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里的“洋教习”
如今中国大学中的外籍教师,即俗称的“外教”,大多集中在与洋文有关的院系和专业。至于流行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类的名目,对于远在重洋的外国专家和学者而言,确实只是一种“荣誉”,能够与中国教师一起在较长时间内比肩执鞭的外籍教师相信比例不会太高。我想,此种现象主要仍是得益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外交流愈来愈广的社会环境。
岁月倒溯一百年,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华夷之辨”尚难逾越的时代。令人尴尬的是:面对列强,国人一直坚守民族心理的防线;欲救国家,又不得不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文化。由是,教育首先承担起了培养“有用之才”,学习西艺西学的任务,而“西学”教师的缺乏(在清末派留学生之前甚至可以说寥寥可数)却是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唯一的办法只好是“外聘”,即聘请外国人担当传授西学的任务。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式学校,包括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同文馆”“武备学堂”等多聘外籍教师,不过那时不叫教师,而称“教习”。等到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命令开办大学堂,外籍教师在中国大学中形成阵容。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的情况笔者没有研究,1902年5月成立的山西大学堂,尤其是后来“归并”的西学专斋,确有一批学有专长并兢兢业业执鞭的“洋教习”,其数量之多可能与如今全省各高等学府中的外教总数在伯仲之间。
现存《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教职员题名碑》(以下简称《题名碑》)为我们提供了大学堂时期(1902—1911)西斋教职员的详细名单。此碑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现仍镶于侯家巷原大学堂工科楼门厅内东墙壁,由时任省咨议局副议长、省商会会长的襄汾人刘笃敬书写。《题名碑》共刻西斋教职员36人,其中竟有15人为外籍教师:
英国道学博士文学翰林西斋总理李提摩太
英国格致举人文学翰林西斋总教敦崇礼
英京大学堂学士皇家地学会员西斋总教苏慧廉
英国大律师格致举人法律进士西斋副总教毕善功
瑞典国格致博士工学士西斋化学教员新常富
英国格致博士西斋工学教员裴爱仁
英国格致博士西斋文学教员燕瑞博
英国格致秀才西斋矿学教员莱门义
英国格致举人机器矿务公司会员西斋矿学教员李恒礼
美国歌伦比亚大学堂文学毕业士西斋文学教员马尔东
英京师范学堂教员文学博士西斋文学教员克德来
英国陆军武员西斋体操教员季成信
英国格致博士矿务工程研究会员西斋矿学教员卫乃雅
英国格致进士西斋物理学教员华林泰
英国格致博士西斋工学教员欧师德
清政府颁发给卫乃雅(Noah Williams)的执照
卫乃雅获得双龙宝星
应该指出的是,《题名碑》与现代翻译,确有不一致的地方,如“哥伦比亚”译作“歌伦比亚”,“科学(或哲学)”译作“格致”。更令人不解的是,清政府所赐的头衔也与西方的学位一股脑儿联结并用,以致“博士”“学士”“翰林”“进士”交错出现,如李提摩太的完整题名是:“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三代正一品封典英国道学博士文学翰林西斋总理李提摩太”,毕善功的题名是:“二品顶戴二等第三宝星英国大律师格致举人法律进士西斋副总教毕善功”。重要的是,首批大学堂的外籍教师,不仅在人数上是迄今为止山西大学外教最为集中和最多的时期,而且他们为山西大学堂的最初创办及西学的传播,尤其是对西学专斋的教学实践、体制革新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慧廉不无自豪地写道:“西斋取得的成就,在当时的中国是无可匹敌的。”自然,这种荣誉与西斋中“洋教习”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山西大学堂西斋总教习苏慧廉
清末部分外籍教师合影
1907年全体教职员在大礼堂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