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驾黄鹤 德馨留成均——深切缅怀姚庆栋先生
姚庆栋先生于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后留校任教,是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和浙江大学11系的创始人之一。姚庆栋先生于1981—1988年任信电系主任,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国家科技“八五”攻关先进个人,1997年获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奖。他是国内第一代从事视频压缩编码研究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从事视频图像编码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一代人。
姚庆栋先生于2013年8月7日与世长辞。他在浙江大学执教60余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浙江大学,奉献给了我国电子信息事业。先生虽已作古,但是薪尽火留,他的学术思想、道德风范永远留在浙大信电师生心中。
追求真理,德才兼备
姚庆栋老师天资聪慧,曾经在小学和中学时跳过两级,同时考取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他于1947年秋进入浙大化学系学习,从此与浙大结下了一生之缘。
当时正值中国历史上最危险困难的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的姚庆栋老师于1948年冬加入中共浙大地下党,在浙大地下总支社团支部工作,负责组织进步的群众开展文艺社团和舆论宣传工作。此外,姚老师组织学生、教师和群众参加了各项护校应变工作,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杭州军管会工业部工作。
常怀科学报国之心的姚庆栋老师在完成军管会工作后,重回浙大并转入电机系继续学业,195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开启了他60余年的浙大执教生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姚庆栋老师受国家和学校的重托,和其他师长、同事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分别创建了浙大无线电系和当时教育部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国防保密系——11系(导弹与火箭)。创系之初,姚老师与其他几位创始人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收集资料,编写教材,甄选和抽调教师组建相应的学科和教研室,并从其他系遴选学生,终于将两个系逐步组建了起来,并为学生开出了各类相应的课程。姚庆栋老师亦在不同时期担任过两系的系主任。
时任校长潘云鹤、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出席姚庆栋教授从教50周年庆祝会
姚庆栋老师一生治家严谨,生活简朴。家中九寸的黑白电视机就是姚老师自己亲手安装的,一用就是许多年。尽管喜爱古典音乐,姚老师多年不曾更换家中音响系统。但是姚老师从不吝啬于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事和朋友,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姚老师和夫人,一个在外操劳一个勤俭持家,在艰难困苦中养育了三个儿女。姚老师时时教导子女们要认真做人,尽心做事。在严格要求子女自强自律的同时,姚老师在家庭生活中一贯倡导公开、理解、宽容的相处原则,父母与儿女常常会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家庭氛围民主而宽松,融洽而温馨。
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探求科学真理和教书育人是姚庆栋老师人生的乐趣和毕生的追求。姚老师治学态度认真严谨,善于刻苦钻研,做事一丝不苟,从不马虎敷衍。即使在“文革”受迫害期间,姚老师一有机会就坚持学习,跟踪科技进展,勤于记笔记,勤于积累资料,总期待有一天会用得上。姚老师遗物中有他记录的笔记本和卡片,一摞摞分门别类,整整齐齐,横跨各个学科。这些笔记和卡片始于20世纪50年代,甚至在“文革”期间也从未被间断,直到姚老师逝世。20世纪七八十年代,系里恢复研究生招生后,姚老师的研究生和同事到他家中讨论课题或教学问题,常常是几个人挤在小小的饭桌边,每人一杯清茶或白水,各抒己见,讨论到深夜。
姚庆栋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姚庆栋老师在浙大时编写了无数教材,开设过20多门专业课,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和浙大竺可桢教育奖。他是国内第一代从事视频压缩编码研究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向国内引进国际先进学术思想,并创办国际研修班。他领衔编著的《图像编码基础》教材自1984年以来,总计出版三版,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从事视频图像编码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一代人,至今仍被清华大学等高校当作经典教材使用,推动了我国宽带图像通信事业的发展。
姚庆栋老师桃李满天下。他最津津乐道的并不是他自己的成就,而是自己学生的成才成功。姚老师把国外进修时研究的成果传授给学生,并把他申请的国家科研基金项目交给学生做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研究课题。除了在理论上对学生的学术工作进行指导外,姚老师一直注重联系实际,时常教导学生要养成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关注实际的应用工作。姚老师不满足于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重视硬件平台建设和原型样机制作。尽管硬件样机制作要求学生具有更深厚的知识积累,但这也培养了学生们高水平的硬件制作能力,使学生们备受工作单位的欢迎和重视。在姚老师的倡导下,重视硬件工作已成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一个传统。如今,姚老师直接培养的100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已成为海内外各行各业的中坚主力和领军人物。
提携后进,集贤纳才
