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海外侨胞是中华文化海外继承者和传播者
习近平明确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最活跃的传播媒介。”[11]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海外侨胞作为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和展示者,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与纽带,是凝聚中国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习近平说:“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商务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特有物产。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
从现实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庙会、巡游、灯节、广场庆典、新年音乐会、春节晚会、烟火表演等多种类型的春节文化活动已在世界范围内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34座城市全面展开,10余个国家已立法将中国春节列为公众假日。自2009年以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已累计向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派出62个艺术团组,在五大洲演出373场,广场和剧场观众超过520万人次,为海外侨胞送去了文化“年夜饭”,受到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13]这样庞大的数字不仅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通过在海外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如中餐馆、各种武术班或者团队,还有像舞龙、舞狮,当然还包括中医,等等。[14]
华侨华人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体中华儿女中得以传承。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展示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显著增强,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愿望强烈。目前在世界各地开办了2万所中文学校,成立了几万个华侨华人社团,活跃着数百家华文媒体,以及独具特色的唐人街,等等,都直观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气息,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鼓励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积极支持他们开展人文交流,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伟大民族精神,对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
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文化传播途径是多样化的。一方面,每一名华侨华人都是一个传播载体;另一方面,华侨华人社会中的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华文学校、华人企业、华人庙宇等等,都是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它们自觉地承担起了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中华文化活动,比如艺术、武术、龙狮、龙舟、美食、中医、节庆等,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中华文化在哲学、伦理、道德等思想内容与形式上的博大精深。[16]
人文交流不仅是提升、扩大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还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杠杆、影响国际关系秩序走向的重要变量和化解国际社会矛盾争端的“润滑剂”。新时期,扎实推进人文交流,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具有经济、政治和军事外交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有学者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对美国、印度、俄罗斯、德国、日本五国青年进行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当前中国政治制度的“软实力”为60分(以百分计),外交政策“软实力”为62分,文化“软实力”为80分。[17]这说明中国“软实力”较为可观,传统文化更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在当今世界,虽然存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但是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