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古村落生态发展模式与政策评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黄河流域山西传统村落贫困原因分析

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及经济学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低是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致贫的因素仍然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经济发展程度,家庭结构、健康和教育状况、就业状况、自然及地理条件、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的发生造成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因素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甚至成为某个时期某个区域致贫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首先贫困是一个家庭现象而非个人现象。由于家庭资源是共享的,由于某个家庭成员因为生病、失业等原因陷入贫困那么就意味着整个家庭陷入了贫困。其次,从家庭角度出发,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致贫的最直接的原因。一方面表现为家庭的收入状况,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影响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及地理条件、足够的金融资本、劳动力就业水平、劳动力素质高低等。对于低收入家庭,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对低收入家庭获得有限收入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其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再次,不管是影响家庭收入状况的因素还是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以上的因素是直接或者间接造成贫困的原因,但是并不是其中的某一因素存在就必然导致贫困。并且这些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甚至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

在上述对贫困原因分析的指导思路下,根据对山西古村镇实地调查走访及相关数据统计,以下我们从区域、社区、家庭及个人三个不同层次对导致山西古村镇贫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一)样本村选取

由于调研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们从所调研的古村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古村镇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首先对所选样本村村落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等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为贫困原因分析提供背景和数据资料。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有两个来源:一是样本村所在市、县、镇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源于当地的统计年鉴、教育年鉴、卫生统计年鉴及调研中分别走访统计局、乡镇部分和村委会三个部门搜集的数据。二是部分数据由实际调研问卷统计提供,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有效回收问卷240份。古村镇的整体概况资料大多来源于申报材料和其他省市县提供的资料。

全省102处古村镇中,其中14个位于国定贫困县内,有13个位于省定贫困县。在此次重点样本调研的18个古村镇中,其中有6个分布在贫困县,其它12个在非贫困县。在选择样本时主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样本尽可能地分布在山西省古村镇发展集中的区域:沁河流域、黄河流域、汾河流域、边关地区;二是样本在区域古村镇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考虑在各区域内经济发展处于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古村镇;三是在选取样本村时,还综合考虑了样本村经济、保护现状、建筑价值及基础设施状况等方面;四是数据的可取性。这样一共选取了12个样本村。保护开发和减贫成功的古村镇选取了皇城村,一是皇城村保护和开发程度处于全省古村镇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据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皇城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0元,在全省乃至全国古村镇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因皇城村地域原因,数据较易获取。其次,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经济处于全省农村前列。比较落后的其他几处古村镇经济、保护现状、建筑价值及基础设施状况均处于全省平均水平,具体情况见下表11:

表11 各样本村的基本情况(2009年)

数据来源:实际调研统计数据及各村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从样本和数据选择来看,沁河流域:皇城村、郭峪村、上庄村、西文兴村、石淙头;汾河流域:静升镇、粱村、张壁、夏门村;黄河流域:碛口镇;边关地区:娘子关镇、右卫镇。

(二)古村镇贫困的区域因素

1.古村镇地理位置偏远

古村镇地理位置偏远,远离经济中心是古村镇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古村镇所处的区域远离经济中心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对古村镇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古村镇的地理位置偏远,不在经济中心辐射范围之内,未能分享经济中心所带来的资源和产业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产业向古村镇聚集以及古村镇自身城镇化的发展。

距离经济中心的远近对古村镇居民的收入有明显的影响。对12个古村镇样本的回归分析中,在控制了一系列其他影响因素后,样本村静升镇比其他古村镇高1000元左右,而皇城村人均收入高达其他样本村人均收入的9倍左右,静升镇距灵石县12公里,而皇城村经过发展已形成了以村为中心的一整套配套设施。自然灾害和当地地形都对农户人均收入有显著影响,分别造成近百元和过百元的差距。

案例1:远离县城——泽州县石淙头村

石淙头村,距离泽州县城大约40公里。从县城到周村镇的30公里,公路为双向道,平坦、宽阔,一直盘山而上。石淙头的水泥路是2006年修通的。距离本村最近的客车乘车点,走路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去县城方向的班车一天只有两趟,分别是早上6: 30和8: 30左右的过路车。从县城发往本村方向的客车,发车时间是下午3: 00和3: 30。村民在县城看病、办事或买东西,一旦错过客车时间就非常不方便。

