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10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教书育人”之花盛开

为什么要办教育?为了培养人才。

为什么要办现代的学校?为了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为什么要办现代的高等教育?为了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更是为了培养能够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高级人才。

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人民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我们,祖国把自己的未来托付给我们,青年期望着我们帮助他们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我们当然不能让他们在大学里只学得一点书本了事。

教书育人,这是一个老题目。可是,在实践上却往往有许多困难。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它同传统的教育有了很大的不同。历史上那种由一位老师全面地教授若干名弟子的情况很少有了。现代科学的分科愈来愈细,每一位老师大抵只能在一个或者很有限的几个领域内成为专家,开一门或者很有限的几门课。正是这种分工在整体上提高了整个教育的水平。但同时,这种分工也可能使某些教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而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培养,特别是有可能把对学生理想、品德、情操的培养看作只是少数政工人员的事情。这样,就有可能把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水平降低到类似教书匠的水平。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并不是自觉的,更不是乐意如此的。他们也还有另外的苦衷。许多人觉得思想工作难做,甚至是“吃力不讨好”,才逐渐却步的。

难做,也是事实。过去政治运动频繁,使人有一种“危险”感,往往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极左观念盛行的时候,更使人感到是非很难分辨。如今,改革的大潮起来,各种具体问题多,思想一时来不及跟上,甚至有某些“想不通”也是很自然的事。青年人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在开放的形势下,他们接触的各种思想、资料,教师未必熟悉。两代人经历的差异,也会使观点一下子不容易互相融通。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是所谓“大气候”,也可能使某些教师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再努力也是白费,从而感到灰心。此外,还有个人精力等方面的困难。

值得高兴的是,多年来仍然有一大批教师坚持了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不断地改革自己教书育人的方法。他们既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能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使教育真正做到“入脑”。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活跃的力量。收集在这本《烛花集》中的,正是这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和事迹。这里有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有肩挑重担的中年学者,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他们也曾遇到过种种困难。但是,困难的存在,却使他们的经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创造性,有更高的思想水平和魅力,也显得更加可贵。

每一朵烛花都是小小的,平凡的,但是都照亮了别人。这就是它的美的所在。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让这样美丽的烛花盛开在教育战线上吧。这就是我们的祝愿。

(本文是作者为《烛花集》作的序,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