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测评体系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与重要特征。欧盟、美、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大都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广揽全球拔尖人才,服务于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印度、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在快捷地获取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的同时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国内,厦门、深圳、大连等计划单列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先行一步,不仅出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而且在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完善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和保障机制、走出国门办高等教育(如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开办分校。该校地处雪兰莪州沙叻丁宜,校区占地150英亩,总建筑面积47.55万平方米。首期建筑面积26.64万平方米,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总耗资据称约合人民币16亿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其他大学也将尝试在国外建立海外校区,浙江大学将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西校区建立海外校区,苏州大学在老挝创办老挝苏州大学,等等。

以宁波区域为例,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大学这两所高校分处浙江省硕博授权院校国际化水平第2名、第3名,宁波工程学院则处在浙江省其他本科高校第5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则分列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水平第3名、第5名和第10名。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那么,我们也许会问,宁波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如何?如何横向比较宁波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情况?根据目前宁波基本情况我们可能会做出判断,整体而言,宁波市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就发展阶段而言,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仍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为什么说它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国际化的模式上看,以纵向引进型国际化为主。宁波目前缺乏国内有知名度的高校或学科专业,更遑论具备世界或国际影响力的高校或学科专业了。基于此,总体上看,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以纵向引进型为主:即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宁波高校主要是借鉴、学习国外或境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属于引进者、模拟者、从属者或者复制者,而非主导者、输出者、领先者或创新者,中外高校间离平等的国际化合作关系仍有较大的距离。

二是宁波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各种活动,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置和运行(宁波诺丁汉大学在筹建之初,浙江省政府拨给专项资金5000万元,宁波市政府拨给专项资金1亿元予以支持,至今的10年间,浙江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累计投资已达人民币10多亿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设立和运行(如宁波T A FE学院五年制项目是基于宁波市教育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官方战略合作背景下,由澳大利亚西悉尼T A FE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外事学校三方合作组建的)、孔子学院的设立(如宁波大学与冰岛大学合作建立了北极光孔子学院,与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一起建立了宁波大学—塔马塔夫孔子学院)、来甬海外留学生留学奖学金的开设(如2011年启动的宁波市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计划,至2014年年底受资助留学生数达904人,总资助金额达1380余万元)、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商务部建设了援外培训基地,已为95个国家的600余名学员提供了培训,并于2013年4月成立了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尤其是宁波市政府直接主导或拨款资助的,属于政府尤其是宁波地方政府对外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据2013年年底出台的《宁波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在教育培训方面,宁波积极筹建国际学校1~2家;新增国际友好学校60所;新建中英时尚设计学院、中德汽车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新建国际海洋生物产业研究中心、中欧海洋遗产与旅游研究中心等2个以上国际科研合作基地,推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建成中外师生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打造来华留学生实习基地;启动国际化特色示范学校建设;引进国际知名培训机构1~2家。可以说,宁波仍处于“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阶段,需要由地方政府主导型向地方政府·院校协作型或院校主导型转变。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第93—98页。

三是从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来看,目前直接跨国界、跨地区的人员流动是宁波高等教育为实现国际化诸种目标和实施各种有关活动的主要手段与主体。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国际流动和学生的国际流动上。从教师的国际流动来看,宁波坚持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制定教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近3年,共聘请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外籍教师,他们大部分服务于宁波高校,其中国家外专千人计划2人,浙江省外专千人计划6人。如宁波大学2014年全年聘请长期外籍教师48名,短期外籍教师186名,获批引智项目10项。与此同时,近3年来,宁波高校有800余人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宁波高校教师的国际流动总体上呈现出多样化、多渠道的方式,既有政府自主的计划,也有高校间的交流计划,从具体内容上看包括到国外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出版学术著作、参加国际会议、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谈、参加国际组织或学术刊物编委会等多种形式。从学生的国际流动来看,近年来,宁波学生自费留学人数基本保持在每年5000人左右。赴境外交流的学生则更多,如台湾健峰企业管理集团每年资助20名贫困大学生赴台湾交流,近100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李达三甬港学生交流基金资助香港中文大学与宁波大学学生双向交流,目前共有735名学生赴港台交流。2014年,宁波大学逐步形成“成建制”交换生派送机制,赴高水平大学交流学生比例提高。全年派送交换生248人,接受合作院校各类交换生380人。在学生外出交流的同时,宁波着力打造“留学宁波”品牌,培育医学、物流、海洋等全英文授课专业,吸引更多境外学生来甬留学,目前,在甬高校的境外留学生突破3000人,其中学历生占60%,宁波大学的来华留学生更是突破了2000人,达到2377人,其中学历生1325人。

尽管跨国界、跨地区的人员流动为宁波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从国际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表现为外在的人员流动,而且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的内部核心——课程。课程国际化已经逐步从以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边缘成为核心内容,成为各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手段之一。自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来,宁波各高校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响应高等教育走向,陆续开设一些具有国际特征与国际性倾向的学科专业,如“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大开设双语课程的力度,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双语课程建设。这都使得宁波高校的课程国际化逐步深化,一方面,通过营造一种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知识与技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发展平台,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与交往能力,逐渐培养出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也通过打造对外汉语教育课程的机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但从整体来看,课程的国际化还处在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边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的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二是课程的国际化仍主要集中在少数学校(主要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少数学科和专业(主要集中于语言类、经贸类、财会类等学科和专业)。

无论从国际化的模式、国际化的主导还是就国际化的主体而言,区域高等教育都有必要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因而科学地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测评体系,评估区域现有的国际化办学情况并引导本区域高等教育持续有序地开展国际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