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
至《七部》之稱,更爲後起,始見於孟法師《玉緯七部目録》。孟法師,疑南朝人。
按上引《道教義樞》,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列於宋陸修静、梁陶弘景二目之間,故疑孟法師亦南朝人。按唐·王懸河《三洞珠囊》卷九《老子爲帝師品》有孟智周法師《老子經通題目》。不知上述孟法師即孟智周法師否?
《三洞珠囊》卷二《勑追召道士品》引《道學傳》第十二卷云:“孟智周,梁武帝時人。多所該通。梁静惠王撫臨神忮,請智周講。光宅寺僧法雲來赴,發講,法雲淵解獨步,甚相凌忽,及交往復盛其辭辯。智周敷釋焕然,僧衆歎伏之也。”唐·王懸河《上清道類事相》卷一《仙觀品》引《道學傳》:“孟智周,丹陽建業人也。宋朝於崇虚館講説《十方懺文》。”唐·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云:“梁道士孟智周,號小孟,注五卷。”故智周一生,自宋以及梁,略與陶弘景同時。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道德玄義》三十三卷,孟智周修撰。《隋志》子部道家:《老子義疏》五卷,孟智周私記。《舊唐志》子録道家類:《老子義疏》四卷,孟智周撰。《新唐志》子録道家類、《通志略》諸子類道家云五卷。
《七部》者,《三洞》、《四輔》也。《四輔》者,《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正一》通貫總成《七部》也。
前據《雲笈七籤》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按《正一經》次第與上述不同:“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見《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
《太玄部》者,老子《五千文》以下諸經也。《太平部》者,《太平經》也。《太清部》者,金丹諸經也。《正一部》者,《正一經》也。
《道教義樞》七部義引《正一經圖科戒品》云:“《太清經》輔《洞神部》,金丹以下仙品。(按收金丹、黄白、仙藥、導引、氣法、養生諸書。)《太平經》輔《洞玄部》,《甲乙十部》(按即干吉《太平經》,見後。)以下真業。《太玄經》輔《洞真部》,《五千文》已下聖業。《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陳三乘。《太平經》云:輔者,父也。今言《三太》輔《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資,成生觀解,若父之能生也。衆生鈍劣,聞深教不解,更須開説翼成,方能顯悟,即是扶贊之義也。”按《四輔》除去《正一部》,謂之《三太》。
(按《雲笈七籤》卷六)《三洞經教部》有《三洞》、《七部》,本《道教義樞》卷三《三洞義》、《七部義》,但較爲詳盡。
《混元聖紀》卷二述十二部云“一者,《三洞》本文”,是狹義之《三洞經》,僅指本文而言。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云:“七部經:正一部三卷,太平部四卷,太清部三十六卷,洞玄部五十一卷,洞真部一百五十一卷,太玄部一百三十五卷,洞神部。”(按此七部經中,以正一部爲首,僅三卷。太平部僅四卷。洞神部無卷數,列於末位。洞真部與太玄部卷數最多,三洞與四輔雜列。又卷上稱“三洞尊文,七部玄教。”《道藏闕經目録》卷下著録“太清經六十二卷”。)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前有序曰:“凡五百十二條,儀範八章,分爲三卷,題曰《三洞奉道科戒》。”是又稱《三洞奉道科戒》。今本析爲六卷。唐玄宗時奉敕撰《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引其文,故此書已於唐代行世。其卷二《寫經品》曰:“夫經皆須作藏。有二種,一者總藏,二者别藏。總藏者《三洞》、《四輔》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後,作重級,各安題目,《三洞寶經藏》。别藏者,《三洞》、《四輔》,各作一藏。”據此,《三洞》可以總括《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