在不得已外出的情况下,村民一般会让家人骑摩托车将自己送到乘车点,大约需要20分钟,回来时再接一趟。如果没人送或是家里没有摩托车的村民,想出门,那就只有步行过去了。如此费时费力的交通成为村民外出的最大障碍。而摩托车在本村的拥有率仅仅为23%,因此村民很少出门,一般一年只去县城两次。多数只在年前或是夏季到城里买点年货、看看病。村里50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很少去县城,出门最远到周村镇。

2.古村镇土地资源、水资源缺乏

山西古村镇农业发展受到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缺乏的瓶颈制约。从表1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村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贫乏。

表12 2008年样本村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人均纯收入的关系

数据来源:山西国土资源网及调研数据整理所得。

首先,建设占用耕地增加、生态还林的落实、自然灾害的损毁等因素造成了古村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严重缺乏。既要满足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又要满足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古村镇耕地后备资源不但数量极其有限,而且经过长期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制约,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相对于逐年减少的耕地而言,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也已显得捉襟见肘。农户的耕地面积拥有量对收入有显著影响,在汾河流域人均耕地面积约3亩,而在沁河晋城地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但这不是决定性的(在排除了灌溉条件后,每相差一亩只导致人均不到150元的纯收入差别)。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农业产量并得不到提高,土地资源的缺乏造成了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古村镇居民陷入新一轮的贫困。

其次,水资源匮乏造成农业用水的短缺。山西乃缺水大省,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8亿立方米,居全国倒数第二位;全省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在这样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大环境下,古村镇的耕地又多为旱地,农业生产需要靠农业灌溉,农业生产与农业用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农民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不得不投入资金进行灌溉,同时,缺水又造成土壤土质的下降。水利灌溉条件的影响更大,山西自古以来干旱缺水,全省95%的耕地为旱地,大多数农民靠天吃饭,黄河流域、汾河流域、沁河流域有部分水地,但数量极少。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有无灌溉导致300元以上的人均收入差距,说明水资源具有更加决定性的影响。农业用水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收入的增加,加深了贫困的程度。

在我们调查的古村镇中,绝大多数古村镇实行了家家通自来水,但对于处于贫困县的一些古村镇而言,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山高坡陡,降水稀少,相当一部分贫困县古村镇人畜饮水还解决的不够彻底,生活用水更是捉襟见肘。相对于工业用水而言,农业生产用水有时和生活用水并不能准确划分,以养猪户为例,在村内搞养殖,不少养殖户所用水源基本和村内的饮用水是一致的,在夏天普遍存在用水紧张的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水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古村镇农业、畜牧业的等产业的发展。

案例2:生产用水短缺——西文兴村

西文兴村,一对青年夫妇常年在外打工,后来由于孩子上学的问题回乡创业。当时由于猪肉价格不错,他们决定繁育仔猪,买了两头母猪自己配种。但由于村内所有自来水水压不够,在用水高峰期几乎没有水,尤其是夏天,全靠自己挑水,而养猪需要大量用水,再加上技术准备不足,当年没有产仔。如女主人所说:“技术不懂可以学,但取水的困难迫使她只能卖掉母猪”,男人只好继续外出打工,女人在家务农、看孩子。依靠养殖业来脱贫致富的梦想被基础设施的落后所打破。

3.古村镇不利的气候和环境

古村镇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生产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明显等不利的气候和环境是造成古村镇贫困的又一主要因素。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9%,而本次调研的古村镇绝大多数处在水土流失的范围内,直接威胁着农业的发展。干旱缺水日渐加剧,古村镇降雨量80%主要集中在年内7、8、9三个月,春旱严重,降雨变率大,“十年九旱”是古村镇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古村镇所处的区域水资源总量缺乏,人均占有量277.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仍未得到改变。同时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大量农民工相继返乡,农产品出口受阻,市场价格波动带来阶段性卖粮难和养殖业效益下滑,特别是2009年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和历史罕见的暴雪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自然灾害和当地地形气候都对农户农业收入造成显著的影响,甚至造成近百元和过千元的差距。一系列不利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造成古村镇居民创收难、农业发展难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古村镇农民农业收入的提高。

