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俄民间贸易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初探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与东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构想,由于这一倡议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长远规划,因此在中国也被称为“一带一路”倡议。[7]“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俄关系特别是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中俄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两个重要的国家,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目标及合作思路方面越来越清晰,两国有关部门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问题的沟通和交流,在有关政策方面已经达成共识。这突出表现在2015年5月8日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方支持俄方积极推进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的一体化进程,并将启动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方面的协议谈判。俄方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愿与中方密切合作,并着力推动落实。这将有利于双方深化利益交融,更好地促进两国的发展振兴。中俄正在就“一带一路”建设合作问题进行紧锣密鼓的洽谈,在条件成熟时分阶段推进,合作建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西丝带”)、已经列入国家规划的“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丝带”)以及未来富有前景的“北极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丝带”)。“西丝带”“东丝带”和“北丝带”形成中俄“三向一点”的“一带一路”格局,双方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将随着“路”的畅通而拉动沿线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带”。[8]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为中俄民间贸易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自1992年以来,中俄贸易额已经从最初的56.8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952.8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功对接等诸多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俄双方将分享更多的共同利益,双方的经贸合作将更加畅通,再上新台阶,将实现并突破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预期目标。而民间贸易在中俄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极大的分量。中俄双方将不断完善双边经贸合作的配套服务,着力不断完善双边经贸合作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中俄跨境电子商务,不断改善两国海关通关条件,努力实现两国经贸合作的资金融通,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中俄民间贸易的发展。
作为中俄民间贸易的执行者和实践者之一的浙江华企,在中俄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他们艰辛又充满风险的一系列商业活动,不仅实现了自己在当地淘金的目的,客观上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推动了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华商群体的存在,通过他们跨国式的商贸活动,国内的商品才能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并销售出去,为国内中低档商品开拓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为国内过剩的商品找到了新的出路。浙江华企华商对中俄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他们在莫斯科及一些大城市,开始创办义乌国际商品中心,打造浙江企业的特色。同时,他们也开始积极探索中俄民间贸易的一些新形式,如很多人经营范围已突破了大市场,成立了公司进行经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也为华商带来了新机遇,一些人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进行跨国贸易。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为浙江华商的跨国贸易发展提供新机遇,而其跨国式的商业活动也必将为中俄经贸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于涛,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2] “一只蚂蚁”市场是指在莫斯科市区东部的измайловская地铁站附近的一个市场,由于市场内的大部分摊位是由废弃的集装箱改装而成,所以称为集装箱市场,商人承租的摊位又被称作箱位。又因为измайлов的俄语发音“伊兹玛依罗夫”酷似中文“一只蚂蚁”,所以该市场又被当地华商称为“一只蚂蚁”大市场。这个市场属于一名叫伊兹玛依罗夫(измайлов)的阿塞拜疆人。苏联解体后他买下了这块地,建起了大市场,最终成为莫斯科乃至欧洲最大的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
[3] 所谓“灰色清关”,是指华商在莫斯科市场上销售的国内商品通过专门的清关公司办理入关,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提供合法的入关手续。“灰色清关”的开始,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急需进口大量便宜货品,然而俄海关清关手续烦琐,关税混乱。为了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这些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将整架飞机的货物以包裹托运的关税形式清关。后来,此清关方式被推广到海运、铁运和汽运,统称“灰色清关”。在“灰色清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清关公司与部分腐败海关官员相互勾结,采取谎报货物或瞒报货值等手段以减少税费成本,为己牟利。而中国客商往往拿不到通关手续证明,海关、商检、产地证明等必要档更无从谈起,这就造成商品进入俄境内不具有合法地位。
[4] “倒爷”的称呼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有现象。主要源于我国在商品价格上实施双轨制,后来,政府逐步取消了价格双轨制,“倒爷”在中国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此时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允许双方人员往来,对方轻工业品极其缺乏的消息通过各种管道传递到国内。“去俄罗斯做生意一星期能挣一辆奔驰”,这类极富煽动性的说法在国内广泛传播开来。国内很多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俄罗斯和东欧,并想方设法携带各种急缺商品进入当地,高价售出后再返回国内,称为“国际倒爷”。
[5] 在市场上有很多中国人专门做换汇和汇款工作,他们跟国内都有联系,所以华商换汇和汇款都找他们。这可能也算是一种洗钱,但在这里也没有更好的管道了。每个华商都会找一个比较可靠的汇款人,长期在一个人处汇款就形成关系户,在手续费方面有一些优惠。一般汇款得经历两次换算,先把卢布给这些汇款人,他们按照一定的汇率换成美元,然后在国内再折合成人民币,当然在折算过程中收取一定手续费。
[6] 王春光:《中国海外移民的根文化建构研究:以巴黎的温州人为例》,《华人研究国际学报》2012年第1期。
[7] 王子昌:《“一带一路”战略与华侨华人的逻辑连接》,《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
[8] 姜正军:《中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与双边经贸合作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