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峥嵘 弦歌而行: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60周年院史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世纪50年代浙大求学经历

顾伟康 口述

人物简介:顾伟康,1939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无线电系,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6次。

我是1958年考到浙江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的。那个时候,开学之后同学们首先进行劳动锻炼,参加城站到半山的铁路建设,国庆节过后再回校上课。一上课我就感觉老师都很有教学经验。一开始上的是基础课。浙大的基础课配备的老师教学经验很丰富,对学生要求很高。记得高等数学的任课老师是金振道,普通物理的任课老师是吴大元,普通化学的任课老师是刘湘兰,电工基础的任课老师是甘明道。即使是50多年后的现在,这些老师的讲课情景还历历在目。到了专业学习阶段,给我们上课的都是系里最好的老师。系主任何志均老师上“脉冲技术”,每堂课发自编的讲义,学生自己看会很累的,但是何老师把讲义上最重要的东西都讲得很透彻、很清楚,他的课程内容新颖而且信息量很大。

顾伟康在浙大校门口的留影

从哈佛大学毕业,在英国贝尔通信公司实习后归国的张毓鹍老师上“微波与天线”,他的课程难度大,但他讲得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而且他的板书很有特点,速度刚好和多数学生思维一致,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很合拍。荆仁杰老师上“无线电基础”,戚贻逊老师上“发送设备”,美国归来的邓汉馨老师(后来是刘润生老师)上“接收设备”,张德馨老师上“测量原理”,叶秀清老师上“信号放大原理”。这些老师的课学生很爱听,所学的知识后来都被证实很有用。

顾伟康和杨振宁博士在一起

我曾到成都766厂做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同时去的还有4位同学,他们是俞德炎、何国柱、宋根兴和姚荣庆,由年轻教师徐胜荣带队)。和我们一起的还有当地某重点大学的毕业班学生,我们同他们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动手能力上都有明显的优势。我们的毕业设计任务是解剖法国进口的、在当时很先进的信号发生器(SMF),并进行反向验算。通过查阅文献和严格仔细的实测,再经反复讨论、推敲和计算,我们终于弄清了仪器的设计思想,把一套反向设计资料留给了工厂,为以后工厂的仿制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工厂总工程师的好评。

浙大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制,下厂实习超过一年,同学们在南京714厂、杭州邮电器材厂、上海无线电四厂和武汉710厂等工厂参加实习。在工厂里,我们明白了专业知识是怎么应用的,技术人员是怎么工作的。

顾伟康的获奖证书

无线电专业的优良教风和学风成了保留至今的传统,办专业之初老师们就边教学边科研,因此年轻教师成长很快。学生边接受课堂教学,边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学到的知识特别扎实。这得益于专业开创者何志均老师的科研同教学相结合的理念。何老师既承担教学工作,又兼任无线电系主任以及浙大第一任科研处处长,还负责《浙江大学学报》的编辑工作。可见何老师的工作强度和对学校的贡献是多么大。

我们在校期间,虽然国家大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大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大家的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体贴,业余生活非常丰富。一批文艺积极分子经常给我们表演自己排练的节目。朱德虎、何国柱是系学生会的干部,他们花很大的精力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系文艺之花有何舜君、王兰珍、徐金梅等女同学,她们能唱会跳,很有艺术才能。吴仲海同学是我们的学生领袖,他对大家的政治思想、学习和生活都管得很细。当时的学生干部真不容易,真正做到了身体好、学习好和工作好,反正我是很佩服他们的。如今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我的大学生活仿佛就在眼前。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片段。我永远想念亲爱的老师和同学。

整理人:2013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温家宝 顾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