(三)古村镇贫困的社区因素

1.古村镇基础设施缺乏

基础设施是古村镇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和实现城镇化的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古村镇经济的发展,对古村镇的保护和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古村镇贫困的因素之一。在本次调研中,大多数古村镇远离或缺乏基础设施,如远离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医疗中心、集贸中心或水电供应不足等。受这一因素的严重制约,古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受教育、医疗健康、就业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导致古村镇农产品流通不畅、居民交通不便、生活用电难等问题。

案例3:缺乏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万荣县荣河镇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果库就是现代化果业基地的重要基础设施。

目前苹果产业是万荣涉及面最广、古村镇居民参与人数最多的农产业。102万亩耕地、35万亩果树,10万农户、8万果农,苹果成为万荣县重要的产业。而对于万荣县荣河镇的农民来说,苹果业的兴衰更加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增收、发展、稳定。2009年,荣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人均果业纯收入185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半成以上。但是,面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苹果产业发展遇到困境。荣河镇的果农因无力修建自己的果库,同时距离临猗县的果库较远,到苹果采摘期,果农怕摘了没地方储存,纷纷提早贱卖给果客,卖不出去的只好烂在地里。果农们很早就期盼着建一个像样的果库,而修建一个果库投资需要300万至400万元,村民没有经济实力进行投资修建。而临近的临猗县,因拥有自己的果库,解决了果储存苹果的困扰,节约了运输周转费用,避免了苹果周转中的损失,保护了果质,让果农得到了实惠。农民生产的苹果可以按照一定的价格送到果库保存,然后选择在好的市场行情卖出,每亩的收入往往高过荣河镇的果农。

案例4:交通不便——高平市良户村

从高平市出发到良户村的公路一路顺畅,公路为双向道,平坦、宽阔。而进入良户村后,村内道路为乡间水泥路,时有毁坏,坑洼不平,且狭窄难行。有些道路甚至容不下一辆小型的三轮车通过。良户村居民一提到村里的公路,便能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来形容。

良户村居民张某:我们村学校后有一土路,下雨天道路泥泞,十分难走,希望村里能把这条路修一修。村里的公路路修了半拉子就不修了,坑坑洼洼的。

良户村居民郭某:我们村今年修水泥路,本来是8米宽的路现在只修了5米,长度也不够,而且只修了一半长,只从公路口修到了村口。我们村的路一直不好走,修路是我们一直盼望的事。希望村里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办好。

良户村田某:我村“村村通”水泥路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才两年已是坑坑洼洼,无法通行,我村车流量并不大,一天也就过个十辆八辆摩托车和手扶车。

案例5:用电难——临县李家山村

从我们实际的调查中,古村镇居民基本上都是用电户。只是需要关注家中家用电器的使用频率,如看电视的时间,洗衣机、冰箱的使用状况等,可以反映受收入的限制,尽量减缩电费支出,但从电费的支出来看,连续三年,变化较大。这是因为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古村镇居民电器每年都在增加,月耗电量增加,原来的电路难以支持。

李家山,距离县城临县大约45公里。当地的电网系统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末搭建的,村里只有一个220V变压器,随着近几年来,当地产业不断转向二三产业,用电量激增;再加上最近几年煤价较高,相当一部分农户做饭取暖都要用电,进一步造成村内电网负荷加重。该村不少村民反映用电存在问题,电力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其生活和生产。

总之,当地政府应继续投资古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生产用水、公路、电网、电话和电视广播的“村村通工程”,这将是缩小古村镇相对贫困的重要举措。此外,也为古村镇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

2.古村镇公共服务不完善

(1)古村镇教育力量薄弱

近年来,教育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大量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表明,文化教育的水平是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长期居高不下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古村镇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与古村镇的贫困度再一次证明文化教育与贫困发生率之间的负相关性。本次调研的古村镇普遍存在教育经常费用和教育基本建设费投资力度不大,而且教育投资在古村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皇城村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雄厚,并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案的皇城小学,是晋城市唯一一家和北大附小建立远程教学点的示范学校。而泽州县的周村镇小学,教育设施落后,大多数教师本身受教育水平不高,毕业于职高和普通的师范学校。古村镇教育水平的落后,制约了古村镇劳动力的竞争力。

