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意义与思路

从上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超文本文学研究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和理论意义。首先,尽管超文本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多,但真正将超文本文学当作一个独立对象加以研究的并不多见,上述研究中,超文本仅仅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泛文本”概念,并非文学本身,超文本文学作品往往被忽略。即便是中国台湾的超文本中文作品,学界的研究也很缺乏。如兰道的《超文本》、黄鸣奋的《超文本诗学》所针对的并不是单一的文学,而是一个“泛文本”的概念。因此,本书将超文本文学当作一种新型文类加以综合研究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这方面的单独研究尚不多见。其次,目前关于超文本文学的零散论析中,对文本本身多不加重视,常作为一种玄妙的理论表达,即便征引作品也多为同例反复、千篇一律,缺少丰富详细的文本支撑。本书力争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列举了大量的中外文超文本文学网站和作品,并对超文本文学的形态进行了具体的划分,而不作抽象式的宽泛说理。对这些形态进行纸媒追溯时,也不否认这种印刷样式的“拟超文本”存在,从而避免把超文本视为数字媒介之下突现的文学“怪物”。最后,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作为传统文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丰富,对超文本文学的研究也不可忽视,人作为一种“感觉统合”、“六根互用”的个体,既有对传统的线性、文字的文学需求,同时也有对跳跃性、视觉性的文学需求,因此,唤起对超文本文学的注意正是符合“人性化的趋势”,作为一种新生的文类,有必要倍加重视,忽略和遗忘本质上是一种抹杀。

除了理论意义之外,本选题应该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时下国内的网络文学探讨热潮不断,争议也颇多。如何正确地认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真正特异性何在?本选题的研究也许会为这一问题提供一些解答。其次,随着数字媒介的发达、电子书的出现、图像的转向等,文学越来越依附于数字媒介,不论其质量的参差不齐、价值的优劣高下,在我们这个时代它确实不可避免地扑面而来了,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写作和阅读习惯。在这种时代语境下,思考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或许能给文学带来一定的新生。什么是文学?我们的“文学性”也许必须重新加以理解。媒介成为文学符号已成为一种可能,文字不仅仅是文学的唯一。可见,今天的文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面对,毋庸置疑。

基于此,本书力图把超文本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主要集中于超文本文学的本体特征和新变转换两大方面。探析其本体特征时,分别从存在形态、美学特征和特异面貌三个最核心的层面入手,同时注重考察它与传统文学的关联,以防落入“空中楼阁”式的空洞说理。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其对传统文学的变革和超越,一方面,它对“四要素”本身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重塑和变革;另一方面,在数字媒介语境下,“四要素”的外延也可能需要相应地拓展,甚至文学由“四要素”走向“五要素”,即媒介的新生,从而带来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文章最后对文学未来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超文本文学由于其载体和本身的局限,注定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文学,它将与固有其优势的传统文学一道,共同构筑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本书便是在上述的思路和观念下展开具体探究的,前三章主要集中于超文学文学的本体探讨,后两章则着力于相对于传统文学的新变转换。


[1] 国外研究现状的概括与总结参见了黄鸣奋教授的研究成果,详见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3—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