培养青年教师一直是姚庆栋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姚老师奖掖后学,提携晚进,甘为人梯,善做伯乐,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和干部。建系之初,他就在系里组织了各类青年教师培训,如开办英文、日语训练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以便更好地吸收国外的科学前沿知识,以及更好地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请系里老教授或亲自为年轻教师上专业知识课,以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在系里开展课程指导、课题讨论、前沿知识分享等活动,以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这亦成为学院至今有特色的学术活动之一。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其总体水平的提升,为信电学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姚庆栋教授在英国里丁大学做图像编码的报告后的留影
姚庆栋老师任人唯贤,没有门户之见,并以其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周围的年轻教师,甚至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仇佩亮老师曾深受姚老师的知遇之恩。1980年,研究生毕业后正在求职的仇老师在全国信息论年会上与姚老师相识。在了解仇老师有到无线电系任教的意愿后,姚老师热情地向他介绍浙大无线电系的情况,并且亲力亲为,帮仇老师解决种种人事上的问题。仇老师到无线电系工作后,姚老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上为他提供了许多帮助:把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仇老师,并推荐仇老师兼任无线电系第一任研究生秘书,1984年又极力推荐仇老师赴德国进修。在仇老师担任系主任期间,姚老师总是很乐意地帮助仇老师解决问题。申报国家第一批重点学科时,姚老师与其他老师一起,献计献策,凝聚全系力量,鼎力相助,2002年春,“信息与通信系统”二级学科成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各位老教授及系骨干的大力支持下,姚庆栋老师精心设计、领导推进了全系教学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原来以典型设备为中心的教研室和课题组逐步改造成以学科方向为核心的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所、室、组,开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他并力排众议,和系里其他老师一起努力,将系名更改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奠定了无线电系之后的发展基础,开创了浙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级学科的基本格局,使我系在极短时间里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高才卓识,时代先锋
姚庆栋老师是国内电子信息学科的著名学者,在图像编码、实时图像处理、高清晰度电视、数字通信和微电子系统集成芯片设计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是这些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
1996年,姚庆栋教授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奖
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各个时期,姚庆栋老师领头参与了多项国防科研、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一生成果丰硕。20世纪50年代起,他承担了电动机励磁调节器等工业重点项目,后又长期主持“歼击机改为俯冲机计算与比较装置”等国防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姚庆栋老师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20世纪80—90年代,姚老师指导的国防科工委和电子工业部科研项目“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设备”“多种宽带的图像压缩编码装置”,国家科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清晰度电视仿真系统研究”“HDTV功能样机系统”等重大项目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研究成果受到国家好评。同时,姚老师带领浙大在图像处理、图像通信、HDTV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地位,为中国图像通信和数字电视技术与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与技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核心人才,他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八五”攻关先进个人的荣誉。
姚庆栋老师是国内最先认识到集成电路重要性和系统设计对于集成电路设计的主导作用的科学家之一。他于1996年带队成功设计16万门BAP128芯片,1997年以0.7µ工艺一次流片成功,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应用芯片。后来他带领的团队又为该芯片成功开发了全套软件,并将该芯片成功运用到军事“863计划”。可以说,他开创了浙大ASIC设计的先河,培养了一批年轻优秀的集成电路设计专家,是国内SOC设计的先驱。
姚庆栋老师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从事数字电视技术的研发,为中国实现数字电视强国梦奋斗了30多年。他非常关注并且积极推动数字有线点播电视技术发展,曾带领团队与国内有关企业合作,攻克有线电视点播技术和有线电视双向传输技术的难关,开发出电缆双向传输顶盒,获得广电总局第一张入网证和信息产业部的技术进步三等奖,这使得浙大在宽带接入(HFC)领域的研究水平迅速赶到国内前列。姚老师在我国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研制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表明他是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元勋。
姚庆栋老师不遗余力地在这些领域深耕,不断做出高水平研究。他不仅对于所研究领域的系统、原理、方向清清楚楚,而且在具体电路、结构、指令方面也都明明白白。姚老师能在多个领域始终处于研究前沿,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姚老师的学习和研究也从不停息,他几乎每天都按时到实验室,总是那么勤奋,那么精力充沛。他的理论研究成果亦很丰富,曾在中外杂志上与同事一起发表论文近250篇,并著有《图像编码基础》《数字无线传输》等多部专著。
本文摘选自《浙江大学深切缅怀姚庆栋教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