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子阅读进行时
亲子阅读对孩子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有助于孩子身心发展。但是,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不太一样。成人读书可以有一定的随意性或倾向性,但儿童由于缺乏足够的阅读经验,相应的辨别力不足,因此需要成人尤其是父母来指导,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例如,孩子最好不要看超越其年龄阶段或认知水平的书籍,成人也不能强迫孩子阅读,不能放手让孩子见书就读,也不能硬性要求孩子写多少字的读后感,更不能偏食一样地只读某一类型的书。某些题材,如恐怖小说、奇幻文学等最好也不要让低年龄孩子阅读。
某种程度上,亲子阅读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教育专家孙云晓11岁那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此之前,出身工人家庭的他基本没读过什么书。一天,他哥哥所在的技校准备烧书,哥哥不忍心看着那么多书被白白烧掉,就悄悄藏起了一书包。“就是这一书包书改变了我,我被书中的世界深深地震撼了。我好像一下被从一个黑暗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一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966年的冬天,我有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孙云晓说。
所以,尽早开始亲子阅读,多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的内心会大不一样。当然,如下这些与阅读有关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估计也是许多父母心中的困惑。
1.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采访时,经常会有一些家长询问孩子不爱阅读的应对之策。
我个人感觉,孩子不爱看书,或者说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多半是错过了阅读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4岁之后开始逐渐对故事和图文感兴趣,此种状态会持续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如果此时家长能让孩子接触到经典童书,给孩子读一些优美的故事,很容易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相反,如果错过了阅读关键期,孩子与书之间便会产生一种隔离感、疏远感。而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方法,就是尊重儿童阅读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个性和兴趣,选择最适合的书,让孩子与书建立联系,两者之间自由互动。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阅读敏感期,也不要强迫孩子看书,不要期望孩子马上就能读进去,也不应一下子给孩子太多的书,而应精挑细选最适合孩子心性的童书,每天喂一点儿,逐渐激发他的兴趣,这才是第一要务。
例如,小学三年级、性格偏内向的男孩,以前很少看书,此时不妨给他读几段“猫头鹰王国”系列最精彩的段落,可以是赛林和吉菲被抓到圣灵枭孤儿院的那一段,也可以是“无敌四人组”前往珈瑚巨树路上的历险,抑或是珈瑚卫士与纯族决战场景的描写。孩子一旦感兴趣,再从头读起,进而让孩子“吞下”整个故事。
等到“猫头鹰王国”系列读完了,可以给孩子“猫武士”系列,同样的历险故事,却有不一样的精彩。如果同类题材孩子看得多了,不想再看,可以转向家庭生活系列,从搞笑的故事入手,如《淘气的阿柑》、《小淘气尼古拉》,等等。
如果是个性偏内向的女孩,不妨首选一些安静而温情的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女生,可以看《草莓山》、《长袜子皮皮》、《一百条裙子》。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写活了女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不错的入门书。
一旦孩子喜欢上了阅读,就要及时通过各种途径,给孩子找一些经典童书,但要记住,不要一下子给予,而是分阶段、分批地递给孩子,让他们看过一本,难忘一本,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而习惯一旦养成,自主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何时让孩子自主阅读
要不要自主阅读,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亲子阅读不可能无期限进行下去。
我有一个朋友,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所学校当校长。他说,在他儿子8岁之前,他一直很认真地开展亲子阅读,后来由于工作比较忙,读故事的事情不得不放下。等到儿子10岁,他有时间再给孩子读故事时,没想到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从那一刻开始,他知道,曾经温馨美好的共读时光,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何时自主阅读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一次,我去某地一所农村小学采访,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自称饱读诗书。他的妈妈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在一旁插话说,他经常抢着看自己手里的书,什么《红与黑》、《读者文摘》都看过,尤其喜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现在已经把《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看完了。每天晚上,两个人手不释卷,其乐融融。
我问这位当教师的妈妈,你不和孩子一起读吗?妈妈说,不用,孩子能认识一千多个汉字,可以自主阅读了。又问,那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怎么办?妈妈说,那就查字典,或者借助拼音,上下文一顺,就明白了,根本不用她帮忙。我又问孩子都看过什么书,喜欢哪些书。孩子列了一长串书单:《西游记》、《窗边的小豆豆》、《小故事大道理》、《红岩》……问他是否看过《猜猜我有多爱你》、《青蛙弗洛格》、《不一样的卡梅拉》、《疯狂的星期二》、《小黑鱼》等图画书,男孩摇摇头。
