一个应该有的教育质量观。在国际当中,在PISA项目中,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质量观。

“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要求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中15岁(完成义务教育年龄)少年群体进行测评,不仅仅要测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还要测评这个国家或这个地区教育公平发展水平(学校间差异与阶层间差异),评价孩子对学习认同发展水平(学校认同与学习兴趣),测评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投入是不是充裕,是不是有效,也就是要测评教育投入效益水平(投入水平与投入效益)。这四个维度的设置,给各个国家重新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在学生认知的测评中指出,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教育公平这个维度,既要考虑学校之间的差异,也要考虑孩子是否会因自己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的差异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还有就是学生对学习的认同,这在亚洲是个很大的问题。在2000、2003、2006这三次的测试中,亚洲学生的成绩都非常好,人们都惊呼:亚洲不得了!但是当用第三个维度来进行测评时,调查问卷显示亚洲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厌恶学习,今天学习是希望明天不学习。所以,美国最重要的《时代周刊》写了一篇封面文章:《亚洲怎么了?》。学习好但是学生不爱学习,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通过教育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学生可能不但今天学习成绩不错,以后他也还会不断地去学习。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新的教育质量观。根据这个新的教育质量观,世界的排名就不一样了。2003年的测评有两条轴线,一条是以数学成绩为测评标准,从400分到600分;一条是以教育公平程度为测评标准。可以发现,有些国家数学成绩好,公平程度也高;有些国家数学成绩好,但是教育公平程度低。这可能学校的差异比较大,也可能是不同阶层导致的学生成绩的差异。也有些是比较公平但总体的学业成绩不好,东欧一些国家就处于这种状态。但最大的问题是有些国家和地区,学习成绩不好,教育公平程度也低,这其中就有美国。所以美国指出:美国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由此可看到教育评价标准完全变了。

当公平与卓越成为教育的基本发展方向的时候,教育评价的质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上海的教育质量如何,一直都很受争议,通过参加这个测评,可以看一看我国的基础教育到底怎么样。此外,也不得不注意,这种新的质量观,对教育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涵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926年,德国有个科学家发现,人们总是在追求确定,工业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确定的东西,农业社会也曾给过我们很多确定的东西,但人们认识到还有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我们对未来的估计是不确定的,因为未来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确定的。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不确定性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霍金写《时间简史》的时候发现:如果说确定性是世界的本质现象之一,那么不确定性也是世界的本质现象之一。对于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在这个情况下,需要每一个人不断地创新,去改善自己的处境,去改善人类的环境,去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创新不仅仅是生产力,而且也应是人类世代生存的态度。

因此,美国在《国家创新教育法》中规定,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向地方教育机构提供拨款,在全美500所高中和500所小学或初中实施基于创新的体验式学习项目。根据这项法律,美国在2006年建立“创新教育工作委员会”,拨出专款,开发和实施创新项目,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提升美国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质量。2007年度为1亿美元,2008和09年分别为2亿美元。

2007年美国进一步推出了新的法案:《为有效促进技术、教育与科学卓越创造机会法》,也可翻译为《竞争法》,在该法案中再次强调并拨款支持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当然,不只是美国,OEPC很多国家都在这么做。怎么解决问题是与创新相连系的,它对创新而言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2003年,经合组织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设计了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试测。此项测试根据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态度、知识、能力,分解出5大阶段的20多种能力要素。但解决这个问题是很有难度的,由于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以及对这种能力进行大规模测试,涉及许多基础性思维、情感、认知、学习和评价理论,所以这个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目前这项尝试受到了各国脑科学学者、教育学者、教育决策者的极大关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不仅美国关注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注它,欧洲也为此专门成立了创新学院来培养创新型学生。这是公平与卓越新的内涵。

内涵五:提高国际化程度。

提高国际化程度,来自两个方面的普及。一个是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因此英国在2005年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抱负的宣言,它发表了《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之中》的文章,明确提出:“要建立并维持一个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首先就要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国际装备,这样他们才能在全球生活,他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工作”。这种说法的确很有道理,也许几百年前一个英国船长带着几个人去澳大利亚,一个船队乘着“五月花”号去探索新大陆。但是今天,也许一个英国人,买的香蕉是产自加勒比地区的,邻居来自印度,在英国买的电器来自中国或者日本,一切都国际化了,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生活的人,应该是国际化的。随着社会越来越现代化,人们生活的半径越来越大。过去很多老农民一辈子都住在农村,县城也没去过。但是现在,今天也许来到上海,明天会到日本,后天会到美国,生活的空间会非常的广,所以一个人应该具备国际的装备。每一个人这一辈子中都有可能与外国人打交道,都会有到国际社会中去生活的机会和可能,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些国际化的装备。这还仅仅是实在的国际化,人员的国际流动,还有一个就是信息的全球化。一个人在网上可以和地球对面的朋友交谈;一个中国人可以比英国人更早地看到他们政府的文件;每天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各国的新闻,查找各国的资料。