案例6: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泽州县东沟村

东沟村是泽州县北30公里左右的一个古村庄,全村354户1500口人,现常住人口312户1300人,其中14人是五保户,4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东沟村有一所小学,目前共有学生90人,教师8人,分6个年级,每个年级大约十四五个学生。学校具体情况为:

①学校仅有6个教室:教室在2007年修建的一个二层砖楼里,因为楼砖使用的是水泥预制板,出于校舍安全考虑,东沟村村委会决定运用校舍加固资金修建新的教室,预计2011年可以使用。

②教师结构情况:8名教师中,其中1人为大专学历,其他7人为高中及中专以下学历;年龄在40—45岁之间的有4位,35岁左右的有2位,最年轻的男老师大约26岁。其中,有6位教师是本村人,另外2位是别村的。

③开设课程单一:小学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等课程,音乐课因没有老师而无法开设。

④上学距离较远:90个学生中,离学校最远的大概有3华里,一般情况下,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有家长接送。

⑤教学设施简陋:学校的课桌比较简陋、陈旧。缺乏体育教学器材,学生的体育课内容简单,主要有跑步、跳绳等。学校日常教学还是粉笔、黑板、讲台,没有电脑、投影仪等新型教学设施。从东沟村小学的基本情况来看,目前,处于贫困县的古村镇小学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课程开设等方面,与城镇小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实现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应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的内容和质量。

(2)落后的医疗卫生水平

目前,山西古村镇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城乡卫生资源和技术力量配置不合理,比例失调。山西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4年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这两项措施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古村镇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依然影响着古村镇居民的健康。

古村镇医疗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人才问题仍比较突出。村级卫生人员素质低。专业知识缺乏,严重影响村级防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医疗卫生培训急需提高。二是医疗设备紧缺不足。有30%的乡镇卫生院(段村、梁村、东沟村、夏门村等)在诊疗过程中仍然使用“老三样”(温度计、血压计、听诊器),严重影响诊断准确率,急需更换配备医疗设备。三是医疗卫生行风建设还不尽如人意。乱检查、乱收费、乱开药等不正之风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杜绝,在群众中影响很坏。四是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在古村镇中,很多村卫生所主要负责计划内的免疫工作,他们是非营利性的机构,是免疫的。但是实际上,其中的村卫生所都是私人开办的,只是县卫生院予以审核,并且帮助县卫生院完成一些必要的防疫工作。另外,按照规定,1000人以上的聚居区要设立卫生室,这样好多千人以下的古村镇里几乎没有本村的卫生室。

古村镇的相当一部分农户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可得性与可及性不高。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在古村镇居民中,有病能及时就诊的比例是88.9%,不能及时就医的比例是11.1%,这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群就医的可及性相对较差。在不能及时就医的人群中,52.09%的人是因为自身经济困难,40.51%的人是因为距离医院太远,2.89%是本人不愿意,3.54%的人认为小病不用去看。除去经济原因外,距离医疗点的远近也极大影响了古村镇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整体来看,古村镇的居民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可得性与可及性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有78.7%的受调查户参加了合作医疗基金,就我们实际调查来看,那些未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户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困难,难以参加;另一类是觉得合作医疗报销麻烦,且报销比例不高。从12个样本村所在的县的参保率来看,9个县的参保率都到达了95%以上,这说明对医保的认识各地都非常重视。但部分居民不能及时就医,其主要原因是医院太远、医药费太贵。

案例7:合作医疗参保率低——平遥县梁村

居民王平,50岁,高中文化程度,复转军人。转业后,在介休市一家煤矿企业当装卸工,由于是临时工,七年以后被企业解雇,现在本村务农。王平30岁才结婚。结婚后仅仅两年,媳妇嫌弃家里贫困,最后跑了。如今王平单身一人,和80岁老父亲住在古宅里。

