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管理智慧1:组织建设与用人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缺人才还是缺识鉴:封德彝错在哪里

人才的分布大体均衡,而赏识焕发出来的努力,会造就技艺超群的工匠。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旨是以识鉴培育出匠心氛围。

贞观君臣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名封伦,字德彝。隋朝时,他就已经进入高层,在揣测隋文帝夫妇的心理上,他展示出自己过人的小聪明。隋朝大臣杨素本来很自负,谁都看不起,唯独对封德彝另眼相加,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降唐以后,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有功绩,唐高祖时担任吏部尚书,升中书令,太宗即位后,封德彝改任尚书仆射。

封德彝是从吏部干出来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是内行。太宗为了倚重他,专门把他叫来,问道:“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结果,封德彝一句话就把太宗顶了回来:“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这一下,把太宗说火了。本来,他是好心好意同封德彝商量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没想到封德彝倚老卖老直接说没有人才。于是,太宗批驳他道:前代明主,使人如器,用其所长,弃其所短。没有一个朝代是借用其他朝代的人才去治理国家的。“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如果说,只有像商朝武丁梦到了傅说,西周文王遇到了吕尚,然后才可为政,那么,这政务也就太玄乎了。“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均见《贞观政要·任贤》和《旧唐书·封伦传》)把封德彝弄了个大红脸。

封德彝的错误,在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很常见。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说法:当今缺乏人才,或者别人那里有人才而我们这里缺人才,或者我们的人才顶不上劲,如此等等。反正,工作上不去,绩效不够好,创新开展不起来,都是因为没人才的缘故。所以,有必要对这种观点稍加辨析。

首先,从人才的分布看,有一种自然均衡趋势。孔子有一句名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这句话的前半句,就是谈人才的自然分布,哪怕是很小的聚落,肯定也有忠信如同孔子一样的人。如果以理想信念作为人才的评判基础,到处都有人才,而且会大体均衡。但是,小聚落中能找到像孔子这样好学的人,则不多见。这个学习,不是一般的泛泛学习,而是在某一领域达到拔尖水平。过去在农村,能在一起共事的人多了,但可以把事情做得出神入化的人极少。比如撒籽踩摞,一把把油菜籽撒出去,等长出来一看,均匀且没空白;背着手叼着烟袋,在麦秸上用脚七踩八踩,踩出一个高大的草垛。不用任何其他工具,全是麦秸,大风吹不倒,雨水渗不进,可以作一年的牛饲料。像拥有这种手艺的人,在乡村并不多见,但每个村里也有那么两三位。显然,一般的人才,到处都有;具有特定技能的人才,虽然少,也会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自然产生。

其次,人事政策有可能鼓励人才冒尖,也有可能压抑人才出头。过去在农村,那种撒籽踩摞的人才,很有可能在村上享受特殊待遇。一个全劳力干一天活记十分工,但部分村里对具有特种技能的人可能给记十二分工。多二分工在过去也换不来多少真实收入,关键是这种人会得到村民由衷的尊敬,他们也为自己的技能而自豪。在这种风气下,只要生产队长办事公道,人才的诞生会源源不断。然而,如果手艺技巧式追求变成了单纯算经济账,痞子更能弄来钱,那么对不起,社会风气有可能逐渐走向笑贫不笑娼,农田里的手艺人会迅速绝迹。部分守住本分的农民,也只是靠自律来维持自己的底线。传统社会的人才不复存在,而突破道德底线的“致富能手”会变成新的榜样。

当然,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才。像上面说的撒籽踩摞,现在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但是,这不是关键,因为旧技术旧手艺被淘汰后,新技术新手艺会随之出现,其更替过程会滚动式发展。

再次,现代的人才流动和社会分工,会使人才分布产生与传统不同的变化,从而对人才的形成机制、流动机制、作用机制产生新的变量。这属于现代管理学的问题,在此从略。

任何事情,人才是根本。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有声有色,在于贞观君臣个个都表现出一种励精求治的不懈追求。他们更多的不是靠技艺取胜,但却在治理国家中表现出类似技艺考量的认真。例如,写作进谏奏章,能够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式迷恋;推行某一政务,能够为发现了某个从来没发现过的细节问题而激动不已;甚至同皇帝发生了争执,也要为这种争执如何能够把皇帝堵回去且能变通出更好效果而呕心沥血。贞观时期的唐朝人才辈出,不是因为上天偏爱唐太宗,而是因为当时形成了激发人才作用的环境和氛围。

封德彝的错误,在于他以多年主管人事的高级官员,对人才问题没有追求,只有公事公办的敷衍。打官腔式的应付与全身心投入的琢磨,其效果有天壤之别。

由贞观时期的用人联想到当代,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把上课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如果流水线上的工人,能够把流水线上的部件当作工艺品关心;如果我们的管理者,在追求绩效的同时还追求美;如果我们的官员,在制定出的政策中能够翻解出政策的渠渠道道,那么,根本不用呼唤人才,也会人才辈出。当然,这需要相关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