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的茶德和茶俗

茶德

茶是纯洁、中和、美味的物质,中国的敬茶习俗表现了中国的茶德精神,即“康、乐、甘、香、和、清、敬、美”八德。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后,便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最能体现中国茶德的是客来敬茶的习俗,其意义有五:

(1)为客洗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宾客临门,主人心情无限喜悦,于是赶紧给客人敬上一杯香茗,为风尘仆仆而来的客人接风洗尘,用唐代韦应物的诗句而言,就是“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2)以表尊敬。饮酒因人而异,给不喜饮酒的宾客敬酒,会造成尴尬的局面。茶味清淡、纯洁、中和,人人皆宜。所以,“寒夜客来茶当酒”,通过隆重的仪式向宾客敬茶,表示了主人对来宾的尊敬和友好。

(3)叙情联谊。故友来访,重温旧事,其乐无穷;亲属、同学和同事登门,可以相互交流情况,相互学习;新友拜访,以茶引情,建立 友谊。

(4)有福共享。鲁迅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欣赏茶叶的色、香、味、形,其乐融融,更能体现人情味。作家韩素音认为,茶香幽雅,给人以愉快之感,浅黄绿色的茶汤,映衬在精美的杯中,令人悦目,品饮中的妙趣更难形容。

(5)表示祝愿。茶有祛病延年之功效,给客人敬茶有祝愿客人身体康健、养生祛病的美好愿望。

茶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客来敬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等风俗。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茶俗至今依然可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

就饮茶习俗来讲,各地大体可分为清饮法和调饮法。汉族人一般讲究清饮法,即追求茶之原味的饮茶习俗,比如清饮绿茶、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等。而少数民族则多讲究调饮法,即在茶汤中加以佐料的饮茶习俗,比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侗族的打油茶、回族的罐罐茶等。

1.北京的大碗茶

“来了您呐,沏壶茶吧您呐!”不知何时,京城的前门一带又响起了那熟悉的吆喝声,把一些老北京人的思绪带到几十年前。

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大碗茶非常流行,大街上随处可见两分钱一大碗的大碗茶茶摊,每个碗里都盛好茶水,上面盖一片玻璃,等待过路口渴的行人。这些大碗茶虽然档次不高,但喝的时候凉热合适,消暑解渴,还比较便宜,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北京人出门在外,不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好生豪爽、自然。

茶摊上的大碗茶,是最基本的喝法,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就在于满足解渴的需要。大碗茶还有一种家里的喝法,就是自己用大把缸子泡高末(过去人们生活艰难,加工茶叶残余下的茶末舍不得丢,窨入茉莉花中,就变成了 高末)。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老北京人习惯早清儿起来用大把缸子沏上一大缸子高末,端起大茶缸子喝上一口浓浓的花茶,透着那份惬意,那份自在。

白云过隙,时光流转,但大碗茶却始终如一地陪伴在北京人的身边。无论清贫富贵,无论人世变迁,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也许,这就是大碗茶的本性,是老北京人固有的几分洒脱和执著。

2.潮汕的功夫茶

李小龙在好莱坞刮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热,“kung fu”一词也由此响彻全球。中国功夫渗浸在华夏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的茶艺就有一套专门的功夫茶茶艺。功夫茶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因为这种茶艺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因此被称为功夫茶。“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苏辙的名句就是对功夫茶最好的 诠释。

功夫茶起源于潮汕,潮汕人爱喝茶,也懂茶。很多潮汕的家庭,都有一套甚至多套功夫茶的茶具,闲来无事,或者有朋友来了,来一壶功夫茶,边品茶、边话家常,或是一边喝茶、一边指头轻叩桌面听着文雅的潮剧。平淡的日子因为有了功夫茶而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功夫茶就和大碗茶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传承。虽然操作手法过于繁文缛节,但它也来自民间,同样表达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精神。

3.蒙古族的咸奶茶

咸奶茶是蒙古族的饮茶习俗。我们大多数人讲究“一日三餐饭”,但蒙古族的牧民却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日一顿饭”。蒙古族的牧民,通常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每日清晨,蒙古族的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然后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供随时取饮。