进行国际交往、分享国际信息,对全球化都是必须的,这也只是一部分。在全球化中,国际化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一个必要的生活方式。“911”事件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共同生活。199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大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2001年“911”事件之后,联合国专门主持召开主题为“学会共同生活”的国际教育大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生活、和平进步,建设和谐世界。这也是我们党的基本的方针,也是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作报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如果所有人都争权夺利,那么谁也活不了。1968年,一个生物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定理,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平时好像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现在不行。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片草原,有两个牧羊人,他们养的羊越多,利益越大。但是如果有很多人在同一块草原上养很多羊,他们养的羊一天就把整个草原的草给吃完了,那么第二天羊就要挨饿,第三天羊就会饿死,这就是一个悲剧。所以,如果人类不能够学会共同生存,不能够保护环境,不关注气候,整天为了粮食、石油而争斗,那就只有一个后果——人类不可能延续下去。为此,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积极支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以提升各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国际竞争能力。

所以提高国际化程度就是两个维度的问题,一个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人类自身必须也要全球化,另一个是人类生存需要国际化。

二、国际视野中的教育领导

人们有着很多美好的愿望,但是现实是严峻的我们的教育领导者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主要有五大挑战。

教育领导面临的挑战一:世界教育发展新趋势与老问题的矛盾。

虽有新的趋势、新的期望,但老问题还在。人人都希望能有大批人才来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希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希望教育要公平与卓越。但是基础教育普及以后,许多国家出现“教育平庸”问题。美国提出:“过去的竞争靠少数精英,未来发展要靠全体高质量的国民。”日本也提出:“要在飞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使每一个国民成为国家的建设者、练就适应各领域发展需要的基本素养。”

1983年美国提出:美国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受到日益增长的平庸大潮的腐蚀,它威胁着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该报告连续列举了16项教育平庸的指标,比如有些学生高中毕业却是功能性文盲;美国在很多国际的教育测评都在三十几位,与其综合国力第一的地位显得格格不入,等等。美国所担心的不仅仅是这16项指标,它担心的是美国整个群体的心态。报告警告说:“美国以往各代,在教育、文化和经济上的成就都超过它的上一代。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还达不到父辈的水平,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在教育普及以后,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尽管现在中国政府还没谈论到这个问题。今天,教育平庸似乎还仅仅是学术问题,但其实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其他国家用400年走完的路,我们用40年就走完了,因此他们在400年以后遇到的问题,也会很快地来到我们的面前,这是所有教育领导者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追求卓越,一方面又要应对“教育平庸”的出现。

教育领导者面临的挑战二:教育成本日益提高,但是教育效果很差,社会的“问责”诉求日益高涨。

作为回应,许多国家都要求:倡导绩效文化、建立问责制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成功,每所学校都成功。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的教育投入增加了44%,但是真正在学校里、课堂上起作用的经费投入仅仅增加了14%。”还有30%没有起作用。我国现在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效果?很难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序言中提到:目前美国有39家联邦机构在资助基础教育项目,其开支每年高达1200亿美元。然而,在投入了上千亿美元之后,美国并没有达到优质教育的目标,贫民与富人之间,英裔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学业成绩的差距不仅很大,而且在一些情况下还会继续扩大。OECD的测试表明:(1)1999年到2006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经费增加39%,但是学生学业成绩并没有什么提升。(2)与2000年相比,电脑在教学中的使用率降低,而非提升。这说明工具的改进不一定会带来效果的改进。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也许很快我国的教育经费会越来越充裕,但是当教育经费充裕时,教育领导者就一定要去回答一个问题:有没有对大众负责,有没有对生产者负责,有没有把这些公用经费用得有效。

教育领导者面临的挑战三: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形成和责任感的培养与误读“个性自由发展”:放任自流、不思进取、享受生活、及时享乐、惧怕挫折的矛盾逐渐突显。

美国《2000年战略》指出:“在社会大声疾呼提高教育质量、掌握必备知识、增强社会意识时,吸毒、酗酒、沉迷于网络游戏、欺负同学、肆意行凶、青少年怀孕、艾滋病成为富裕社会的基本教育问题。”我们的社会要追求公平与卓越,但我们的社会却面临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T.Friedman)发现,一场“静悄悄的危机”已经来到美国。这就是:当中国和印度的青少年在谈论比尔·盖茨时,美国青少年了解和崇拜的却是歌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他接着说:在今天的美国,只有斯皮尔斯才是人们真正崇拜的对象——这正是令人担忧的地方之一。

