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FOREWORD
2014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开展文科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文件中指出:大学计算机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体系,科学规划文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探讨文科计算机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为培养文科大学生多元化思维探索有效途径,落脚点在于推动高校按照文科不同专业类型以及应用需求开展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立体化教材建设。该文件又指出:大学计算机的教学总体目标要求是“服务于学生社会就业及专业本身所需要的计算机的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造就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教学内容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展文科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包括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信息技术与人文社科等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思维和计算工具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和做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学校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建设内容。
当今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提升。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将会走向社会的各种企事业单位,他们应该具备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并能够把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去创造高效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单位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除到各种企事业单位工作以外,更要增强自己创业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高效、灵活、容易拓展的舞台。大学生学习最新计算机技术基本内容及创新、创业案例,将对提升大学生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提供巨大帮助,为社会进步的提升和面貌的改变带来积极的意义,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相关教材编写工作。
文科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更多地应该从通识教育和计算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展开。通识教育课程可以讲解如“计算机技术与创新”或者“计算机技术与文明”这样的课程。计算能力课程可以选择当今比较流行和功能比较强大的软件与专业结合的思路进行,如“Excel在商务中的应用”。
无论是“计算机技术与创新”课程,还是“计算机技术与文明”课程,都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牢固的创新思想,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思考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平台去进一步创新、创业。
作为计算能力培养的课程,如“Excel在商务中的应用”课程,应该结合后续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从数据的获取、各种Excel的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分析结果如何使用以及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意义进行系统分析和讲解,培养学生综合计算能力,使学生对每一个案例都能清楚其数据的意义并知晓如何运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应用空间,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为“计算机技术及创新案例”课程教材,包括11章的内容,依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多媒体、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每章为一个专题,介绍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最新发展概况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精选了创新、创业案例,对学生掌握信息时代必要的计算机知识以及提高创新、创业方面的思维、能力有巨大帮助。
本书教学计划为32学时,2个学分。具体教学过程是:每章作为一个技术专题开展讲授,每个专题讲授时间为2学时。对于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4章内容,每章除进行专题讲授外,还需开展2学时的实验或视频课程。最后,通过2学时的课程报告完成本书的学习。
诚恳邀请全国有关高校从事文科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老师一起来探讨文科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大学生共做贡献。
本书得到了教育部文科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项目(2014年度,出版社合作类)“基于地方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B007)”的支持;中国铁道出版社的有关领导、编辑对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各级领导,特别是经济管理学院杨望成院长、吕惠聪副院长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本书由朱扬清构思、设计,朱扬清、罗平任主编,霍颖瑜、左军任副主编,钟勇、马莉参与了编写。第1章、第6章、第11章由朱扬清编写,第2章、第5章、第7章由罗平编写,第3章由马莉编写,第4章、第9章由霍颖瑜编写,第8章由左军编写,第10章由钟勇编写,张勇、何国健、陈美莲、吴建洪参与了本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全书由朱扬清、罗平统稿和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及编写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同仁不吝赐教、拨冗指正。
编者
2015年8月