王平非常勤劳,种了20亩地,养了20头羊。他的收入在村中算是高收入户了,但他感叹只是瞎忙,没儿没女,自己兄弟四人,全都没娶过老婆,他觉得自己活的最幸福是当兵的时候,如今破衣烂衫,从早忙到晚,种地喂养,生活丝毫没有幸福可言。王平清楚记得2008年8月18日那天,自己开着借来的三轮车去地里上粪,由于刚下过雨,路比较滑,不小心,三轮车侧翻,自己被压在车下面,头磕在石头上,当时晕厥,幸好被村里人及时发现,赶紧租车送往县医院,在医院住了52天,开颅做了手术,如今头上还有清楚的疤痕。住院期间共花费2.8万元。王平2007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当时自筹资金10元,2008年也是10元,2009年为20元,2010年为30元。出院后,王平开始去县合作医疗办报销住院费,但迟迟没有结果,后来,他得到的答复是2008年的住院费都不给报销。如今,已快两年了,他的住院费还是没有报销。他自己讲农民没有脸面,是很难报销的。村长说,今年的合作医疗收费,困难很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不强。

导致参保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缺乏健康投资观念和风险观念;二是新农合保障程度低,补偿手续较为繁琐;三是对新农合管理者不信任,怀疑新农合政策的稳定性;四是受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等影响。事实上,在调研中发现,像王平这样无法得到正常报销的农户不在少数,在合作医疗的报销中,农户的社会网络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3)古村镇金融服务不完善对贫困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存在一定差距。相对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古村镇居民贷款难、融资难依然是古村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截至2009年9月底,山西省农信社不良贷款高达375亿元,占比达到24.97%,农信社共有企业贷款户43105户,其中不良户达30348户,占70.4%。197万自然人贷款户,不良贷款户达91万占46.2% (2009年山西经济年鉴)。由于历史包袱重,服务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农村信用社在古村镇的金融服务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到位。同时,经本次走访调查,古村镇普遍存在富人能够利用资源取得贷款,而恰恰需要资金的穷人取得贷款相当不易,不仅需要担保人,而且还要需要很多手续和批准。古村镇居民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影响着古村镇居民的收入的增长。

3.古村镇特性对居民贫困的影响

古村镇这一特殊村落与居民贫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1)古村镇保护价值、利用程度对减贫效果的影响

山西古村镇、古民居数量相对较多,大多承载着晋商文化、军事文化、士大夫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具有浓郁的山西特色,是一批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众多的古村镇中,由于其历史价值和保护程度不同,对古村镇的利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古村镇自身的历史价值、保护状况、利用程度与古村镇的减贫效果具有正的相关性。

例如上庄村、皇城村、静升镇等古村镇,建筑价值较高、保护程度较好,经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达到了脱贫致富的效果;而一些古村镇,如泽州县东沟村,该村镇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投入了资金进行了专业保护,但是由于后期对古村镇利用程度的不足,不仅没有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收益,反而由于对古建筑的保护、管理、修缮等造成了古村镇居民的负担;也有些古村镇价值较高,但是由于没有进行保护,利用程度也不高,造成破败、闲置、废弃等。如石淙头村,古建筑数量较多,以潘家大院尤为出名,但是资金不足、村民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减贫效果低等原因导致减贫效果低,石淙头村的居民生活方式简单、日常饮食单一,不少村民营养结构不良。

(2)古村镇保护模式的选择对减贫效果的影响

山西古村镇数量众多,保存程度不一,依据古村镇的特性以及价值,不同的古村镇在保护模式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不同保护模式对各个古村镇的减贫效果的影响也不相同。山西古村镇的保护有以下三种保护措施:整体保护型、街区保护型和重点建筑保护型;四种保护模型:原生态保护模式、修复性博物馆模式、遗存原真风貌模式和修复性宜居模式。各个古村镇采取的措施和模式不同,最终达到的减贫效果也大不相同。