教育领导者面临的挑战四: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的不断增加与授课时间不断减少的矛盾正在加剧。

第一,授课时间从每年260天下降到200天,每周从6天下降到4天。在孔子的时代,没有休息,所以每天都可以读书;在封建社会里,大概也只有农忙的时候有休息;新中国成立初,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但是现在,在法国小学生一周只上四天学,在中国也不过区区5天。当然这是一种人的解放,但是并没有因此减少孩子学习的科目,科目反而还在增加。现在孩子一年级就要学英语了,语文数学之外又多了一门课,但是有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一些家长要让孩子学习弹钢琴,但是孩子是不是因为弹钢琴就可以少做几道数学题了呢?第二,教学目标从内容扩大到态度、方法、技能、审美。第三,学校课程的科目增加、课型增加、教材增加、评价增加。现在有很多科目,有很多课型,又有很多教材,还有很多辅导书要孩子们去看去做,一次评价还不够,还要很多很多次的评价,但是孩子自己的时间在哪里?

所以,美国在1986年提出了《2016报告》,20多个科学家对未来的课程进行了研究,科学家们指出:“学习科学时,学生需要时间探索、观察、修正错误、验证概念、重复所做的事情,需要时间制造物品、校正仪器、搜集样品,为验证概念设计物理或数学模型;无论学习数学、技术和科学,都需要时间处理各种问题;需要时间询问、阅读和辩论;需要时间理解哪些不熟悉的、非直观的概念;而且,还需要时间看一看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取得什么好处……如果有关科学的议题只是在一课或一个单元里讲授,那么,当学生毕业时,它们就未必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什么痕迹。”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学生没有时间学,校长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矛盾。

教育领导者面临的挑战五: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教育功能扩展,社会要求多样,学校如何才能同时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面对挑战,不是不要教育领导,而是更加需要教育领导而且是高质量的教育领导。澳大利亚学者J.Chapman指出: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领导,高质量的学校离不开高水平的学校领导。在教育发展中,教育领导举足轻重。在学校的发展中,校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这些他们所讲到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育领导。

但是,当今的教育领导者,尤其是学校校长,的确不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管理和“领导”,也不仅仅是“Head Teacher”,他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需要管理很多的事情。教育领导者需要设计学校的未来,要去解决社会给他的压力,还要做好一个教育家。所以,他们要承担很多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达成新共识:教育领导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而多样的挑战。教育领导者需要在“多样”、“多变”和“不确定”中进行选择,他们唯有不断学习、研究、协作和创新。

人们也感到当今世界,教育领导者(校长)首先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的理解者,埋怨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在校学习时间从6天变成5天,这是一种人的解放,这是一种进步,埋怨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使自己成为社会积极的理解者,不然只会愁眉苦脸,只会抱怨,但还是要每天进行教育工作。第二,教育领导者(校长)应该成为教育思想的研究者。第三,教育领导者(校长)应该是教育愿景的设计者,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对教育的规划,更应是教育领导者及其同事共同要达成的愿望。第四,教育领导者(校长)应该是教育资源的规划者,教育领导者必须对资源进行规划,不然其他人就会问责。第五,教育领导者(校长)应是教育共同体的引领者和学生学习发展的有效促进者。这个共同体,不仅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教育领导者应该引领他们向着一个正确的教育发展的方向前进,但是这是很不容易的。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我们最根本的是要做学生学习发展的有效地梳理者。

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教育领导的学问和教育领导者的培养成为教育专家、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规划所写的Recruitment, ret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rincipals就讲道:在新的时期学校应如何招聘、留住、发展学校的领导。这是对学校领导做的一个独立的研究。

当代社会教育家富兰(M.Fullan)写了一本书,名为《改革的教育》,在这本书中他指出:如果说1990年代最重要的是“标准”,那么2000年以后,最重要的是“领导力”。教育领导不再仅仅是“教学领导”,更需要成为学校学习文化和在教师专业中创造根本性变革的领导。

什么是领导?OECD专家Yukl认为:大多数关于领导的定义都认为,“领导”包含着一个社会影响的过程,其中发自于某个人(或群体)的有意识的影响,会在一个群体或者组织中建构起它的活动和内部关系。领导不仅仅是管理,领导是从个人出发,发出有意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使得这个群体或者团体采取行动,在这个团体当中形成某些结构。领导者需要有凝聚力,要凝聚人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在多样化的世界中,人们会有很多的自由,但是你必须鼓励大家,引导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Bennis &Nanus强调:管理和领导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管理者关注把事情做好,领导者关注做好事情”。可以做管理者的人,可能不适合做领导。教育管理与讲教育领导是可以区别开来。但实际上两者常常是重叠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说,有两条最为重要:第一,领导内涵最根本的是影响;第二,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带领大家去做对的事情。

