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发生的转型升级·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未来已死的5种企业

李政权

我们之中的许多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它们的未来注定已死!

具体来讲有这么几种企业:

一、习惯用过去的经验判断与指导未来的企业

大凡一个成功的企业,总会养成对之前成功路径的依赖。

一个还谈不上成功的企业,却又总会对过去的教训过于耿耿于怀。

这些都是过去的经验。这些过去的经验,一旦从之前相对稳定的商业生态及经营环境,投身于一个不能以过去的常识去判断的,以及处处透露出创新和颠覆的巨变式商业环境之下,它还能帮助我们判断和指导未来吗?

不能,它们都是负资产!

不幸的是,这正是许多企业正在干的事和正在犯的错。不信?利用一次会议的机会,好好听听我们的BOSS们、中高管们在会议室中喋喋不休的争论吧。

二、缺乏战略远见的企业

看不见未来的企业就没有未来!

不能基于战略远见制定面向未来战略的企业,同样没有未来!

而越是置身不确定性的未来,富有远见的战略就显得愈发的重要!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大家耳熟能详的柯达,这个曾经的“黄色巨人”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早在1998年就身受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它的决策者们却因为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而迟迟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它破产了。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几个与此相关的客户。其中一个是汤臣倍健。这家企业之所以能在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一骑绝尘,领先于行业二三名N个身段,拥有远见战略能力当记首功。你知道吗?它2010年之后每一年的销售业绩数字,都在当初“五年战略规划”的正常设定值之中。如果你在未来的某一天发现,大保健领域的钙片等膳食营养补充剂产品的价格竟然只有几年前的“一半”,寻常百姓竟然都在大把大把地吃,千万不要觉得奇怪,因为这同样也在汤臣倍健的战略预期及努力当中。

我们有好好地推演过行业及消费市场的未来吗?我们有基于对未来商业趋势的洞见制定面向未来的远见型战略吗?

三、畏难于所谓互联网基因止步不前的企业

未来每一家能够存活的企业都是互联网化企业。

记得2015年年初,我在重庆和一家大型上市企业的七八个高管有过如下的一段场景。

他们有一个汽车后市场的实体商业地产项目,他们知道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之下,用老一套的玩法玩不转了,他们接受和想做“互联网+”。可是问题来了,一些人开始质疑“我们有互联网的基因吗”“别说大数据,我们现在连小数据都没有”……同时也在通过一个很小的点尝试性切入还是从一个更大的基本面切入上争论不休、摇摆不定。

我相信这样的场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天”变了,“道”也要跟着变,但因为缺乏所谓的“互联网基因”等摇摆不定、止步不前。

可是大家知道吗?阿里巴巴的马云之前的职业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京东老板刘强东是开实体店倒买倒卖光驱、刻录机的——互联网基因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禀赋,而是需要我们学习、创新的技能。

四、对商业技术缺乏敏感的企业

层出不穷的新兴商业技术,正在对商业及营销行为产生远超我们预期想象的影响。

20年前,我们能想到座机、传真机会基本成了摆设吗?

10年前,我们能想到今时中国的六七亿网民中,许多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搞定的吗?

5年前,我们能想到自己会在一个叫“微信”的玩意上和一群认识或不认识、天南地北的朋友聚众交流和做生意吗?

自从互联网开始普及与深入渗透之后,人类及商业社会就像装上了动力无比的超速发动机,进入了类激进式革新的崭新时代。这些革新,有不少甚至会对我们产生有悖传统“三观”的颠覆式影响,其中的一些东西甚至就是我们在“脑洞大开”之下都未曾想过或者是想到过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已经出现、将要出现的新兴商业技术,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保持敏感,否则一个3D打印工厂就可能让你投资数亿、数十亿的工厂变成一堆破铜烂铁。

五、对消费行为及消费力场转移变化缺乏关注的企业

如果说商业的本质就是满足与释放人性及其需求,那么商业的“根”就是我们最终的消费者及终端用户——他们就是商业及营销的源头活水,根与本。

我曾在新书《从趋势到行动:未来十年的商业新生态+传统企业转型与变革之路》的原稿中写道:“小米、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公司的成功,都受益于消费者及用户们的消费行为、消费力场从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的转移——这是属于这些公司的,可以帮助它们飞起来的台风口。”遗憾的是,别人家的“台风口”搞不好就成为自己家的“鬼门关”。

所以,很多商业地产招不到租,一家又一家的实体门店关门歇业;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的传统纸媒破产倒闭……一个又一个的出租车公司回去围堵滴滴、快的的大门。

让我们做一个“未来派”,做一家来自未来的企业吧!

我们不一定非要“向死而生”,但一定要面向未来!

李政权,营销管理专家,联纵智达(上海)营销与管理研究院院长、锐力营销(昆明)联合创始人,中国零供委专家组成员及相应零供规范参与制定者。中国工商联人才中心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及相关院校特聘专家讲师。

著有《弱势品牌如何做营销》《从趋势到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