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语言篇 称谓与脏话俚语
资料有限,笔力有限,精力有限,大唐的饮食篇暂时写到这里,剩下的或许有机会补充一些菜谱。其实我之前收集过一道大唐的凉面做法,拿柳叶汁和面,捞出来的面条冻在井下,吃的时候拌些乌梅丝。
等有机会自己做一碗尝尝,等自己有把握描述确切的味道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二。
中国有一批厨师每天想着复原古菜谱,有的也会试着做出《红楼梦》等文学作品里的佳肴,无论对与不对,总归是对于美食的虔诚追求。
哦对了,听说有大师把烧尾宴还原得七七八八,只不过大师踪迹难寻,吃上一顿说不定没了三线城市的两室一厅。我身上的吃货之魂蠢蠢欲动,钱包拼命地让我冷静。
我们提到了大唐的饮食场所,杂谈随笔写到这里,索性就说说大唐时期人们怎么点菜,怎么人际交往。
大唐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是古汉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完全就是两码事。有些穿越小说里面,魂穿类型还可以解释一下怎么无缝对接,身穿的那一群主角让我很好奇,大概无外乎小说世界法则吧。
专家们每年都在致力于发掘中国古汉语的发音方式,语调是怎么个语调,遣字造句又是怎么个规则。从小学开始,大家就要买课外书《诗三百》,大唐的诗歌很出名,但是大唐人在写诗的时候究竟是唱出来的,还是念出来的,我们一无所知。
如果我们真的能了解唐朝语言,那么就有可能揭开唐诗等文学作品的写作内幕。
还是说回在大唐点菜,当时大唐人喊服务员可不是喊小二,也不是喊什么跑堂,这些行业术语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叫法。宋朝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到饭店吃饭,都尊尊敬敬地喊一句,店家快快上两斤牛肉,一坛子酒。
那么唐朝喊什么?正规叫法说出来不怕各位笑话,唐朝人喊博士……没错,就是博士。只要是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或者中低技术人员,大家都喊博士。
大唐人说话结构是主语加谓语加宾语,最后加些补语。点菜的时候,常常会说:博士,某家要吃两张胡饼,份量足些。想喝酒了,一定要和服务员说吃酒,或者饮酒。喝这个字在唐朝是喝彩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唐朝人没有现代汉语中“的”的用法,像“谁家的公子”之类的语句是不存在的,“的”只有一个意思,射箭的靶子。成语里面有“一举中的”,就是相似的用法。
大唐人喊爸爸,喊做阿爷,小孩子会喊耶耶,这里的“耶耶”发音是jiajia,和现代我们的发音相差太远。好像有些地区喊爸爸的时候会喊做“大大”,但是我们家乡“大大”却是爸爸的哥哥。
喊妈妈就和现在差不太多了,喊母亲的也有,喊阿娘的也有。皇子公主们会喊娘娘,要不就直接喊皇后,皇后殿下,千万不要出现母后这一称呼,这称呼不是大唐人喊的,儿臣一词也并未出现过。
要是大家遇见皇上,直接喊陛下、主上。大唐流行喊圣人,皇帝们写圣旨都是以圣人自称,比较冷门的会喊大家。
皇上一词只有在书面用语中出现,朕、孤、寡并非一直自称,皇帝也会用我、吾、某等。万岁,这个就不要拿出来献丑了,搁唐朝会被当做拍马屁的奸臣刁民。
官员们称呼会有规律,姓氏加上官爵即可,当然有一些会用官职的别称,比如县令会喊做明府,中书舍人会被叫做阁老。喊一些老资历的大臣们,直接姓氏加公就好,张公,李公,民国时期称呼一些尊敬的人也会这样。
大人,这个只称呼长辈,不会用于官场,如果你喊了陌生人张大人,人家肯定会觉得你在攀亲戚。同样的,哥哥姐姐这种现代人常用的亲属称谓也没用扩大到称呼陌生人的范围。
像我们平时喊帅哥美女成了习惯的,放在古代那就是耍流氓,登徒子。称呼陌生人就客客气气的,某郎君、某小娘子都可以。一般而言,用的最多的是郎、君、卿、足下、公。关系比较好的可以直接喊姓氏加家族排行,张老三,韩七十二这种。韩愈写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那首诗送给的那位友人就是喊的这类称呼。
当面说话,直接喊你、汝、尔就好。
下面说点大家都感兴趣的,脏话。
奴才,这个词要等到清朝皇权高度集中时才会出现,大唐人绝对不会拿这个用来自称,可能有些刻薄的主人会那么喊,但是总归是一句很侮辱人的字眼。主人不顺心了,可能会骂出来像什么狗奴、贱奴、奴婢、婢人等字眼。
奴这个字不一样,奴在那时候多用于女性系列名字昵称,男性也有使用的记载。大唐人就已经开始迷信“贱名好养活”了,像长孙皇后的小名就叫观音婢。
另外一提,观音这个名字在当时很普遍,大户人家的女儿们或多或少都会选择这个名字。李建成的妻子就叫做郑观音。
干货来了,大唐人的骂人俚语很简单粗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大家都拼命从职业和身份上攻击对方。像什么田舍汉是说农民的、市井奴是说商人的、乞索儿是说要饭的、秃贼是骂和尚、穷措大是嘲讽读书人的、穷鬼……这个到现在我们也在用。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牛鼻子老道之类的骂人话,唐朝以老子为祖先,道教在唐朝是国教一样的地位,明白了吗?没事不要乱骂人。
第二,创新性地将动物和人结合,整体旨在嘲讽对方不是人。像什么狗鼠辈、死狗奴、猪狗/犬彘、狗屎、驴等。这里要提一下武则天的秘史,这个中国独一无二的女皇帝,骂人“你是你妈和野牛生的”,也是文字记载中第一个说出了类似“狗日的”的人。
第三,使用极具歧视意味的语句来骂人。男人被骂“妇人”,意思是懦弱,三国时期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就是这个意思。女人也会被骂“妇人”,说的是头发长见识短。还有一些像是妒妇、悍妇的词汇,嘲讽女人不遵守妇道,不让男人们纳妾。那时候并不会用娼妓等词汇,这在当时是一个靠脸吃饭的职业。
年纪大一点的骂人会用小子、小儿,或者有人会骂痴汉……这个和日本的痴汉不一样,在这里是笨蛋、蠢货的意思。
当然了,有人骂人会用胡、狄、獠、突厥、高丽等种族歧视,在大唐,大唐人是第一等人,其他民族要低一等,像牙行也就是奴隶贩卖的场所,出现了大量的东南亚或者非洲黑人,当时大家会称呼为昆仑奴。
长安在当时世界上是唯一一个人口量超过百万级别的国际性大都市,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除了大唐的官方语言,混杂着世界各地的语言……各种族的文化在这里激烈的碰撞,交流,融合。
如果说我在小城市走出来见到了北京是无比震撼的,那么我想,古代人第一眼见到长安,内心的震撼将会是我的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