Bush & Glover认为:领导者要时常把他人的态度、动机和力量凝聚成组织的力量,而管理者更密切地关注维持当前的正常状态。当年上海师大在资金上不是非常充裕时,杨德广校长就曾主张搞好师大的绿化建设。有很多人当时提出质疑,这个校长怎么不搞教学搞绿化?现在看来,杨校长确实带领大家做了件正确的事情。在搞绿化的时候,杨校长说过一句话:不能树木何以树人?这就是作为领导者的气势。后来,有一次教师节,杨校长组织大家捐款,一些老师也觉得很奇怪,教师节一般都是给老师发钱的,怎么反倒组织捐钱。但是杨校长也是在带领大家做正确的事情。所以,作为领导要选择正确的事来做,不是维持现状,而是要凝聚人心来做正确的事,要把一个人的思想变成一种有益的影响力,让全校一起来做,让大家来认同这种愿景。

OECD提出:“领导的核心是有意识和有效的影响”。有了意识,别人不认同也是没用的,所以还要有有效的影响力,这就成为最为关键的领导力。OECD还提出:“今日有效的教育领导者应该是:(1)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社会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看法,但是领导者要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2)教育政策与实践的联结者。政策和实践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差距,教育领导者就要做好两者的联结,选择正确的方向。(3)学校与环境的联系者。学校不仅仅接受环境的影响,学校也可以对环境施加影响。”OECD总结后认为,在普遍意义上来说,领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影响力。对当下的教育领导者来说,这也是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但这说来容易,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有很多大家和名家在研究这些问题,2000年以来,教育领导问题成了当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三、教育领导者的培养与发展

现在,教育领导者的培养已经获得世界性关注。既然现在教育领导这么重要,社会又这样地多样化,那领导者的来源在哪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是可以培养的。因此这些年世界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撰写了一系列的专著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1995澳大利亚建立了澳大利亚校长中心(APC);1998年英国建立了国家学校领导学院(NCEL);1999年美国纽约建立了校长培训学院(NYCSL);2001年澳大利亚的教师发展报告设立“教育领导”专章;2002年芬兰设立国家教育领导学院;2003年欧盟组织“夸美纽斯学校领导交流学习计划”;2004年英国建立国家校长标准和四级校长培训体系;2005年英国在《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学校》中设“学校领导”专章;2006年OECD开展《成员国学校领导专题研究》;2007年IIEP出版《招聘、留住和发展学校校长》;2008年OECD出版两卷本的《改善学校领导:政策与实践》和《改善学校领导:关于系统领导的案例研究》。

(一)新共识:教育领导者的培养和成长

第一,人们认为教育领导者可以来自教师、行政人员甚至实业界等各个领域。这是一种变化,人们以前认为一个校长,一定要教育出身,其实不尽然。现在我们看到,教师出身的领导者可能能够把握教学,但是今天的教育领导不仅仅要求把握教学,而且要把握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要向社会争取资源,学校要说服社会去认同它,这些事情也许正是实业界人士之所长。所以前几年,纽约市就任命了一个企业家来做他们的校长,做得很成功。当一个企业家理解了教育的内涵的时候,他的本事可能比一个教师出身的教育领导者更大。所以选材的范围要扩大,教师可以当校长,研究人员也可以当,企业家也可以当。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是校长,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不能当校长。当然,要成为一名校长一定要经过学习和进修。

第二,领导者的任职需要具备入职资质、专业标准,并经过专业培养。业余的一些活动是不够的,往往会存在一些盲点。因此,不管一个人原来学什么,做什么,如果真正要任命他成为一个教育领导者,就必须要他去参加进修,让他有这样一个资质去关注每个方面。因为学校的事情非常多,一个教育领导者应该都要知道。现在的校长培训,大部分就是把校长请来,或者把要当校长或刚刚做校长的人请来。培训内容往往又是教学论。其实作为校长,这些已经不需要再学习了,因为他们已经做过教师了,他们对这些问题已经有深刻了解了。但是没有一个校长培训班讲授学校的教育,没有一个校长培训班真正讲授教育的法规,没有一个校长培训班讲教师的选择、聘用、激励和发展;没有一个校长培训班教校长们学生出现意外事故的时候,如何紧急处理,如何面对公共的传媒;所以,校长遇到这些问题时还是很害怕。现在的学校要面临很多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力,不是一个教师所具有的,当一个校长不是靠一个教育学就能解决问题的。但这些东西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很好的机制去做。如果新任的校长都是搞教育出身,搞教学是个专家,但是做校长是个外行,经过几年的摸索,可能会摸索出一些方法,但是对于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已经造成伤害了。我自己是教师出身,刚开始做校长的时候,没有人教我如何面对公众,如何造校舍,但这些其实都是学问,作为校长,仅仅懂得教育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比如学校要造房子,造不了校舍,那如何给学生一个理想的学校呢?所以校长培训应该是多方面的,作为校长最起码应该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三,政府应该为领导者的培养提供体制、机制和资金保障,创造成长机会和环境。本人认为,目前政府对此已经越来越关注了。

