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3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主义者当前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是载入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这种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不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的保证,而且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决议》指出:

“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把精神文明的问题列为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未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当作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早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就明确地指出: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各种观念。”4

刘少奇曾经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论述,对共产主义目标做了通俗的概括: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剥削者、压迫者,没有地主、资本家,没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蒂等,也没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没有剥削制度造成的黑暗、愚昧、落后等。在那种社会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有高度的蓬蓬勃勃的发展,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各方面的需要。那时,人类都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公无私的、聪明的共产主义劳动者,人类中彼此充满了互相帮助、互相亲爱,没有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和战争等等不合理的事情。”5这些内容,实际上就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精神文明本身又包含着广泛的内容。一方面,精神文明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这些方面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制度对这方面精神文明的要求,是使它们发展得更普遍、更迅速。

精神文明的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制度,精神文明在这方面的内容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思想需要提倡的道德,就是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提倡的道德,究竟是社会主义道德,还是共产主义道德,前两年是有过争论的。其实这个争论,如果争的只是一个名词,本来并没有必要。正像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从思想体系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叫社会主义道德也好,叫共产主义道德也好,其核心都是集体主义,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所以,在很长的时期中,这两个名词都同时存在,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也并不发生什么争论。

前两年所以会发生争论,是因为有人把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当作极“左”的口号,要加以废除。根据这些同志的看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超越阶段”。他们认为,由于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大公无私”,实际上不可能被人接受,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变成了空话、大话,引起人们跟着说假话,反而造成了社会上各种不道德行为的泛滥。照这种说法,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简直成了“万恶之源”,当然非废除不可。

把共产主义道德当作空话、大话、假话讲,借共产主义道德的名义来干坏事,这种情况当然是有的。搞得最厉害的,就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本身就是要不得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过的有积极意义的名词、口号很不少,难道统统都要废除吗?这样就未免把拨乱反正的任务简单化了,也不可能真正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而要剔除林彪、江青的歪曲,还许多事物的本来面目,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

关于现在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不是超越阶段的问题,已经有许多同志论述过了。在这里,我们只想指出:共产主义道德,并不是若干人头脑中对未来社会设想的内容,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实际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道德,不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而且早在旧社会就已经产生出来了。虽然那时候这种道德还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而只能首先为一部分先进人们所实行,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共产主义道德是从工人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当中,从他们的社会地位、从他们的阶级斗争、从他们的历史使命当中产生出来的。工人阶级的力量只在于他们的团结,而工人阶级的命运则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使自己得到解放。这就决定了“大公无私”的品德必然要从工人阶级当中产生出来。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公有制经济的产生,使整个社会的人民有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因而也就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普及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共产主义道德的影响,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其他社会精神文明的本质区别。这样的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前途,是一种可靠的保证。它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代表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是追逐利润。在这个动力推动下,资本主义确实像魔术般地召唤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代价也是痛苦的,多少人倾家荡产,多少人流离失所。资本主义就是在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和资产者之间的激烈撕咬中来实现现代化的。我们不可能,人民也不会答应走这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那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什么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是亿万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当亿万群众都能正确地认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甘愿为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时,这个事业才能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才能大踏步地前进。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任务。

共产主义道德的普及离不开教育

一些同志往往只看到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不能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否定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认为这是没有用处的说教。其实,这种状况的存在,恰恰证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必然要成为这个社会的统治意识。这是就一个社会形态的全过程说的,指的是必然性。但是,并不是一个社会形态一建立,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会立即自然地被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接受,其他阶级的思想就会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不是的,实际的进程并不是这样的。新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新的道德观念要普及到整个社会,新的道德规范要逐渐完善起来,不能不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没有许多矛盾和斗争,不能不经历许多反复。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道德起源上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个观点回答的是归根到底道德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决不能用这个观点来否定道德教育的作用。当然,并不是任何道德教育都能被人们所接受。如果某种道德观念和人们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得到的经验相抵触的话,那么,这种观念就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已经接受了的,最终也会被抛弃。但是,能不能反过来,认为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道德教育没有作用?有什么样的物质生活条件,就会自然形成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呢?我认为,是不能这样说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人看作社会的人,而不是孤零零的自然人。因此,它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们所需要的行为准则,他们用这种行为准则来指导他们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的过程。每一个个人都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参与这个过程。但是,就每一个单个的个人来说,却都不可能只凭自己个人的实践就能形成他的全部道德观念。每一个人的道德观念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习俗、社会舆论以及宗教、文艺、学术等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实际上都在进行着道德教育。

