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
老子
【作者小传】
老子,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字伯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其思想言论成《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共八十一章,计五千字,故又叫《五千言》,汉之后被尊称为《道德经》。老子是先秦时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
《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能够始终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其尚无为、贵阴柔以及对立转化的辩证法观点对后世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思想、军事兵法等各领域,都有深刻影响。它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它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书中反映了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文字简约,词义精蕴,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被公认为是一部哲理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阅读导航】
知人难,自知更难,所以“明”是比“智”更高的境界;战胜别人算作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者,所以“强”是比有“力”更高的境界。自知、自胜,都意味着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圣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以不会犯“不知,知”的弊病。如何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像水一样,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宠,始终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最低,这是老子对生命的一种诠释,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与世无争的生存状态。
《老子》的文学色彩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语句精炼,逻辑严密,这三章体现都很充分。二是形象化说理,老子文章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如第八章以“水”善利万物之特性比喻圣人的崇高境界,化艰涩深奥为浅显形象。三是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思考阐释】
一、理解文中“智、明、力、强、富、志”的含义,思考怎样才算真正的强者。
二、今天我们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老子却说“不敢为天下先”,就此组织一次班内辩论赛。
三、阅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和王蒙的《老子的帮助》。
【相关链接】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同“网”),游者可以为纶(钓鱼的线),飞者可以为矰(zēng,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5.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第三十一章》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
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
9.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
1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14.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1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