第四,培养过程不能继续以学科课程和讲授为中心。培养与发展需要新的培养和培训方法。MBA使用的是实战的方法,但是校长培训就是一门一门学科地教,效果也不如MBA的好。看来以前以学科为中心讲授式的方法必须慢慢地离开历史舞台了。

第五,领导者的培养和成长是“多重驱动力”的一个“持续性过程”。不仅仅在当校长以前,即使做了30年的校长,也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而且,动力也不只是一个,有来自政府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本人的,要把多重的驱动力联合起来。

第六,领导者的培养和成长可以有多样的途径,因为每个人的个性、认知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第七,领导者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个人的努力,并具有个人的特点。

第八,领导者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个人、政府、大学、学校、学会甚至家庭的“跨越边界”的协作与努力。不能一个地方自己搞自己的,而是应该共同联合起来培养我们的教育领导者。每个机构都有它自己的长处,也一定有它的弱点,它的长处是它生存的理由,而它的弱点就成为其他机构存在的理由。

(二)教育领导者培养与成长的推动力

推动教育领导者培养的动力是多重的。多重驱动力哪里来?每个方面都要做不同的事情。领导者自己需要培养驱动力,他们自己要求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外因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至于外部驱动力,第一,政府要通过制定标准和奖惩来推动校长培训。第二,高等院校要通过理论和问题的研究给我们的领导者不断地输入新的知识、最新的工具和最强大的力量。第三,社会的诉求和问责。社会总是在抱怨,但是抱怨也有用,抱怨多了一些事就不敢做了。现在学校都非常怕出事故,原因就在于人们在诉求和问责。学校一旦出了事故,校长要负责。第四,学校经常面临着挑战,危机促使人前进。人们在校长发展过程中包括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看到,就是这四个方面的力量在推动教育领导的成长。社会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一个推拉的理论。很多人参与的东西,都可以前面来吸引他,后面来促使它,以此来驱动它的前进。当然,内驱力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不想当校长,也不想当领导,那么最好还是选择自己适合和希望从事的工作。

(三)对教育领导者的专业期望

现在人们对教育领导者的期望是什么呢?不论是在国际组织中,还是在一些国家,他们的文件中都能看到人们对教育领导者的期望。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和德国的文献中,都能够看到,人们对教育领导者的专业期望都包括:专业价值、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个人素养是基础性的,其他三个方面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教育领导者真正有效的行为和创新来自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来自于专业价值,教育领导者应该有价值观,有责任感,他们要有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观,如果教育领导者没有这种价值观,一定会导致学校中一部分学生获得发展,而一部分学生没有获得发展。此外,教育领导者还要有专业的知识,知道如何让学生获得发展,不仅要知道而且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推动学生发展,吸引学生去发展。最后教育领导者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有品性、有道德感召力的人。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列举英国2004年的校长标准(见下表),此标准将教育领导者的能力分了三个组:价值品质、相关知识和行动方法。此标准认为作为现在的教育领导者,应具备六个方面很重要的素质:设计未来、领导教与学、发展与合作、管理团体、保障职责和社区联系。首先,他们认为一个教育领导者要会设计未来,就是要有共同的愿景,当然要设计未来的愿景,首先要有承担,要有这种热情和抱负,并且和价值品质结合在一起。要具有相关的知识,要理解社会,理解人的发展需要,要有对世界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每个社会组织的理解,然后教育领导者才有办法制定一个规划,才能吸引人,让人们去认同这个愿景,等等。第二,领导教与学,就是要领导好老师去教,领导好学生去学,当然这也要有品质和方法的支持。第三,发展与合作。在发展方面,不仅有教育领导者自己的发展,也有教师的发展。此外,教育领导者要学会与别人协作。第四,管理团队。OECD发现现在的领导者,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在50年代以前,一个学校有一个校长就够了,但是现在还有副校长,还有中层干部。所以教育领导者必须要有团队意识,既要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又要和他们合作,这才能管理好团队、资源和权力等等。第五,保障职责。管理好日常的工作,要有质量保障的意识,要承担质量保障的职责,要有绩效的概念,因为社会是会问责的。第六,社区联系。教育领导者要与社会、教育局,更高的领导部门以及旁边好像不相关的部门去建立联系,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