蒙古族的咸奶茶以砖茶、羊奶(或马奶)和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偏咸。咸奶茶所用的茶叶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因为砖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单宁、蛋白质、氨基酸、芳香油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砖茶捣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水烧至刚沸腾,加入打碎的砖茶继续煮,煮到茶水较浓时,用漏勺捞去茶叶之后,再继续烧片刻,并边煮边用勺扬茶水,待其稍加浓缩之后,再加入适量鲜牛奶、盐巴,用勺扬至茶乳交融,再次开锅即成为馥郁芬芳的奶茶了。有经验的蒙古族主妇称,茶水必须得扬至少81下,才能令茶味充分 释出。

要熬出一壶醇香沁人的咸奶茶,除茶叶本身的质量好坏外,水质、火候和茶乳也很重要。一般说来,可口的奶茶并不是奶子越多越好,应当是茶乳比例相当,既有茶的清香,又有奶的甘酥,二者哪一项偏多或偏少味道都不好。还有,咸奶茶煮好后,应即刻饮用或盛于热水壶中以备饮用,因在锅内放的时间长了,锅锈会影响奶茶的色、香、味。

蒙古族牧区有一句俗话是:“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确,蒙古族牧民的一天就是从喝奶茶开始的,而这种嗜好在蒙古族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表现延续至今。在蒙古高原吃早点时,大家一起拥壶而坐,一面细细品尝令人怡情清心的咸奶茶和富有蒙古民族特点的炒米,一面谈心,论世事,直到喝得鼻尖冒出了汗,正是“有茶之家何其美”的景象。

4.藏族的酥油茶

藏族同胞生活的青藏高原,生存环境十分严酷,当地的人们常年以奶、肉为主食,而茶就是补充维生素的主要来源。藏民喝酥油茶如同吃饭,甚至比吃饭还重要,有“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之说。和蒙古族的咸奶茶一样,藏族同胞也不可一日无茶,而这个茶不是咸奶茶,而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茶。

酥油茶是以茶为主料,并配合多种食材混合而成的液体。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加入酥油和食盐,再倒入酥油茶桶中,用力将茶桶上下来回抽几十下,使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传说,酥油茶是唐朝文成公主创制的。文成公主刚入藏时,对西藏的高寒气候和饮食习惯非常不适应,尤其是不习惯喝有腥味的牛奶、羊奶。一段时间后,聪明的文成公主想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早餐时,先喝半杯奶,然后再喝半杯茶,这样感觉会舒服一些。后来为了方便,就干脆将茶和奶放在一起喝。慢慢地,文成公主还在煮茶时加入松子仁、酥油等,并根据当地人们的喜好调入糖或盐巴,酥油茶由此而成,并传遍了藏族的每一片土地。

一杯浓郁的酥油茶,体现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它是藏族人民每日必备的饮品。所以有人说,没喝过酥油茶,就等于没有到过青藏高原。寒冷的时候喝酥油茶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喝酥油茶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喝酥油茶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喝酥油茶可以解乏,瞌睡的时候喝酥油茶可以清醒头脑……

5.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为傣族与拉祜族独有的一种茶饮料。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其制法有两种: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叶、三叶,经杀青、揉捻,装入嫩甜竹筒内;另一种方法是将毛尖与糯米一起蒸,茶叶软化后倒入竹筒内。茶叶因此具有竹香、米香、茶香三味。

6.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不论过节、寿诞、婚嫁,还是宾客来访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主人依次向宾客敬苦茶、甜茶和回味茶,象征人生的感悟。

7.土家族的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川、黔、鄂、湘四省交界地区。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生姜、生米等三种原料加水煮成。擂茶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能,土家族人视其为三餐不可或缺的饮品。

8.回族的罐罐茶

回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大西北,回族的罐罐茶以中下等炒青绿茶为原料,加水煮而成。煮茶用的罐子不大,其质地主要用土陶烧制而成。煮茶的过程类似于煎熬中药的过程。

9.其他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几千年的饮茶、品茶历史,素有以茶代酒的饮茶之道。我国多民族的特点也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饮茶习俗,除了本书所阐述了饮茶习俗外,还有纳西族的龙虎斗、壮族的咸油茶、瑶族的打油茶等,风俗奇特,地域色彩浓烈,都为我国的茶饮风情涂上浓浓的一笔,彰显中华茶文化的无限魅力。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