例如碛口古镇,它是清代及民国初年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商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誉,昔日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五里长街和碛口镇、西湾村、李家山、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坪、垣上七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临县是山西省人口最多的贫困县,2001年,山西省旅游局依托临县黄河碛口所拥有的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启动了全省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给予重点开发,重点扶持,并搞出了一个高水平的碛口旅游风景区规划,为临县找到一条靠特色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但是九年过去了,碛口古镇并无多大变化。临县对如何开发利用碛口古镇相当慎重,碛口的居民也尽力地保护这笔遗产,老房子该翻修的尽量不翻修,该拆除的尽量不拆除,尽可能保持原样旧貌。至今碛口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依然是横在碛口居民减贫路上的难题。

(3)古村镇保护模式与多种经营方式的有机结合对减贫效果的影响

每一个古村镇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归属为不同类型,特性是一个古村镇的个性和魅力所在。古村镇的类型可分为许多种,如建筑遗产型、民族特色型、革命历史型、传统文化型、环境景观型、商贸交通型,等等。不同类型的古村镇,就会有不同的保护方法和侧重点,同时由于具备资源的不同,其保持的鲜明个性特色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保护模式与多种经营方式的有机结合,对古村镇减贫效果具有正相关性;而保护开发形式单一对古村镇减贫效果具有负相关性。

皇城村在晋城市农村第一个打造出一个集煤炭开采、旅游开发、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开发的同时,同时利用资源和名气,打造高科技和生态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皇城村的多种经营方式给皇城村村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山西省其他古村镇的保护、开发、减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仅仅发展单一旅游尤其是景点式旅游的古村镇,贫困家庭很少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受益,甚至变得更加贫困。阳泉郊区的小河村开发了以石家花园为主体的旅游景点,景点导游人员说每天来这儿的游人不多,还有许多是上级领导过来参观的,门票收入太少。这些收入甚至都弥补不了景点建设的投资,更不用说贫困居民受益了。

我们通过总结,认为古村镇特性对居民贫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古村镇特性对家庭经营的不利影响。古村镇居民在保护开发前可以在家里散养家禽,但由于古村镇进行整体保护、整体环境改造,散养变得不太适宜,但大多数古村镇居民又无力投资大规模养殖,这使他们减少了养家禽家畜获得的收入。我们调研中的良户村、上庄村属于保护较好的古村镇,目前这两个村已经没有居民散养家禽了,贫困的农户消费蛋、肉的数量也相应减少。

第二,古村镇特性对居民居住的影响。古村镇的特性要求保存古建筑,完善修葺古建筑,这一方面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与居民生活需要现代建筑元素相矛盾。古村镇居民家庭在子女结婚时大多要考虑住房问题,同时古建筑的保护在短期内不会为居民带来实际的利益,这使得部分居民会选择修建新房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第三,由于住宅产权尚不清晰,古村镇保护不一定为居民带来收益。我们在静升镇走访时张百千大叔告诉我们本村有位老人为了保护家中清代建造的石墩,一直过着特别节俭的生活,可是直至老人离世也未因保护石墩而获得政府的补助。

第四,古建筑保护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一些古村镇在对古宅进行保护时,在补偿问题上与居民产生摩擦。部分居民为了提高补偿的筹码,在原有古宅建了新建筑,导致村内某一片区的新建筑与古建筑搭配不协调。

(四)古村镇家庭及居民个人因素对贫困的影响

1.古村镇家庭收入结构对贫困的影响

表13 2009年样本村体制改革中收入来源格局 %

数据来源:据各样本村调研数据。

古村镇居民收入来源结构(表13)中,第一部分收入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和农业有关的收入,平均约占农民总收入的60%;第二部分收入是农民打工的收入,工资性的收入,占到居民人均收入的25%;第三部分收入来自于转移性支付,包括惠农政策、减免税收、增加补贴,这个大概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多一些;最后是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一块比例非常低,不到5%,绝对数也就是一百几十块钱。

从以上数据及调研得出,大多数古村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但古村镇人均农业收入比非古村镇居民农业收入低;工资性收入近几年虽然有所提高,但所占比例依然较少,且获得工资性收入的途径有限(主要是外出打工)。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外出打工的居民家庭收入较单纯依靠农业的居民家庭收入水平高。可见古村镇居民依靠外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是造成农户间收入差别的主要因素,而外出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也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另外,将古村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城市家庭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随着近年来城市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城市居民开始享受较多的财产性收入,但是广大的古村镇居民较少融入市场化的体系中,财产性收入水平还很低。