英国2004年的校长标准

(四)教育领导者的专业价值

参考英国的校长标准,可以把他们的价值品质、相关知识和行动方法稍微做一个梳理,来分析一下教育领导者的专业价值,这里所列举不一定很全,并且具有不排他性。

(1)将学生发展放在工作的中心。

(2)关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3)明晰一贯的教育价值观念。

(4)不断发展、维护和传达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愿景。

(5)不断学习进取、要求个人专业发展。

(6)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责任。

(7)爱惜人才、留住人才,支持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8)具有大局意识、开放理念,善于在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中办学。

首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工作的中心,这是第一位的,是教育的价值观。每个学生都发展,“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把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在教育工作中。第二,要关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第三,一定要有明晰一贯的价值观念。确实,当人们在多样的社会中进行选择时,可能会被各种大潮推来推去,搞不明白自己要去哪里,所以一定要有明晰一贯的价值观念。第四,教育领导者要不断地发展、维护和传达学校的目标与愿景。教育领导者要有这样的一个精神:学校的目标制定好了,要不断地要完善它,不断地吸引人们去做,要把这个目标不断地引向发展。本人的经历或可说明这一点。上海实验学校原来有个很不错的提法:学校要发挥学生的潜能。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愿景。但很好的愿景也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在我去实验学校当校长的时候,该校情况与以前比已经大有不同。上世纪80年代,上海实验学校是由上师大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去当教师的,这些教师都有教学实验的愿望。但是到了90年代,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是应聘而来的,现在很多老师更是是慕名而来,他们不见得都有教学实验的思想。所以向他们提倡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在教科所里提倡发挥学生的潜能,精神是不一样的,信任感已经不同了。注重学生高考成绩,还是学生发展?这样的争论非常多。要让教师注重学生的潜能发展首先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教师在专业上没有发展,当学生显露某种潜能时,老师反而可能误认为他调皮;也可能老师能看到学生的潜能,但却没有引导学生把潜能变成现实的才能,没有办法让潜能得到加速的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不仅要有理念,而且要有相应的能力。如果促使老师做到这一点,就会促进教师认识学生的潜能。所以我认为应该对学校的目标加以调整,于是在“发挥学生潜能”前面加了一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保证学生潜能的发展。这一改变的收效是不错的。所以,作为一个教育领导者,要让自己不变的宗旨不断地得到更新,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第五,要不断地学习进取,追求个人专业发展。每个人都有很多愿景,作为一个教育领导者一定要充满热情地去学习。第六,教育领导者还应该做到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勇于承担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责任。要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教育者包括教育领导者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第七,对于现在的校长和领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爱惜人才、留住人才,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八,具有大局意识、开放理念,善于在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中办学。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教育领导者一定要有国际的眼界和远见。

(五)教育领导者的专业知识

——学生生理、心理、认知发展

——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教师需要与专业发展

——教师招聘、发展和评议的策略

——课程开发与实施

——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

由于很多校长都是教师出身,并且大部分原来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所以这部分知识还是比较好的。但问题是很多校长培训仍然以这部分的知识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其他方面还不足。

——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

是不是只有熟能生巧,只能依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评估方法与质量保障体系

必须要有评估方法与质量保障体系,因为人们和社会要问责。

——国家法规、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教育包容和平等正义

哪个老师对自己好,哪个老师对自己不好,孩子的心里非常清楚。教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影响到每个孩子的发展。

——学校规划、政策制定与政策实施

——公共关系与危机处理

现在教委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该如何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呢?2008年的6月8日是端午节,正好碰上高考。教委在6月4日开会的时候,市长问我准备好了没有,还有什么没把握的。我当时提出,别的都有把握,但是还有个问题:今年的高考处在小长假中,以前高考,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去上班了,学校周围就会比较安静,没有人聚集,但这次就很可能会有家长在校门口聚集,家长放假,孩子在里面考试,家长在外面聊天,可能引发一些问题。于是我们下达了紧急通知到各个有考场的学校,大致内容是:为了维护考场秩序,请各位带考老师在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劝家长离开,以保证正常的考试秩序。但是,有些学校违规了,不仅没有劝家长离开,反而把学校的大礼堂打开,让家长全坐进去。有一个家长说听到大礼堂外面有人在放鞭炮,于是在大礼堂里带领家长签名,然后到考试院,以孩子受干扰为名要求加分。我当时在考试院值班,面对这么多的群众,我首先安抚他们,并立即表态会把事情调查清楚。然后邀请了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协助调查,并和他们一起到现场去。发现放鞭炮的地点距离学校某一幢楼170米以上,离其他房子就更远。我让所有的家长写出自己孩子所处的考场,这样一部分不在这幢楼的孩子就被排除出去了。然后我们再放一次鞭炮,让声学专家测噪音为25分贝。64分贝以下的噪音都是轻的,25分贝根本就很难听到,而且当时学生都带着耳塞,根本听不到。但当时已经有家长写信给报社了,该报社没有进行调查就登了出去。我们通过报社找到那位家长谈话,发现她是党员。谈话当天,她还请了一个律师一起来。我和这位家长单位的党委书记一起接待她。我当时问那位律师是否是党员,他说不是,于是我说,这是我们党内开会,坐在这里只能听,要么就请你就离开。我问这位家长,“这份匿名信是否是她写的?”她回答“是的”,我当时就问她:“你是否真的看见有考生因为听不见而把耳机仍在地上并且哭了,包括你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听不到?我们都是党员,我们说话要用党性来担保。”我们还告诉她,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个考场的孩子没有任何异常现象。最后我告诉她,如果她觉得有这种情况,她把事情的情况写下来。我们也让考场中的孩子写,让监考的老师写,每个写的人都要在后面写上一句“我对此负法律责任”。当时让她写,她就不敢写了。所以,处理好公共关系、处理好突发事件,既要保证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又不让个别的人浑水摸鱼,是做好一个领导者确实要掌握的能力。我们的校长培训中也应该增加这样的课程。

