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般运化看五行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的李冰出任蜀郡太守。李冰赴任前的蜀郡旱涝灾害频发,黎民厄运不断。千里良田,多成歉岁;万民苦耕,难有丰登。原来整个成都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在五十余公里之间落差竟达二百多米。而岷江恰好从其西侧向南流过,成为地上悬河。每当洪水泛滥,成都平原便是一片汪洋;一旦出现旱灾,成都平原又是无际赤地。水患和干旱长期困扰西川。李冰父子参酌往贤、考验实地、极智穷思、运筹出奇,开始兴建空前浩大的水利项目。一期工程为凿穿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流东边,这样一则减少西边江水流量、使其不致泛滥,二则可以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灌溉良田,作为治理水患和干旱的关键环节。二期工程为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把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西边顺江而下,称为外江,宽大而浅;另一支在东边被迫流入凿穿的山口,称为内江,狭窄而深。枯水季节水位较低,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用水;如果洪水来临,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被称作“四六分水”。三期工程为在分水堤的尾部、靠近山口处,修建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堰顶做到合适高度,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经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作为内外江水量的第二次控制分流。同时泥砂甚至巨石也会被抛过飞沙堰,减少泥石在山口周围的沉积。历经八年奋战,终于建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蕴含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功用,其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山水兼治,具有整体原理、目的原理、分解协调原理、控制原理和协同原理,堪称人类系统工程的古典范例。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而言,都江堰工程是国学思想的经典范例。李冰父子的治水思路,契合道家哲理,即所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李冰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学术、科技的繁荣时期,中国的先哲们完善了自身认识世界的思想哲学体系——“五行学说”,它更是一个有关天、地、人的“大系统论”,李冰父子治水何尝不是从中得到启发呢?“水来土掩”本来就体现出五行理论所阐述的“土”与“水”的相互关系。
当然,真正的系统论科学的出现,是在都江堰工程之后两千多年的事情。直到1937年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先提出“一般系统论”初步框架,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成为系统论的奠基人。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首次提出“工业动力学”,其后又从工程系统发展到社会系统,建立国家模型和世界模型,但采用的基本方法没有改变,乃于1972年定名为“系统工程学”。“系统工程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系统,它必须从整体出发,合理设计,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方法,达到最佳目的,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系统论既具备系统科学的个性特点,又拥有哲学属性,意蕴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系统论使人类思维发生深刻变化,扭转了几百年来着眼于局部或要素的单项因果决定论,为复杂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所谓的新思维方式,主要是“整体观念”。其实,这种宏观把握、高屋建瓴的科学方法自古就有。“系统”一词就是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而春秋战国时代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五行学说”,把人与自然看成是有机的整体,构筑了一个超大系统,进而又分为五个子系统,深刻阐明了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及其途径,作用方式及其效果,控制方法及其策略,充分说明中国古贤早已具备系统论的思路。而都江堰之所以能于2000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固然因为它是巧夺天工的千古奇观,是历经两千余年而恩泽不竭的庞大水利工程,更因为它具有天、地、人、水之超然契合的哲学理念和科学设计之完整体系。反而是几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深入和分化,导致科学思路和方法从全局向局部偏移,引发一系列科学方法问题,逐渐暴露了重视局部、忽略全局之思维模式的缺陷,才促使系统论科学应运而生、异军突起,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推动科学思维的变革。从科学思维的角度而言,“系统论”既是科学方法的又一次提高,也是科学方法的重新回归。
“五行学说”历史悠久,酝酿漫长,发展曲折。它是华夏民族观察世界,阐发变化,揭示规律的传统方法和系统理论。尽管其内容极其丰富而繁杂,亦可一言以蔽之为“四五”,即五物→五性→五类→五行。可以肯定,在五行学说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会相互交错,未必一直是以上的次序,只是循着以上的次序表述可以呈现一种较为清晰的逻辑思路。
1.五物确定。在万象纷繁的事物中寻找出人们最常见、最熟悉,同时又最有明显个性、最有自身演化特点,最有事物代表性的事物。也可以称作“五最原则”。之所以恰好选定“五”这个数字,而不是其他数字,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启发,地球虽大,若论方位,无非是东西南北中。其次是人类自身的启示,手有五指,脚亦五趾,还有和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也是五指(趾),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所有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定之后,依次单向循环一种作用,需要的最少元素是三个;如果按照一定间隔单向循环一种作用,需要的最少元素是五个。五就是能够完成所有元素间隔单向循环的最小数字,由二、三或四分别组成的元素单元太少均不能实现,难以展现事物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抑制的复杂关系和变化。
2.五物特性。它不是一物的描述,而是通过相互比较而言;也不是全面的阐发,而是特征的概括;更不是单纯就五物而论五物,关键在于从万事万物当中找出共性,从而让五性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此,五性之中的每一性既反映同类事物之共性,也体现区别于其他四性之个性。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提炼,将其归纳为五句话:“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它不仅揭示了五物的特性,也反映了五物各自演化的趋势,同时预示着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3.五类归纳。将世界万物按照五种特性取象比类,进行归纳。要点有三:其一无论事物大小远近;其二只求相近或相似,不是强求相同;其三不宜对每一事物全面苛求,而是撷取其关键特征,如结构、功能、演化、方位、时间等。完成了五类归纳,也就建立起五个子系统,并由这五个子系统构成五行大系统。这就是中国古贤把握全局,提纲挈领,分析事物,研究世界的整体观念。
4.五行演化。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五行按照各自的特性和规律进行自身的运动变化;其二是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内容丰富,生动精彩。
若论五行之间的作用效果,无非两种,即滋生或克制。所谓五行之间的滋生,是指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滋生、助长的作用;所谓五行之间的克制,是指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克制、减弱的作用。正所谓有生有克,维持平衡,保证五行的运化既不枯竭、亦不泛滥。如果在平面上画图示意,可将五行以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按顺时针方向,均匀地摆在一个圆周上。循着顺时针方向,其相邻的两行之间便是滋生作用,即木→火→土→金→水,形若环状;而相隔的两行之间便是克制作用,即木→土→水→火→金,形若星状。
若论五行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可看作是三种方式,即直线方式、曲线方式和网络方式。
A.直线方式:每一行既发出一个滋生的作用,也发出一个克制的作用,分别到达相应之行。同时每一行既接受一个滋生的作用,也接受一个克制的作用,亦是分别来自相应之行。每一行都有生克它行的功能,也有接受它行生克的机制。如此每一行都与其他四行发生直接联系和影响。
B.曲线方式:一则是环状依次循行的滋生作用,最后回到自身;二则是星状依次循行的抑制作用,最后也回到自身。曲线方式的开始是直线方式,实际是直线方式的延续,其后是折线运行,达到对其他各行和自身的间接作用。
C.网络方式:五行的运行不是同一时刻只有一行发出两种信号和接受两种信号,而是五行都在同时发出和接受信号。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共发出五种滋生信号和五种克制信号,也接受五种滋生信号和五种克制信号。这些信号会被及时处理,及时反馈,从而对五行系统进行及时调节。
以上的五行联系方式和作用效果,只是多数情况或主要情况,并不是五行演化的全部。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和其他四行发生联系,不一定仅是单向作用,也可以是双向作用。其作用效果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滋生或克制,亦会出现性质完全相反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体系。
“五行学说”深入而广泛地渗透于中医学中,对生理功能、病理机制、治疗策略等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