2.古村镇居民家庭资产对贫困的影响

古村镇居民的家庭资产对贫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村镇居民人均资产拥有量少。在调查中发现,古村镇居民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土地、非农业土地、水资源、农业机械等资产较少。近一半的古村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生产用水短缺,全村大型农业生产机械拥有量不足2台。古村镇居民家庭资产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二是家庭资产利用缺少整合性和商业性。古村镇中有许多居民家依旧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及旅游价值,但大多数古村镇及居民并没有有效地保护、发展这些旅游资源,没有走商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另外,很多古村镇都有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如果不和其他的一些资源结合到一起,这些资源也不能为农户带来很高的收入。比如现在,根据居民的消费结构,发展大量的附加价值较高的农副产品可以使农户增收,但发展农副产品光有土地不够,光有劳动力也不够,需要技术,需要资金支持,需要市场渠道,甚至需要品质的保障、品牌的保障。这些资源都不是在农村天然拥有的。所以对于古村镇居民而言,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对于实现农民脱贫至关重要。

3.古村镇居民受教育水平对贫困的影响

按收入水平分组的农村人口数据更有助于说明贫困与教育水平之间的关联。从古村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表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各收入组的初中教育程度和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非常整齐的依次上升,而劳动力文盲率则有规律的反向下降。这里使用的是成人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反映的主要是教育水平对贫困的影响,而不是贫困对教育水平的影响。图15清楚地表明了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图15 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图

数据来源:根据调研样本村村户数据整理。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教育通过两个途径来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一,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受更多教育意味着有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第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非农收入的多少,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往往越高。

分析结果表明,与文盲和半文盲相比,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事当地非农就业机会比较高,而且随着收入的扩大,农户是否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是拉开农户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资本匮乏对古村镇居民贫困的影响

古村镇居民的生计活动需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资金资本,还需要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互为补充。社会关系是古村镇居民享有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古村镇居民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本,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古村镇农民的人际关系网络所覆盖的范围相对城市人小得多,这样就会导致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的出现,即使在古村镇内部也会出现类似的“马太效应”,例如谁有关系谁就能优先争取“低保户”“古房屋保护经费”之类的资源。其次,社会关系网也极大的影响外出工作的机会。在影响工作机会的各项因素中,有55.1%的农民选择专业技能,27.7%的人选择关系网广泛,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其余影响因素还包括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占6.8% )、政府或居委会组织出面帮助(占3.9% )、职业介绍机构健全(占0.7% )等。而古村镇居民因人际交往范围窄,社会关系覆盖范围小,社会资本严重不足,这不利于古村镇居民摆脱贫困。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网络的古村镇,也许就只能处于贫困的境地了。

5.山西古村镇居民贫困主要原因总结

古村镇的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不同的地区古村镇有不同的因素,抑或是同样的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县、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贫困的原因种类很多,本报告分别从区域、社区、家庭及个人、古村镇特性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古村镇致贫原因。下面我们将总结一下古村镇致贫的主要原因

(1)农业生产条件恶劣

古村镇农业生产条件都比较艰苦,如在吕梁山区的古村镇(碛口镇、李家山村等),普遍是山坡地多,降雨少,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投入产出比例低;而在北部寒冷山区的古村镇(如右卫镇等),则是由于温度较低大部分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缺水比较严重,当地农业发展困难。多数古村镇农业几乎是靠天吃饭,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差。古村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多,普遍是人多地少口粮不够吃,并且严重缺乏劳动力,村里留守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及未丧失劳动力的老人,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作物种植类型单一,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小麦等抗旱性作物,经济作物以核桃、红果等作物为主,产量低,再加上村民普遍未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量。

(2)地理位置偏远,远离经济中心

古村镇地理位置偏远,远离经济中心,交通不便。古村镇居民的出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距离、交通、交通工具等的限制,居民普遍反映除了必需的情况,如就诊探亲等原因,一年很少出门,随之而来的便是信息的闭塞。同时由于地处位置偏远,交通的不便,运距远,农产品的销售在销量和价格上也受到影响。古村镇家庭人口规模多为4—6人,限制古村镇劳动力外出务工需考虑距离远近,如果不能同时顾及家庭,古村镇居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就减少。同时企业的引进和在当地的投资都受到限制。古村镇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古村镇经济发展落后,居民增收困难。