——资源获取与运用

——预算制定与实施

——组织行为与组织发展

(六)从掌握专业知识到专业知识创新

掌握知识很重要,但是创新知识更重要。现有的知识是到现在为止都产生过作用的知识,但未来不确定,不知道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每一个校长,每一个教育领导者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处的处境都是不同的。

因此,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请了三位教育管理和行政的大师:牛津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双聘教授大卫、剑桥大学教授哈格瑞弗斯和巴黎高师教授迈厄西写了一本名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创新》,他们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领导者不仅要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且要进行教育(领导)知识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创新。他们认为,当今最重要的知识创新的潜力是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能力,最重要的四大动力是:

(1)科学研究(实证控制、系统复现、原创全新);

(2)知识使用者在实践过程中显现隐性知识;

(3)模块化地集成每位教师的零星知识;

(4)利用信息技术。

我们不仅仅要追随别人,更重要的是要每个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教育领导者要激励他的被领导者去发现自己的知识。大学的教育教授毕竟是有限的。上海只有两所师范院校,它们各自又只有一个教育学院,每个学院不过一二百人,而且他们中间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愿意去中小学,到了中小学,他们中间可能只有一半人是受欢迎的。如果把上海所有的教育问题都交给教育教授来解决,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教育的问题在今天这个发展如此之快的、多变的现代社会当中,不能仅仅期望教授们来解决,而是要鼓励每一个教师来解决,来创造新的知识。这让我想到《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书中讲现在世界没有门槛了,其他国家的人可以在很远的地方与美国竞争。知识的创新也是一样,不仅仅是教授,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坦的世界去发现、去创造知识。一个成功的教育领导者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在专业知识的领域不断地创造知识。这样我们教育学的知识塔才能越来越高,越来越厚,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具有立鉴性;不然教育学就会很薄弱,很苍白,价值很低,永远在所有学科里面排在最后面。

(七)教育领导者的专业能力

——组织领导团队,合作开展工作

——创造和维护学校的积极氛围

——集中智慧,形成学校知识

——善于达成共识,说服同事,激励同事共同前进

——具有洞察力、大局观和远见

——善于识别问题,提供解决办法的建议

其实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需要有人向他们提供建议。大学的教授不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可能会问一个中学校长如何教育他的孩子,这时,作为校长就要给他们提供建议。如果你不会提建议,那又为何请你做校长呢?所以,校长要学会提建议。

——设计精制、关注细节、善于规划决策

——判断和评价准确,善于运用评价结果

评价得是否正确会关系到整个教育对你的信任,要善于利用评价的结果,现在用高考只是来选拔学生,但是也能根据评价来改变政策,比如我们现在课余通过参加PISA考试,参与测评来改变我们的政策。

——勇于克服困难,目标和行动坚定不移

——善于解决校外问题,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英国的一个比较教育家指出,校外的事情有时比校内的事情还要重要,这些事情说明或者制约着校内。办一个学校,不仅仅需要学校内部的机构,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没有生长的空间,学校的发展是很难的。所以,解决校外问题也是一种能力,是我们要培养的能力。

(八)教育领导者的个人素养

——善于交流与协作(倾听、表达、诚恳、热情、融合、表率)

具体地说就是要热情诚恳;要善于倾听和表达;要懂得与他人融合;而且要舍得吃亏,做好表率。

——值得信任(公正、善良、担当、出色)