这次对话让我发现,一是孩子的自主阅读存在一定问题,即家长的引导缺位:二是他读的多是超越他年龄阶段的书,结果就是在阅读上少有心灵的共鸣和亢奋点,看不到阅读带给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再就是阅读题材明显不均衡,过于文学化,过于成人化;说到底,孩子的饱读诗书仅仅是读过而已,具体的内容、情节和思想并没有在他的内心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成长所必需的养分,而这其实是自主阅读最核心的所在。
更深的弊病在于亲子共读的缺失。没有了亲子共读的前提,缺失了孩子阅读过程中必需的价值引导,很容易产生误读现象,自主阅读的效果因而就要打上问号。而且,阅读的难度过大,可能会挫伤孩子的阅读兴趣。美国阅读委员会的专家曾指出,给孩子朗读比看课文以及做各种练习册和家庭作业都重要。大声为孩子朗读,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所以,除非哲哲主动提出要自主阅读,我会一直坚持给他朗读故事。在此过程中,我会观察他的反应,考察他对故事的理解,看他能否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能否明白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更好地了解他,支持他,并鼓励他有自己的解读。
一言以蔽之,自主阅读不妨从长计议,慢慢来。
3.图画书可以不加筛选吗
采访台湾信宜基金会董事长张杏如时,她明确表示,图画书不需要分级。在给孩子阅读图画书时,成人要把胸襟放开,不要给图画书设限,“图画书作者在文图之间都有自己的创意,在阅读时如果人为的限定多了,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达的深意”。
作为出版家,张杏如的观点或许没有错。但我一直觉得,给孩子选择图画书还是应该有所选择,主要是在题材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孩子的理解力有限,另一方面是有些内容可能触动敏感的童心,引起意想不到的负面心理反应。尽管现在的孩子相对早熟,但关于离婚、单亲家庭的故事还应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或者等他们长大一些再读给他们。例如,伊芙·邦婷与泰德·瑞德合作的《记忆的项链》,讲的是重组家庭的故事,内容很好,非常感人,但没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孩子可能无法领会,不妨选个合适的契机再读给孩子。
还有关于战争题材的图画书,虽然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也不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星期三书店》、《铁丝网上的小花》、《大卫之星》、《敌人》等,这类书籍更适合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阅读,而且需要老师的价值引导,帮助孩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毕竟孩子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一旦误读,很可能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其他的,类似魔幻、恐怖小说也不应过早让孩子接触。
我采访过“鸡皮疙瘩”系列作者、美国著名作家R.L.斯坦,他说写这些书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快乐的历险,但他也承认他的书更适合小学高年龄段或中学的孩子。
实际上,检验图画书适不适合孩子阅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先读一遍。我每次给哲哲选书的时候,都是这样做的,只要没有太过负面的东西,都会放行。遇到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我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交流、讨论,直到孩子真正明白为止。
所以,图画书不需要分级,但需要家长认真筛选,替孩子把好关。
4.边读边讨论好不好
曾经问一个同事,是否给孩子读图画书。同事很肯定地说,当然读了。
又问他:“那你都读的哪些书呢?怎么给孩子读的?”他说:“我啊,买了很多光盘,如《鞠萍姐姐讲故事》、《听妈妈讲故事》、《魔法妈妈讲故事》什么的,到时候一点播放键就行了,我家闺女挺爱听的。”
原来如此。
我个人非常不赞同这种偷懒的做法,而且妈妈过于温柔的讲故事方式,远没有爸爸那种形象又夸张的讲法吸引人。其实,所谓亲子阅读,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阅读,不是机器单向度的自吟自唱。鞠萍姐姐也好,魔法妈妈也好,讲故事虽然很动听,但都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展现音容笑貌的人,不是可以交流的对象,代替不了哪怕笨口拙舌的爸爸或妈妈。亲子阅读,一方面是给孩子读故事,教他们懂得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以书为载体加强亲子之间的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父母把亲子阅读当成任务,总是急急忙忙地读,也不管孩子爱不爱听。读的时候,甚至不允许孩子提问,生怕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读完故事,迅速把书收回书架,没有交流,也不问孩子的心理感受,转做其他。我认为,这样做都是不对或不科学的。
还是那句话,读不是目的,交流才是根本。我给哲哲读故事的时候,经常停下来与他讨论一番。有时候,讨论花了太长时间,以至于书都没读上几页。偶尔我也续编或改编一下原来的故事,玩得尽兴了,再去做别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都很享受这种交流,既学到了书本之外的很多东西,也真正做到了与人互动、与书互动,养成了读书思考、读书质疑的习惯。
而这种阅读习惯无疑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我看来,与孩子探讨故事更重要。在此过程中,你才能知道他的小脑瓜在想什么,也才能摸清他的思维特点、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他的所爱所好等,毕竟好的教育首先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深入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