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54/26133354/b_26133354.jpg)
三、去中心化:“后人文主义”与网络文艺的共通性
到目前为止,“后人文主义”和网络文艺还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虽然值得庆幸的是,对于这两条平行线各自的运行轨迹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也不可否认,对于这里的研究工作而言,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尚属准备性工作。为了完成前文所提出的论题,接下来应要做的是,探测到“后人文主义”和网络文艺两者最可能交叉的点在哪里。
这个交叉点应该就是“去中心化”。
下面分别来探讨一下“后人文主义”和网络文艺之于“去中心化”的关系。
“后人文主义”最初是以“人文主义”的批判者和反思者的姿态出现的。而“后人文主义”之所以会对“人文主义”有所不满,其关键也就在于现代性的“人文主义”在其价值思想体系里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中心化”倾向,并且这种带有“中心化”倾向的价值思想体系在“后人文主义”看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其负面的影响和作用。所谓“中心化”,是指自人类进入文明的“轴心时代”以来,坚持把与人类生存相关的这个世界人为地划分成现象和本质两个层面,进而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固定不变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人类的一切思维和实践都要围绕事物的本质展开,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心”,从而导致人类文明不期然出现了一种“中心化”的论调。这一点在近代推崇逻辑理性的“人文主义”中有着最为充分的表现。但是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人类文明中的这种“中心化”倾向是否是客观存在的,抑或只是人类理性的主观设想?也就是说,每一事物是否真的具有带有根本决定性、永恒不变的本质?再进一步可以追问,除了本质,事物的其他构成因素是否如“中心论”者认为的那样是可有可无的、必然居于从属地位,如果答案是确定的,那么做出这一判定的理论根据是什么?面对“后人文主义”的层层驳问,事实上,“人文主义”很难做出有效的辩护。因为,尤其在近代以来的人类文明中,推崇本质论、“中心论”的种种弊病展现无遗,甚至可以说当下人类所遭遇的一切灾难性问题无一不是由本质论、“中心论”造成的。正是由于确切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后人文主义”才把批驳“人文主义”的本质论、“中心论”作为首要的工作,这从“后人文主义”的价值倾向中不难看到。比如,“生态学”的引入就意味着“后人文主义”开始尝试用一种更为全面也更为符合实际的视角看待一切事物,不再固执地追问事物的本质,转而开始关注事物的状态、趋向和可能性。
与“后人文主义”相比,网络文艺的“去中心化”特征更为明显。众所周知,一切文学、艺术形式都源于人类原初的生活,彼时的文学艺术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也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文学艺术本来就是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但自文学艺术从生活中分离出来被定义为“文学艺术”之后,其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人类开始对文学艺术有了更多的期许,通过文学艺术创作、欣赏,人类开始越来越注重文学艺术中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于是文学艺术也就不得不被赋予了认知、教育、教化等特有的功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文艺与非文艺、高级的文艺与通俗的文艺之别。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而言,独立身份的确实当然是不可低估的进步,但也不能不同时看到,独立与生活的文艺也开始慢慢变异。因为人类很快就发现,文艺其实是一个非常适用的工具,通过文艺可以完成很多用其他手段和方式都很难达至的目的,或者通过使用文艺这样一种工具会比使用其他方式和手段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以宗教为例,宗教比较及时地发现了文艺的这种独特的功能,并且较早地、几近完美地利用了文艺可以负载、传递思想和价值的这种独特的功能,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一部人类文明史、艺术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宗教题材的作品出现。事实也证明,通过这种方式极为有力地促进了各大宗教教义的传播,同时也让更多的信仰者更便捷、更直观地理解教义、接受教化、坚定信念。文艺的工具性利用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文艺的存在价值却并不应该仅限于此。把文艺作为工具,文艺本身似乎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艺所负载的那些思想、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艺的存在都保持着这种存在状态,即便有过试图改变这一点的努力也收效甚微。网络文艺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由于网络信息技术自身固有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依托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文艺同时具备了“去中心化”的特征。如果说在网络文艺刚刚出现的时候这种特征还是无意识的,那么随着网络文艺作品的大量涌现、创作者与受众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使得“去中心化”开始慢慢成为网络文艺的一个特有的属性。或许,之所以网络文艺能够在短时间内就有如此巨大的创作群体和接受群体,同网络文艺的“去中心化”特征不无关联。“去中心化”的网络文艺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有别于“工具性”文艺的更为自由的文艺创作形式,创作者不再刻意追求在作品中体现某种思想和价值,接受者也不用再刻意从文艺作品中挖掘思想与价值,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也不再受时间和地域局限,文艺的“工具论”至此得以瓦解。文艺的这种自由曾经一度被压抑,现在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得以抒发、得以表达,那么也就不难理解,网络文艺为什么会后来居上、影响广泛而巨大。