作为教育领导者要公正善良,懂得担当,这种品质往往体现着一个领导的气魄。此外,做教育领导要公正。我在教科院做院长的时候,朋友很少,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为朋友要两肋插刀,不讲原则。但是当领导必须公正,这就很容易失去朋友。但作为领导,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必须是善良。所以这种性格或者说这种素养,应该是要培养的。一个人的一生可能要承担很多很多的角色,但是当他或她承担教育领导者的角色时,就一定要公正,善良,懂得担当,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积极面对变化(不畏惧,善对应、有信念,充满希望)

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变化太多,所以教育领导者要有这个素养,积极地面对变化,不畏惧、善对应、有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

——视野开阔、善于发现(在新鲜、繁杂、常规、被忽视的事物和情景中获益)

领导者要具有开阔的视野,一个专家可以只对他自己研究的领域感兴趣,其他的就不感兴趣。但是作为一个教育领导者,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还要对学生和老师感兴趣。我做校长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个弱点,就是对学生中间流行的东西知道得很少,这样就会缺少和学生沟通的渠道。其实一些看起来和领导无关的事情会在特定的场合会发生作用。

——乐于尝试创新(具有活力、愿尝试新工具、新方法、多途径)

勇于提出建议、勇于创新的人,一定是具有活力的人,愿意尝试新的方法、新的工具,用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勤于反思(总结、归纳、修正、推演、知己)

反思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思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弱点,我们是不是能认识到我们自己身上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成功。在我们的工作中,可能因为我们身上存在的一些弱点,我们就不适合采取某些方式来处理问题,而更适合采取其他一些方式。

——信念执著,做事投入,力求完整

一个人做事是否出色,领导是否能做好,除了信念执著,力求完整以外,做事投入非常的重要。

——具有道德意识、文化修养,相信文化力量

一个人不仅仅要具有道德意识,相信规则,还要相信文化的力量。文化力量的启动比较慢,但一旦形成就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关注社会发展,保持价值理性(对人类、知识和社会具有终极关怀)

管理者往往关心工具性的东西,这件事能不能做成,这是他所关心的。但是这件事该不该去做是个价值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教育领导者,必须对人类、知识和社会具有终极关怀。温家宝总理在作报告时讲到,我们一定要培养一些人,他们要仰望星空。其实我觉得就我们教育领导者的培养和成长而言,“仰望天空”就是培养一些对国家、对人类、对知识的发展和学生发展有终极关怀的教育领导者。我觉得这种品质对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和需要的。

(九)优秀教育领导者的共性特质

——对个人的性格个性、知识结构、优势弱点和教育都有信念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善于迅速、深刻地认识所在学校(管理团队、教师、学生、资源、地位,等)与环境(所处社区、社会关注程度、可获取教育资源、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期望等)。

——将个人的信念、个性、擅长与学校的条件与发展结合。

教育领导者需要产生有意识的影响,但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环境,有一些事是没法做到的。但是教育领导者可以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可以将个人个性与学校条件结合起来发展学校。

——善于寻找一条合适的、长远的发展路径(为人认同的、表达与隐含的、分阶段可实现的、不至于带来过量压力的……)。

这条合适的、长远的路是被人们所认同的;这条路可表达出来,但是可能时机未到而不便表达,但可以先做起来;这条路可以分阶段去实现;不至于让被领导者感到太大的压力,而且大家还愿意继续前进。

——善于尝试运用新的理念、话语、方法,去实现某一社会期望的教育理想和目标。

当年我从国外回来,担任教科院的院长时,提出了一个愿景:拓展学术疆界,追求教育卓越。因为学术不能只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所以要拓展学术的疆界;此外还要追求教育卓越,当时有些人不理解,有些人觉得这句话不好,觉得不现实。作为教育领导者要懂得用新的话语去解释和说服其他人,并和大家一起前进。一些旧的理念和话语可能带来很大的争议,教育领导者要用新的理念来带领大家,用新的话语来解释、来说服他人。这样,理念一旦被接受,就会带来很大的动力。

——善于用言语和文字,将成功的实践转变为教育知识和理论表达给同行、教育界和社会。

因为很多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知识是别人表达不出来的知识,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高明的教育领导者,不仅仅可以把自己的意见表达给自己的同事,还能表达给别人。杜威说:“在做中学”,现在我们也这样说,但是杜威说这句话就显得很伟大,这是因为杜威用语言表达出了人们想说还没有来得及说的东西。当我们今天看到一条标语“一切为了孩子”的时候,你觉得也没什么,很正常,但是第一个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有着很大的传播力量。如果教育领导者很善于把自己的知识、把人们表达不出的东西,用科学的图表或者话语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个很好的领导者,还是一个教育家。因此,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地创新,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领导者,成为一个教育家。因为共和国,因为世界,因为人类都需要无数的教育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