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新路径:我和我的“糖葫芦”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的意蕴

课堂教学自古以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行为,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同样如此。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更好地落实教学,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愉快教学、主题式教学等教学法,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又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音乐课一开始,教师带领学生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或摘果子或开火车或闯关等,教师把枯燥的音乐知识教得有声有色,学生也学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可这个时候经常会看到教师们拍拍手对学生说:“好!大家学得真棒,下面让我们聆听一段音乐。”没等学生回神,教师就已经进入下一轮的教学了,或新歌教学或欣赏教学,学生们还沉浸在刚才的教学环节中,有的花了好几分钟才跟上教师的节奏,有的干脆就窃窃私语,不理会教师,继续讨论刚才有趣的教学游戏。到了新歌教学环节,教师又是表演又是唱,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也渐入佳境,等学生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教师又会来个“斗转星移”,因为又要进入下一个欣赏教学的环节,教师又是讲故事又是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仔细观察,总有一些学生迟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远远地落在后面,过好一会儿才会进入学习的状态。

面对这现状,我认为音乐教师应抛开形式主义,不能一味追求教学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那么,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关注每个学生,让自己的教学更出彩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转移性较差,由一种活动立即转移到另外一种活动上的能力欠佳,往往是一种活动进行了很长时间,注意还停留在先前的那种活动上,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知识作为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J.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也就是说,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某一阶段是以结构的整体形式存在的,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而英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约翰·布莱金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孩童在学习音乐时的传递过程是“整体的”和“自主的”。刘咏莲.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约翰·布莱金思想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3.也就是说,学习音乐主要是通过对其整体结构的感知,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整体连贯性。然而,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音乐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教授某一知识点或歌唱的技能技巧,甚至觉得只有让学生把一首歌准确无误地学会,把一个音乐作品分析透彻才是一堂好的音乐课,从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对于学习和理解信息来说,结构是关键。”R.赖丁,S.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8.“从教学的视角来看,它(心理与大脑研究)再次表明在恰当的总体结构中进行有效的学习的重要性。”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1.美国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谈道:“音乐教育必须不断地提供机会,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这就必须始终把作品作为一个统一体来体验。”也就是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有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应一味地集中在细节上,冲淡音乐的表现力,因为那样就很难体验到音乐的整体力量了”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75.。最近几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推出音乐新体系以来,情境的创设以及体验活动的开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但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围绕着某一教学内容或教学过程来设计教学情境或体验活动,也就是说,在一节课当中,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情境或体验活动。而这样的情境、活动互相脱节,没有整体连贯性可言,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松散,既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整体的学习与感受,又常常会中断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思维和情感。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观察事物被体现出来的具有表现力的品性,并对那些品性的内在意义做出反应的能力”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41.。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直接负责的是,将音乐真切地呈现出来,系统地教授,这就意味着履行培养音乐行为的目标”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21.

而“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将课堂上的所有凌乱的知识点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比喻成一个个糖葫芦,教师运用一条主线把这一个个“糖葫芦”串成一个完整的“葫芦串”,也就是说,一个课堂教学就是一串“糖葫芦”,其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看似独立,但一环扣一环,环环都由那根主线串联。而这根主线可以是一个故事、一项活动、一种事物、一个符号等。让学生在一系列相关的完整的教学情境中来感受、体验和学习音乐。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糖葫芦”教学法,不仅可以克服教学中环节的混乱和情感的支离破碎,使整节课具有整体性、条理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满足低段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的需求。运用“糖葫芦”教学法可以充分缓和注意力转移较差这一特点,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表达需求,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帮助学生有效地去感受、学习和体验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更好地提高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最终实现音乐教育的核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