(3)古村镇自身产业发展较弱

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能力。从古村镇家庭收入构成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越高,来自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越高。古村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少的原因,经过考究,我们认为由于过去山西好多古村镇工业一直以煤窑、砖厂等资源性企业为主,随着全省资源整合,许多乡镇企业倒闭,古村镇居民失业严重,工资收入减少;另外,大多数古村镇居民打工不得不在省外打工,这样就存在很多拖欠工资、坑蒙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导致古村镇居民减少出外打工的意愿,减少了工资性收入。因此古村镇居民要想致富,就必须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

(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古村镇道路、灌溉、农产品流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弱。主要原因是,其一,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受旱灾、雹灾、冻灾以及疫情的影响,生产不稳定。其二,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古村镇农业生产依然以小规模分散的小农户经营为主,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同时,流通方式比较落后,农户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高,容易引发相关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其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耕地数量减少且质量有所下降的趋势、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低等多重因素,农民很难通过农业生产实现增收的愿望。

(5)教育致贫

古村镇教育致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古村镇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无法从事高技术工种,影响居民收入。古村镇家庭大多数家长接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自身素质较低,外出务工大多只能找体力活,稍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都无法胜任。二是大多数古村镇居民教育负担较重。尽管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农村家庭由于重男轻女封建观念的影响小孩还是比较多,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古村镇居民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用尽自己的力量供子女上学,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会给家庭带来更沉重的经济压力,使家庭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6)因病贫困

古村镇医疗条件差,距离主要乡镇医院较远,大部分古村镇中妇女三分之一健康状况不好,就医看病成为家庭主要支出。在我们的访谈中,村民认为“疾病”是最容易致贫的原因,医疗条件差,通常大病看不出来,小病久治不愈,往往小病拖成大病造成古村镇家庭的经济负担。疾病导致贫困,贫困又使疾病难以医治,以致恶性循环。农村常流行一句话:“不怕穷,就怕病”。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人得了大病,就可能拖累全家,影响到全家人的正常生活。

(7)金融贫困

从我们的统计数据来看,古村镇居民的借贷发生率较小,而且绝大多数借款行为发生在居民与亲戚朋友之间,从正规金融渠道(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得到的贷款很少。农户要摆脱贫困,金融支持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资金的支持发展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金融贫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金融资产较少,二是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较差。大多数古村镇已经进行了3—5年的小额贷款项项目。但是信用社对“小额贷款”的对象实行“信用等级的评定”,在此基础上管理储户。村民的借贷是在评估他们“还贷能力”的基础上实行的。这样对于一些能力不足的农户,很难从信用社贷到款。在我们的调查中,西文兴村的马师傅,家里比较困难,而且他的亲戚朋友生活条件也差不多,他需要资金只能去借贷。由于信用社拒绝贷款,最后只能跑去借高利贷。

(8)古村镇特性致贫

通过对古村镇贫困原因的分析总结,不难发现古村镇自身的特性也是造成古村镇贫困又一主要原因。古村镇特性对古村镇居民在家庭经营、居民居住等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古村镇需要进行整体的保护,居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牲畜家禽的养殖,本来增加收入的途径较少,古村镇的特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饲养家禽家畜所带来的收入。同时古村镇的保护和古村镇居民的居住需求也形成了矛盾。古村镇居民对古村镇房屋的保护并不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且由于产权不清,也不一定能带来收益。古村镇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古村镇居民的贫困。

在我们的调查中,除了以上原因导致古村镇居民收入低外,我们发现个人因素也是导致古村镇贫困的原因。比如,大家在访谈时谈到贫困的原因时,普遍反映个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没有闯劲、懒、缺乏经营头脑,不能致富。除此之外,每年的人情往来支出高也是造成居民贫困的一个原因,而且这个支出具有较强的刚性,因为这是一个家庭得到社区尊重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加重了居民的负担,也阻碍了相当一部分居民扩大生产、改善生活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