探讨还可以进一步深入。
“后人文主义”、网络文艺都着意于“去中心化”,通过以上讨论,对这一点已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接下来还应该问一个问题,所谓“去中心化”,在“后人文主义”、网络文艺这里是否有确切所指?如果确有所指,那么指向的又是哪些内容?略述如下。
(1)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传统、文明形态并非由来已久,在此之前,自然、神灵等都在人类文明中长久地占据着中心位置。由此也就不难推断,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文明极有可能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极形态。“后人文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所以会把人类放在一个生命存在的整体结构、场域中加以考察。人类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构成部分享有同样的平等,绝不再是把人类尊为万物的灵长、世界的主宰者和立法者,因为“后人文主义”者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本不应该如此僭越,人类应该有人类应有的位置,不可盲目自卑也不可无限度地自信。人类中心主义无非只是人类在某一阶段狂热时的错觉,事实绝非此;网络文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借助人类自身的想象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营构了一个又一个奇异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类被还原成极寻常的生命体,与其他存在物休戚与共,不再是一味地占有、索取。由此言之,网络文艺其实就是未来人类世界的寓言。
(2)理性中心主义。理性造就了人类中心主义,同时也造就了理性中心主义。不可否认,人是有理性的,而且理性在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曾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人类的未来,理性的重要性也依然不可小觑。但是,如果说人类的文化应该绝对以人的理性为核心,那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后人文主义”反对理性中心主义,但并不对理性本身做全盘否定,在给予理性合适位置的同时,也把同样重要的位置留给了人类自身本有的情感、意念、信仰等;在反对理性中心主义这一点上,网络文艺的态度比“后人文主义”要决绝得多,并且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网络文艺作品的题材、手法等而言,理性的存在已经被稀释到极为稀薄的程度。当然,这也有些矫枉过正的嫌疑了。应该知道,理性在近代以来的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理性,人类绝不可能完成在近代的蜕变,而且也不可能会有“后人文主义”、网络文艺所反对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去中心化”的最直接的对象就是理性。
(3)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只不过是一个人为虚构的神话,可悲的是,这个神话让太多的人都信以为真。首先是虚构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人自己相信了,然后,有很多非西方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追随者也都相信了。有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谎言,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认为是谎言,那么这个谎言很可能会被当作真理供奉起来。西方至上、西方为尊就是这样一个被当作真理的谎言。近代以来,人类话语中的所谓进步、文明、创新等,其实都是以西方为参照体系的,与其同步就会得到肯定、不同步便会遭到否定,以西方为中心成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既定文化事实。“后人文主义”之所以会再三强调传统,其实最根本的用意就是通过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虚构神话;网络文艺是没有中心的,也不会相信、不会盲从某一“中心”事物,这当然是源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散点链接的存在特性。网络文艺注定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没有地域、国别之分,根据不同兴趣和偏好,自然会有很多不同的集聚性人群出现,但其组织是松散的,根本不可能会有中心。否定了中心,自然也就否定了西方中心主义。
(4)艺术中心主义。艺术和美,哪一个更重要?艺术和生活,哪一个更重要?艺术中心论自然肯定前者。事实上,面对这一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很可能大多数人都错了。如果艺术比美更重要,那岂不意味着艺术所能展现的一切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艺术中也会有丑、恶、怪,难道也要一并接受?再者,如果艺术比生活更重要,那么人类的生存也注定会越来越难以继续,因为生活永远不可能如同艺术那样纯粹、完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不幸、困苦等往往会给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带来致命的伤害。“后人文主义”不相信艺术比美更重要、网络文艺不相信艺术比生活更重要,相信美的生活,也相信生活的美,这样,艺术退出人类文化的中心位置,把位置留给生活、留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