教育,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只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及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传递给自己的后代。许多需要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实践才能取得的认识,可以经过几个小时的教育活动就被后人掌握。正因为人能够汲取他人和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造,人类才能不断前进。所以,把教育看作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一点也不夸大的。

道德领域也是这样。虽然后人对前人的道德观念不免有所扬弃,特别是由于道德的阶级性,不同阶级之间往往要形成许多互相对立的道德观念;但是,每一代人又不可能完全不受前人或者当代社会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在一个阶级内部,为了保持和发展本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了能使从其他阶级转到本阶级的新成员接受本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了能使本阶级的道德观念代代相传,强调道德教育就更是必要的了。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道德的物质基础早已经形成并且日益在壮大。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得见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一些人的眼睛被各种眼前利益和陈腐的观念所蒙蔽。他们不相信为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打大算盘有什么用,于是一心打他们的小算盘。因此就需要向他们做启蒙的工作,帮助他们看到国家的前途、集体的前途,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个人眼前利益和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眼睛擦亮了,他们的道德觉悟就会提高。

坚持道德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当前,直接否定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观点似乎并不多见。值得注意的是下面这样两种有害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性只是由人的肌肉和器官的需要决定的。既然人的肌肉和器官是由遗传决定的,那么人性的善恶也就不是任何道德教育所能改变的。道德教育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成了“违反人性”的活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物质决定精神,那么精神文明也就必然是由物质文明所决定,只要把物质文明搞上去,精神文明也就自然会上去,物质生活资料丰富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否则,再教育也没有用。

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会导致否定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都是违反我们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的。它们貌似唯物论,貌似从实际出发,其实正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脱离了革命实际。道德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虽然离不开人的大脑结构,离不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但它并不是直接由人的肌肉或者牛奶、面包、电冰箱、汽车这些东西决定的。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只能直接建立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全部生产关系总和的基础之上。而且,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也只能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去理解。实际上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述,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还有些同志怀疑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会和我们现行的经济政策发生矛盾。他们所指的就是以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政策。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物质生产还未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产品的分配就不能不采取“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反过来要求人们“按酬付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政策的实现,恰恰是以提倡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希望人们尽可能做到各尽所能为前提的。推行经济责任制的目的,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责任感。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成了整个国家的主人翁。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大变革。虽然许多人曾经世世代代向往着这个变革,可是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大家还是缺少思想准备。这么大一个国家,几亿人都是主人,这个主人怎么做?这个家怎么当?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人们脑子里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不是一下子都变得过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找到一个途径,使人们能从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开始,提高自己主人翁的责任感,所以,经济责任制的建立,正是为了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提高共产主义的道德水平。它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而且也只有不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才能在经济责任制推行以后,保证各种经济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至于走上邪门歪道。如果把推行经济责任制当作是采取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原则,当作是对个人主义思想的让步,那就大错特错了。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无论是在文化、科学、卫生等方面,还是在政治思想和伦理领域,都必然要打上社会主义的烙印,带有和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不同的特点。最根本的就是,在我们这里,这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地为人民所有、为人民所用。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把个人融化在人民群众之中,这正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根本的标志。扩大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加强和改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核心的要求。当然,要真正把共产主义道德普及到全社会,还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由于过去的种种原因,现在这个任务特别显得艰巨。要使得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得有效,还需要我们进行许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最重要的是,要有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的决心。鲁迅提倡过韧性的战斗。对于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抓住了就要咬住不放。这样,无论我们还可能经受什么曲折,总是一定可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里,更加大放异彩的。

(《道德与精神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