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贪恋:爱情原本就是这样清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文坛盛宴聚三友

往事如新茶,每每回想曾经的风华,难免沉浸在回忆中,或笑或悲,但总是美好的。然而当回到现实中,却发现,往事在时光的浸泡中渐渐失去了味道,唯有心中那一丝若隐若现的牵挂,始终把过去的情愫牵引于心,牵一发而动心神。

1924年4月,在梁启超、蔡元培等新月社骨干的邀请下,印度诗人泰戈尔答应来华演讲。作为当时蜚声海外的诗人,泰戈尔的来访在北京文艺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是新月社,作为此次泰戈尔访华的主办方,一众文人墨客如同筹备一次大型联欢会一般卖力,除了在各大刊物上加以宣传外,他们甚至还即兴排练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

4月23日,墨绿色的车厢如同从远海归航的古船停泊在了北京前门火车站的月台上。一群文化名人打扮一新,严肃的神情中透出期待和焦急。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辜鸿铭、林长民等人或西装革履,或长衫飘逸,个个气度不凡。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林徽因,身着咖啡色连衣裙搭配米黄色外套,素净淡雅。她手捧一束红色郁金香,年轻娇美的面容被衬托得更加动人。

泰戈尔在访华期间,出席了各类活动及座谈会。这位诗人偏爱徐志摩与林徽因,所到之处都领着二人同行。他们一同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演讲,在演讲之余更是游遍北京。

在泰戈尔初到北京的那一天,按照日程他下车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日坛进行演讲,一旁的林徽因看泰戈尔年事已高,便主动上前搀扶。恰逢当时的媒体记者把这一幕拍下,将泰戈尔、林徽因以及当时兼任翻译的徐志摩三人定格在照片中。各大媒体纷纷对这张照片加以评论,其中更有如此记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徐氏翻译泰戈尔的演说,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小诗,飞瀑流泉,琮琮可听。”一时间成为京城文艺界的佳话,大家甚至将他们三人戏称为“岁寒三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如此奇妙,趣味相投的人即使是初次见面亦恍如相识多年,而道不同者无论相交多年依然清淡如水。泰戈尔与徐志摩、林徽因三人便是出乎意料地一见如故,诗人间的交往永远都是浪漫而神圣的,他们为了飞鸟南迁而感叹,为一花一树而赞美,共同的情趣让三人在一面之缘以后便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友。

后来,泰戈尔与徐志摩成为当时少有的“异国之交”,而这位蜚声国际的大诗人不止一次在公众面前对林徽因不吝赞美:“马尼浦王的女儿,你的美丽和智慧不是借来的。是爱神早已给你的馈赠,不只是让你拥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随你终生,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辉。”

在泰戈尔眼中,徐志摩与林徽因便是世间少见的郎才女貌,因此在访华期间泰戈尔总是有意无意地撮合二人。心思细腻如徐、林二人岂能不知?但鉴于往日种种,林徽因不得不对此视而不见,而徐志摩虽然看似平静,实则内心尘封已久的希冀早已升起。

1924年5月8日恰是泰戈尔64岁的生日,这一天泰戈尔来到了西单石虎胡同新月社本部,胡适及新月社各社员筹备多时的祝寿会在此举办。梁启超主持祝寿会,并亲自给泰戈尔赠名“竺震旦”。当梁启超把印有“竺震旦”的印章交给泰戈尔时,顿时掌声四起,大家都为中印文化友好交流而发自肺腑地欣喜。在祝寿会的最后,由新月社成员演出的泰戈尔的剧作《齐德拉》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剧中,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而徐志摩则饰演爱神玛达那。也许是两人曾经的情愫依然存留在心,在舞台上他们很快投入角色,他们的超水平发挥让台下掌声四起。

尤其是徐志摩,原本对旧情念念不忘的他如今在舞台上得以与佳人相伴,那日思夜想的倩影如今触手可及,台上的他似乎忘却了自己在演戏,当眼前的现实与幻想重叠交错时,徐志摩将心头压抑已久的情愫倾注,使得林徽因与台下观众也不禁动情。

然而戏中的爱意盎然又怎敌现实的残酷,待到戏终落幕时,徐志摩方才恍然醒悟,原来一切不过是一场戏罢了。都说戏如人生,奈何最终不过梦一场,大梦初醒方才发觉那不过是一时荒唐。失望与彷徨占据了徐志摩的心头,命运仿佛总是喜欢捉弄这位痴情才子,要说往日情愫在一瞬间消散无踪倒还好,最怕的便是这份一厢情愿的情愫欲断还连,在一次次希望与失望中徘徊,最是令人身心俱裂。

林徽因怎能不懂徐志摩的心思?尤其是在泰戈尔生日当天,那发自肺腑的独白与如梦如幻的场景让林徽因亦不禁动容,也许就连林徽因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出现竟在徐志摩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

与梁思成同行赴美的期限在即,面对着徐志摩重新焕发的希冀,林徽因不愿在留学前夕再因感情之事节外生枝,但她亦不愿生生看着徐志摩被爱情的熊熊烈火焚毁而置之不理,一时之间束手无策。

也许只有时间才能抚平曾经的一切,也许只有时光的流逝才能让人不经意间淡忘过去,走向另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